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癡 書法網總編輯
宋人秦觀的句子: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當晚唐的曠世才子杜牧與絕色佳人張好好,在豫章古郡(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那座臨江矗立的滕王高閣裡“佩玉鳴鸾罷歌舞”之際,相逢初見。于是“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愛情故事便必然而然的發生了!而這個故事中所流傳下來的詩歌與書法更是成為這人間的絕唱與絕作!
這便是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唐代詩人杜牧唯一存世的墨迹《張好好詩》卷。詩與書法皆是杜牧所作。
杜牧《張好好詩》全卷
第一次親眼見到《張好好詩》原作真迹是在2016年的9月,是在故宮博物院的武英殿,當時《張好好詩》卷是在“故宮藏曆代書畫展”(第三輪第二期)上正式的展出”,我之初見《張好好詩》卷卻是如胡蘭成第一次見到張愛玲“我連不以為她是美的,竟是并不喜歡她……美是個觀念,必定如何如何,連對于美的喜歡亦有定型的感情,必定如何如何,張愛玲卻把我的這些全打翻了。我常時以為很懂得了什麼叫做驚豔,遇到真事,卻豔亦不是那個豔法,驚也不是那個驚法”
誠然這件偉大詩人存世的唯一一件書法作品,如果以一件标準的傳世書法傑作來初略的分析與賞評的話,我們很容易從行筆、結構乃至章法等多諸多層面都可看出一些不完美來,但是正如邱振中先生對這件作品的評價“盡管點畫外廓不夠精緻巧,但各部分結構的處理,内部空間的形狀、比例,處處都透露着古典傑作的淵源,這便使《張好好詩》成為一件極為特殊的作品:它立于古典與它的時代之間,而又面目分明。人稱它“能傳六朝人風韻”,是十分準确的評價”。也許是當代人之間的審美或更趨同,在對待《張好好詩》的欣賞上,我同邱先生的感觀接近。但是我個人還以為杜牧的這件《張好好詩》對于明代的陳道複的書法創作風格似乎也有些影響,尤其是看到陳道複的行草代表作《古詩十九首》,我感覺無論是從結字、章法上,其與杜牧的這件《張好好詩》氣脈相承。
陳道複《古詩十九首》
《張好好詩》, 行草墨迹,是杜牧在太和八年所書,當時他32歲。墨迹書寫在麻箋上,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 字。從線條上看,所用毛筆應該是硬毫,筆鋒勁健,作品中多處呈現出叉筆。據相關的研究學者指出這些正是唐代書法的用紙、筆法的特點。
古人對杜牧書法及這件《張好好詩》墨迹也有相關的評價,簡述如下:
•《宣和書譜》: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裡。
•董其昌:餘所見顔、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
•葉奕苞:牧之書蒲灑流逸,深得六朝人風韻。
•包世臣:《張好好詩》,結法率易,格緻散亂,而不爛漫者,氣滿也。氣滿由于中實,中實由于指勁,此詣甚難至,然不可不知也。
秋碧傳真,戲鴻留影,黛螺寫出溫柔。喜珊瑚網得,算築屋難酬。早驚見人間尤物,洛陽重遇,遮面還羞。等天涯遲暮,琵琶湓浦江頭。盛元法曲,記當時詩酒狂遊。想落魄江湖,三剩薄幸,一段風流。我亦武陵年少,如是夢醒青樓。奈腰摻盡輸,空思騎鶴揚州。
上面這首詞是1950年當代著名的收藏鑒定專家張伯駒先生重金買下杜牧的《張好好詩》詩卷以後所填的詞《揚州慢》。張伯駒的别号很多,其中的兩個别号和他的兩件最為重要的藏品有關,其一别号曰“遊春主人”是在他傾家蕩産購得《遊春圖》後起的;而另外一别号“好好先生”則是他得到杜牧的這卷《張好好詩》以後所起的。
張伯駒先生之收藏《張好好詩》的經曆也算是一段有驚無險的好好傳奇!
