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藝話】
作者:吳碧波(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
“設計是什麼?設計的社會價值在哪裡?”這是我作為一名從事設計教育和設計工作20年的設計師,一直在思考并且慢慢清晰的追尋。“以鄉土為學院,深紮中國大地”,是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提出的人才培養宗旨。中國豐富而複雜的鄉土社會就是我們的大課堂,在這片沃土,培養深入理解中國社會、深入參與中國進程的藝術設計人才,這是我們的方向。“我們在路上——為社會創新設計”是我帶着研究生團隊,在學校大力支持下,曆經三年,以“設計下鄉,設計助力鄉村精準扶貧”為任務,在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彜族自治縣進行的“地方特色品牌設計與傳播實驗”項目。
《舞動的甘莫阿妞》系列服飾吳碧波\設計
原生動力“活”起來
四川樂山的峨邊彜族自治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小涼山地區内。小涼山地區是四川省内的典型貧困地區,而處于山川腹地的村落更是貧困中的貧困。村民們世代生活于大山中,當地地勢艱險,交通困難,與外界的聯系日益弱化。但正因如此,少數民族的曆史與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特色、精湛的技藝得以經曆歲月的洗禮而保存相對完好,非常具有生命力。
小涼山彜族鷹IP形象“薩闊”陳晨/設計
我和研究生們以設計介入的助力方式,分别從“人”“事”“物”“境”“場”五個方面研究當地的民俗文化、傳統手工藝、故事傳說以及生産方式。一方面,通過點對點的創新設計激活當地地方傳統文化,把地方文化元素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并通過展覽傳播,使它們以别樣的面貌再次呈現于世人眼前。另一方面,通過設計下鄉的外力刺激并助力地方産業和環境現狀的改善,從設計的視角發掘可以利用的傳統材料、工藝等資源,幫助當地村民提高就業率和生産率,同時吸引外界遊客的到訪,為其帶來新的生機。
2019倫敦設計周現場
在為期兩年的調研考察中,我們對峨邊彜族自治縣的地方特色資源和發展困境進行了詳細梳理與分析:走訪了峨邊12個古村落、18位傳統手工藝人,研究了解了6種傳統技藝,考察了峨邊縣彜繡工作室、銀器制作鋪子,參觀了“黑金豬”養殖場,觀察了彜民的住宅環境,了解了峨邊彜族的手工藝現狀,并聚焦于彜族傳統文化、工藝、特色物産、彜族神鷹圖騰的傳說,對其曆史脈絡、文化故事、符号象征、圖形解構等進行了大量頭腦風暴。
《非旅人》系列黃能/設計
我們探索出一套傳統工藝材料與自然生活方式結合、遵循地方元素設計活化的理念。通過對峨邊彜族自治縣的曆史民俗、非遺手工藝、地方特色産業等具有代表性與可持續性的資源進行梳理,研究曆史及現有器物的原有圖形、顔色、器型、寓意、引申含義、原有使用方式等,将原有器物以現代社會熟悉的視覺語言進行呈現,形成“小涼山彜族風尚”。同時遵循地方文化保護設計的宗旨,通過口述曆史、博物館遊覽等方式,梳理曆史文化技藝脈絡,重塑小涼山彜族地區的文化民俗記憶,保留彜族文化之根。
目前小涼山彜族地區的産品和商業化基礎較弱,但地方資源十分豐富,我們圍繞地方資源進行梳理,從設計的角度激發小涼山彜族地區的原生動力,以此營造小涼山地方特色品牌,讓消費者認識小涼山、認可小涼山,從而認可小涼山的産品,建立地方品牌意識。
以“人”的“流量”與網絡“物流”的“量”,給地方帶來新的生機和動能,讓地方原住民受到外界活力刺激,進而去發展農産品、促進手工藝品批量化和商業化,從而激活地方自身造血能力。此外,我們把這些融合了地方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和産品,通過國際化參與設計和國際展覽的形式,邀請國際設計愛好者領略中國腹地彜族村落的文化風尚,形成新的國際化“流量”,讓小涼山的文化和彜族故事可以跨越國界,産生美的共鳴。
