21-22賽季,NBA季後賽第二輪,唯二的兩場“搶七”大戰讓人印象深刻。與以往“搶七”大戰的肉搏和激烈對抗不同,這兩場比賽都是以大勝收場。
對于勝者球迷來說,這種大比分赢球來得更加酣暢淋漓;對于負者球迷來說,這種慘敗實在是讓人難以忍受;而對于中立者球迷來說,則是缺少了一次欣賞激烈對戰的比賽。
通常情況下,能夠大比分獲勝的原因之一是三分。
雄鹿和凱爾特人的“搶七”,前者三分33投4中,後者三分55投22中。
太陽和獨行俠的“搶七”,前者三分34投12中,後者三分39投19中。
如果這樣還不夠直觀,我們再來看下面的數據(以下均為兩場“搶七”的數據)。
勝者:
凱爾特人總得分109,三分得分66,占60.55%;
獨行俠總得分123,三分得分57,占46.34%。
負者:
雄鹿總得分81,三分得分12,占14.81%;
太陽總得分90,三分得分36,占40.00%。
先不說三分球在籃球運動中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三分手感的火爆是實力,還是運氣加成?
先帶大家看看三分球的由來。
三分線最早起源于ABL(美國籃球聯盟,1961-1963年),後來被ABA(美國籃球協會,1967-1976年)所采用,而NBA直到1979-80賽季才正式引入三分球。
那時,三分球還隻是“例行賽的實驗品”,到1980-81賽季才完全接受三分球制度,隻是在1994-95賽季和1995-96賽季有一些小小的變化。
1993-94賽季,三分球榜上前五名的球員平均每人出手165次,最高也隻有292次。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NBA于1994-95賽季将三分線的距離縮短為6.70米。于是衆球員蜂擁而上,都想在三分線上牛刀小試,結果該賽季三分球榜上前五名的球員,平均每人出手258次,最高的達到425次。
這種人人都能投三分的局面很難反映出一個球員的遠投能力,于是NBA在1997-98賽季将三分線的位置又挪回了最初的7.25米。
FIBA在1984年的國際賽中也引入了三分球,三分線的距離是20英尺6寸(約6.25米)。2010年起,FIBA将三分線向外擴50厘米,從6.25米增加到6.75米。
截至目前,NBA三分曆史榜上前10的球員中,有3位現役球員,分别是斯蒂芬·庫裡、詹姆斯·哈登、達米安·利拉德,分别打了13、13、10個賽季,平均每賽季命中214~239記三分。
其餘7位均為退役球員,平均在NBA征戰了19個賽季,平均每賽季命中112~156記三分。
NBA三分曆史榜
看完曆史榜,再來看看每個賽季球員三分命中數的變化。
3PM為三分命中數,3PA為三分出手數,3P%為三分命中率
這是NBA1980-81賽季三分命中數前10的球員,這個賽季是NBA引入三分線的第一個賽季,出手最多三分的有169次,而命中最多的僅有57個。
這是NBA1994-95賽季三分命中數前10的球員,這個賽季是NBA将三分線從7.25米縮短至6.70米的賽季,因此,許多球員紛紛嘗試三分投射。
這賽季,三分出手數最多的達到611次,最多命中也有217個。
進入21世紀,三分已成為常态,也進入了許多球隊的戰術之中。以10年為一個階段(2000-01/2009-10/2021-22),看看三分的趨勢。
2000-01賽季三分榜
2009-10賽季三分榜
2021-22賽季三分榜
三分最多出手數從00-01賽季的603次,到09-10賽季的525次,再到21-22賽季的750次。
三分最多命中數從00-01賽季的221個,到09-10賽季的209個,再到21-22賽季的285個。
毫無疑問的一點是,投三分的球員越來越多了。
很明顯,在反擊1打0中,球員們不再隻是展示扣籃的暴力美學,追身三分也能點燃全場。這都因為,3分始終比2分多一分,而不管你是通過多有觀賞性的動作得到。
從高人林立的籃球運動到小球時代,不得不說,三分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投三分的球員不需要多優秀的身體條件,反而是需要勤奮練習。
如此一來,三分的常規化似乎給了球員更多的機會。
三分的到來還誕生出一種新的球員定位——3D,即又能投三分,又能防守。甚至還有為他們制定的戰術。
通常來看,投射能力好的一般是後衛球員,但如今,這個概念逐漸模糊化。在本賽季的全明星三分大賽中,中鋒唐斯奪得了三分王。
這幾個賽季以來的優秀中鋒基本都是空間型中鋒,約基奇、恩比德、字母哥,都是能投三分的内線球員。
這,都是三分線進入NBA以來的一系列變化。
現在來回答上面那個問題,三分手感的火爆是實力,還是運氣?
觀點前置,競技體育中沒有任何運氣,有的隻是你看不到的實力。
一支球隊獲勝時三分投得多是表象,其深層原因是球隊的戰術執行力強、紀律性強。
獨行俠大勝太陽的原因中,三分固然是其中之一,但更關鍵的是他們包夾布克的戰術。
所以,決定一支球隊獲勝的,從來都不隻是三分、中投,或是扣籃;而是球隊的陣容、戰術執行力,還有必勝的信念感。
最後,來說說小球時代。
從零幾年開始看球的朋友們,或許更喜歡看那種激烈對抗的比賽,看兩隊的中鋒在内線1V1,看後衛們的無限中投和突破扣籃。
不可否認,這種畫面在将來NBA的舞台上隻會越來越少。本賽季,保羅在季後賽舞台上的中投堪稱“非遺”。
那,是不是NBA就不好看了?
還是那句話,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人欣賞暴力美學,就有人欣賞反擊三分。
每個時代籃球運動的變化,似乎也在反映着這個時代的特色。激烈對抗的籃球似乎對應着天賦,而小球時代的籃球似乎也對應着今天這個時代的“勤能補拙”。
哪有什麼運氣加成,有的隻是你看不到的無盡的三分投籃練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