《張好好詩》卷最早于北宋徽宗年間(1082—1135年)時收藏進到宣和内府。卷前有宋徽宗趙佶親筆書簽“唐杜牧張好好詩”,并钤有宋徽宗的玺印,該卷還保存着當時内府的裝潢式樣。後曾遞藏于南宋賈似道、明代項元汴、張孝思、清代梁清标等鑒藏家,乾隆年間(1736—1796年)入藏清内府。據《式古堂書畫記考·卷七》所記,該卷後元人諸跋,是從唐趙模《千字文》後移來。《宣和書譜》、《悅生所藏書畫别錄》、《平生壯觀》、《大觀錄》、《吳越所見書畫錄》、《石渠寶笈·初編》等書均由著錄。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将此卷攜出宮外,從此流散于東北。1950年,琉璃廠論文齋老闆靳伯聲的弟弟在東北得到此卷,帶來北京,轉手持往上海,沽價待售。張伯駒先生聞得消息後,急托墨寶齋的馬保山先生趕到上海來追尋此卷,讓張伯駒先生最為擔心的是這件杜牧存世的唯一墨迹很可能由此流失海外,最終,收藏過程是有驚無險,張伯駒以重金購回。據說張先生得到《張好好詩》卷後是愛不釋手,每晚入寝之時,據說都會将《張好好詩》放到于枕邊,這真有形影不離之愛。
1956年,張伯駒将《張好好詩》卷連同其珍藏的其他國寶級的書畫作品一并捐贈政府,此卷之後便一直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
我之對杜牧《張好好詩》情有獨鐘,不僅是因為這是一件傳世的書法絕作,更有“近鄉情更怯”之緣由。詩之女主人張好好是我本鄉江西南昌人,詩之緣起之地便是我的本鄉南昌,詩之序言第一句并詩的開篇第一句皆是說的明白: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
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餘……
故事緣起于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有着“十年一覺揚州夢,赢得青樓薄幸名”的晚唐詩人杜牧在洛陽與多年前相識相愛慕的歌妓張好好意外重逢,悲喜交集之際,寫此長詩以記。這首長詩與白居易的《琵琶行》相似,都屬傷感遲暮之作,兩詩的緣起之地也都在江西,杜牧的《張好好詩》是在南昌,古稱豫章,而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在離南昌九十公裡處的九江,古稱為浔陽。
作為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的杜牧到江西南昌來做官是在其進士及第8個月後,這一年,杜牧26歲,此時的杜牧其實已經名滿天下,他23歲作出《阿房宮賦》。25歲時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一時天下傳頌!但是作為官二代,大詩人的杜牧卻并沒有得到特殊的照顧,而是被安排在學究滿堂的弘文館,每天從事的是校理典籍的閑差。這讓杜牧深感現實很骨感,他熬了半年之後,感覺還是沒有什麼機會,于是選擇離開了生活多年的長安,來到與其家有世交的沈傳師府署江西觀察使府擔任幕僚。沈傳師當時以尚書右丞出為江西觀察使,大和九年(835年)沈傳師死于吏部侍郎任上,故稱“吏部沈公”。
杜牧與張好好在沈傳師的府上認識時,杜牧正青春,張好好更年少:
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餘。
翠茁鳳生尾,丹臉蓮含跗。
才子佳人,自是無限美好。詩中描述到:
龍沙看秋浪,明月遊東湖。
自此每相見,三日已為疏。
玉質随月滿,豔态逐春舒。
绛唇漸輕巧,雲步轉虛徐。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心想事不成!沈傳師的弟弟沈述師看上了張好好,作為沈家的歌妓,張好好很快便被納為妾,凄美情節由此開始。
據說張好好在結婚前,曾寫一詩留給杜牧:
孤燈殘月伴閑愁,幾度凄然幾度秋。
哪得哀情酬舊約,從今而後謝風流”。
有緣人終會再相逢!大和九年秋,杜牧與張好好在洛陽不期而遇。“洛城重相見, 婥婥為當垆。”這句詩的意思是“再見張好好時,她已經淪落到當垆賣酒為生。”其實這職業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悲慘和低下,這職業當年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也幹過。按現在的眼光來看,其實是張好好從歌妓身份轉出來從良,轉身嫁了個酒店的老闆,做起了賣酒的老闆娘。
半年後,杜牧自洛陽轉到長安為官。臨别前,杜牧曾作贈别詩二首與張好好。
其一:聘聘袅袅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其二: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别,替人垂淚到天明。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杜牧病重逝世于長安,終年49歲。
有傳說張好好得知杜牧去世的消息已是一個月之後。她安靜地穿起初識杜牧時所着的舞衣,梳妝淡粉,自洛陽迢迢來到杜牧的墳墓前,夕陽西下,彩霞滿天,寒風中落葉紛飛……而後,她點燃杜牧寫給自己的情詩、禮物。煙火燒盡時,張好好已經香消玉殒于墓碑前......
這樣的結局其實是現代言情電視連續劇的編劇杜撰的情節,經不起推敲和考證,實則多情如杜牧,逾期說是對歌妓張好好的感傷,倒不如說更是悲己!詩中兩句說的明白: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
朋友今在否,落拓更能無?
無獨有偶,杜牧感傷歌女有一首更為出名的《杜秋娘詩》,其情其感較之《張好好詩》有過之而無不及!而與杜牧并稱的同時之詩人李商隐曾有詩句 “杜牧司勳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詩》”,這便是也認為《杜秋娘詩》更可稱為杜牧的的代表作。
辛棄疾的詞句: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而詩文與翰墨則可千秋,
比如杜牧的這卷——《張好好詩》。
杜牧《張好好詩》高清局部選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