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節我們講到《曆史上的執筆方法執筆方法的重要性》,那麼本節我要講的是《标準的執筆方法和腕法》。
标準的執筆方法
關于執筆的方法清代的陳繹曾總結最為詳盡清晰,他将執筆方法分為指法、手法腕法和骨法,并對四個部分進行述,集衆家之說,但是有些内容顯得過于繁缛。下面我們從古代衆多關于執筆的論述中選擇較為簡潔明了的解說進行介紹。
從總體上來說古人對于執筆方法的描,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從手與毛筆的整體關系來聞述,二是從五個手指的具入手的解說。
(一)從手與毛筆的整體關系看,古人有韓方明的《授筆要說》
第一執管:夫書之妙在于執管,既以雙指苞管,亦當五指共執,其要實指度掌,鈎撅讦送,亦日抵送,以備口傳手投之也。世俗皆以單指苞之,則力不足面無神氣,每作一點畫,雖有有解法,亦當使用不成。曰平腕雙苞。虛掌實指,妙無所加也。
第二(扌族)管:亦名拙管。謂五指共(扌族)其管末,吊筆急疾無體之書,或起藁草用之。今世俗多用五指(扌族)攜管中則全無筋骨,慎不可效也。
第三撮管:謂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書或書圖幛用
之,亦與拙管同也。
第四握管:謂撚拳握管于掌中,懸腕以肘助力書之或雲起自諸葛誕,倚柱書時,雷霹柱裂,書亦不輟。當用壯氣,率以此握管書之,非書家流所用也。後王僧虔用此法,蓋以異于人故,非本為也。近有張從申郎中拙然而為,實為此笑也。.
第五搦管:謂從頭指至小指,以管于第一、二指節中
之,亦是效握管,小異所為。有好異之輩,竊為流俗書圖幛用之,或以承凡淺,時提轉,甚為怪異,此又非書家之事也 。
(二)五個手指的具體分工
唐朝的林提有《撥镫序》一文,強調用筆的核心四字要快即“推、拖、撚、拽”。《書苑菁華》引晚唐林韫《撥镫序》語:“镫,馬镫也,蓋以筆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圓活易轉動;筆管直,則虎口間空圓如馬镫也。足踏馬镫淺,則易轉運。手執筆管亦欲其淺,則易于撥動矣。推、拖、撚、撚、拽,訣盡于此。”
林韫并沒有直接說明四字為執筆的方法,後人将此四字逐漸演繹并總結為執筆的方法。唐人陸希聲有撥镫五字法,五代時,李煌于五字之外又增加了兩字,稱為七字法。
雖然不同的人表述有所不同,但總體上還是基本保持了最初四字訣所蘊含的本意。明人朱履貞《書學捷要》進行了簡化使用了五字法。五字執筆法是用撅、押、鈎、格、抵五字來說明五個手指各司其職,相互配合,達到靈活自如的效果。
其所說的五字執筆法的具體含義是:
(扌厭),是用手指按的意思,是指用拇指指肚前端在筆管左側按住筆管。
押,通壓,是從上而下用カ的意思,是指食指第一節在筆管右側從上而下用カ與拇指相對夾住筆管。
鈎,是彎曲,鈎住的意思,是指中指彎曲如鈎,用第一節指肚前端鈎住筆管前面。
格,是抗拒的意思,是指無名指用甲肉相連之處從後向前推擋筆管。
抵,是推、抵抗的意思,是指小指緊靠無名指輔助它向前推擋筆管。
五字執筆法是被後世普遍認可并沿用的執筆方法,近代書法家沈尹默在《書法論叢》中說:“書家對于執筆法向來有種種不同的主張,我隻承認其中之一種是對的,因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傳下來的,經唐朝陸希聲所闡明的:(扌厭)、押、鈎、格、抵五字法。”
四,腕法
一般将腕法分為:枕腕、懸腕與懸肘。
(一)枕腕
明陳繹曾《翰林要訣・第一執筆法》:“枕腕,以左手枕
右手院。”左手放在右手院下面,将右手腕支撐起來。
(二)懸腕
寫字時手腕懸空。宋趙希鹄《洞天清祿集・古翰墨真迹辯》:“山谷乃懸腕書,深得《蘭亭》風韻,然行不及真,真不及草。”說的是黃山谷懸腕書寫同《蘭亭序》的韻味相同。董其昌書寫時也是用懸腕的方法,清昭摙、《嘯亭雜錄・成王書法 “其師少時,猶及見董文敏握筆,惟以前三指握管懸腕書之。”
本期内容先到這,下節是《用筆的方法》。想了解更多書法的朋友,請關注我的頭條号,我們下節繼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