傳統元素“新”起來
我從彜族阿妹舞蹈時裙擺的搖曳中獲得靈感,設計了《舞動的甘莫阿妞》系列服飾産品。彜族阿妹們圍成一圈,唱着彜族歌謠,對着篝火跳舞,臉上洋溢着燦爛的笑容,裙擺随着音樂節奏有韻律地蕩出一圈一圈的豔麗的色彩波浪,裙子上的紋樣、色塊和褶皺因為動勢,形成視覺上的“空混”效果,好像起伏晃動的彩色斑斓的水光潋滟,那是一種歡樂的漣漪……多少年之後回想,這畫面還是能夠清晰映入我的腦海。于是這觸發了我創作的欲望。彜族服飾上的紋樣多來自植物、動物,以及他們崇拜的圖騰、日常生活習俗等傳統文化元素,我用現代的設計語言,從概括到提取典型紋樣元素,從造型到線條,從組合到色彩,将之進行重構重組,并融入抽象的幾何形體、線條、字母、邊飾,從而演繹成新的時尚設計元素。
峨邊彜族自治縣具有豐富的的文化故事和民族符号,為建立具有識别度和差異性的地方IP(IntellectualProperty)形象提供了基礎。研究生陳晨同學以“鷹”作為原型進行設計嘗試。在彜族人眼裡,雄鷹是祖先,同時也是“睿智、犀利與血氣方剛的來源”。鷹的象征貫穿彜族文化與生活之中,寓意着對自由的向往。鷹的IP形象名為“薩闊”,是彜語“英雄”的諧音。依托“薩闊”的這一基本形象,根據彜族民俗,建立IP的“人設”形象和角色對應,如兒童、少女、樂者、阿哥、阿妹、情侶等,并根據不同人物角色賦予不同元素符号,也把彜人的日常生活場景引入,賦予了每個形象具有辨識性的特征元素。
我們還建立了彜族紋樣數字圖庫和産品運用樣本案例圖庫,向對彜族紋樣感興趣的設計師、高校以及商業品牌開放,通過紋樣授權與設計授權等方式與産業資源進行對接。設計師選取典型紋樣,通過參數化建模,控制紋樣立體模型的高度、寬度、扭曲度等數據變化從平面到立體獲得不同形體造型,提升了設計變化的可能性效果與多樣性。這種數據化設計和紋樣參數化變化的設計延展應用實踐,都是對彜族紋樣設計模式的創新,是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之間試圖找到的一個連接。
地域文化與國際“接”起來
依托國際交流平台并通過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進行推廣傳播也是我們團隊設計的特色。本次項目也邀請了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倫敦藝術大學、英國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的教授以及紮哈工作室建築設計師等,從建築、紡織、首飾、文化創意、數字媒體等多學科領域,以多維的設計力量,針對峨邊彜族自治縣的貧困現狀和問題進行探索。
我們希望通過國際化的展覽傳播,呈現與以往刻闆印象不同的大山中的文化與故事,展現彜族文明的傳承與創新,向國際觀衆傳達中國腹地大山中的文化精魄與氣韻,擴大小涼山地方品牌的傳播度與認知度,并為未來地方品牌發展打下基礎。
2019年9月19日至23日,在倫敦設計展(LondonDesignFair)上,“彜INLondon”通過設計這一統一的語言,呈現了東方地域文化與中國、國際設計師對東方本土文化的設計思考。展覽以峨邊彜族的地方資源為背景,對當地傳統工藝深入挖掘調研,對當地手藝人進行采訪,并以視頻記錄的方式展現了每位設計師對當地問題的考量與設計理念。此次展覽将小涼山彜族的民族文化、傳統手工藝與地方特色産業展現在國際化視野中,是中國鄉村地方特色品牌走向國際的一次嘗試。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對我們設計人來說,這是一個新的征程與起始點。中國鄉村獨特的民族文化、風土人情、工藝特色,為我們孕育着創新的土壤。我們的團隊會繼續把設計和地方産業結合,為小涼山彜族地區脫貧貢獻一點力量,也為中國傳統民藝的活化創新探索一條路徑。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7日11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