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登鹳雀樓》(唐、王之渙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鹳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陽。3.依:依傍。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5。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願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6.窮:盡,使達到極點。7.千裡目:眼界寬闊。8.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譯文:
夕陽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着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裡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詩的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裡,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裡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裡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淩,漢族,绛州(今山西新绛縣)人。豪放不羁,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适、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樓》、《涼州詞》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