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甲骨文陋室銘全文

甲骨文陋室銘全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5 10:56:10

【蘇海拾貝之三】

東坡的文章長的有六七千字,如他為張方平寫到《張文定公墓志銘》,甚至有上萬字,如《司馬溫公行狀》;短的隻有一百多個字,例如脍炙人口的《記承天寺夜遊》,隻有八十三字。因為出諸真情,令人耐讀。比這更短的是他的一些硯石銘文。

1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甲骨文陋室銘全文(銘兼褒贊體貴弘潤)1

銘與箴是中國傳統文體之一,都是屬于警戒性的文字,和古代刻在鐘鼎器物上的銘不一樣。一般稱為“銘文”。《文心雕龍·箴銘第十一》說:“箴誦于官,銘題于器,名目雖異,而警戒實同。”對此,蘇轼自然是很擅長的,他寫過各種銘,收入他的文集如《四達齋銘》《擇勝亭銘》《德威堂銘》《洗玉池銘》《漢鼎銘》等。寫得最多的是硯石銘。

在他的硯銘裡寫得最長的是他的《天石硯銘并序》,這裡還有個故事。他在“序”中說:我十二歲時,在家附近空地上與一些小夥伴“鑿地為戲”,無意間得到一塊“異石”,像一條魚,“膚溫潤,作淺碧色,表裡皆細銀星,扣之铿然”,後來把它做成硯台,很“發墨”,隻是沒有貯水的地方。他父親告訴他:“這是天然硯,有硯之德而不足于形罷了。”并且說:“這是文字之祥也。”于是蘇轼在硯台寫了這篇銘: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顧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仰唇俯足”意思是仰人鼻息俯人足下。短短的銘文,不啻是蘇轼一生的做人的宣言:做人是“主于德”,(甯可有缺),還是求其“全”(委曲求全)?全憑自己選擇。世上那種仰人鼻息,俯人足下的人,本來就不少。(我可不願做那種人。)而這種選擇,“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讀到這裡,我想到《宋史》蘇轼本傳裡開首的一段,母親程氏教他讀書,有一次給他講《後漢書》範滂傳時,程氏“慨然太息”,蘇轼問媽媽:“如果我像範滂那樣,媽媽允許嗎?”程氏回答:“你如果能為範滂,我怎麼不能成為範滂的母親呢。”這種母子對話,千載以後,讀了還是令人感動的。用我們現在的話,蘇東坡小時候就有了做人的主心骨。這是父母教育——特别是母親的教育的結果。是忠,是奸,是率真還是沉穩,除了本性以外,與父母的教導與行為有直接關系。

正因為此,他對這方硯台極有感情,在銘文後又寫了一段:

元豐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獄。家屬流離,書籍散亂。明年至黃州,求硯不複得,以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當塗,發書笥,忽複見之。甚喜以付迨、過。其匣雖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硯處,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自己小時候的一方硯台,失而複得,把它贈給自己的兩個兒子蘇迨和蘇過,兩個兒子雖然功業名聲不如父祖,但都是正派人。蘇迨有功名與著述傳世。蘇過一直在父親身邊,陪伴蘇轼在貶所。

2

“以此治獄長思生”

甲骨文陋室銘全文(銘兼褒贊體貴弘潤)2

硯銘文裡有一篇是給他長子蘇邁的《邁硯銘》:

邁往德興,赆以一硯,以此銘之:以此進道常如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

蘇邁是東坡的長子,是他前妻王弗所生。雖然不如父親有名,但也是青史留名之人。他是宋神宗元豐(1081)四年考中進士,元豐七年(1084)被授官于饒州府德興縣尉。此硯及銘文大概就是他上任前,父親給他的禮物。

讓我們看看這言簡意赅的四句話:前三句比較容易理解,動筆寫字作文、進修學問時,要如饑如渴;要想官場有所作為時,必須終日乾乾,夕惕若厲;如果要求财,則想想如何給予百姓。第四句是:你當官将來判案時,要盡可能仁慈一點,死囚犯能夠讓他不死的就救他一命。所謂“治獄常思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裡有一個典故。歐陽修《泷岡阡表》裡,記了自己四歲成為孤兒,母親含辛茹苦撫養自己成長的事。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汝父為吏,嘗夜燭治官書,屢廢而歎。吾問之,則曰:“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矧(況且——寶山注)求而有得也。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求生猶失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這是非常有名的一個故事。有一年我參加高考命題,就曾選過歐陽修的本傳裡的一段,裡面也記了這幾句話。蘇邁一定熟悉這個故事。他也自然知道自己父親的用意。後來他能夠遵父囑,恪盡職守,為民為國盡力。蘇轼在《與陳季常書》裡說:“長子邁作吏,頗有父風。”據《德興縣志》(卷十八)記載,蘇邁有政績,當地的後人立“景蘇堂”表示敬仰。

讀東坡的這兩篇銘,我想到的是一個人從小的家庭教育是何等重要,父母的言行遠過于平時的說教,中國傳統所謂“身教重于言教”,言教是有用的,但必須“其身正”,否則歸于無用。這就是杜威所說的:“課堂裡進行的是‘關于道德的教育’,而日常生活中的事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大意)

3

“勿以格言輕視之”

甲骨文陋室銘全文(銘兼褒贊體貴弘潤)3

由東坡的硯銘說到家教,未免有點落俗套。其實,東坡的硯銘寫得妙趣橫生,隻是“銘”這種文體決定了它總是脫不了“警戒”味。但是它與“箴”還是有所不同。《文心雕龍》還說:“箴全禦過,故文資确切;銘兼褒贊,故體貴弘潤”。意思是箴是用來抵禦過失的,故文辭必須依靠準确切實,銘則兼具褒獎贊美,所以體制重在弘大潤澤。”硯銘是宋以後漸漸多起來的,明清就更多了。唐人往往寫詩的為多,如李白、李賀、劉禹錫、白居易都有詠硯之詩流傳。

硯銘往往需根據不同的硯褒贊硯的“美德”,不僅僅蘇東坡如此,他人寫的也一樣。例如沈周《衡山壽硯銘》共十二個字:“歡喜心,自在相。居極樂,壽無量”;曹雪芹有《硯銘》:“高山流水詩千首,明月清風酒一船。”金農有《屐硯銘》:“莫笑老而無齒,曾行萬裡之路。蹇兮蹇兮,何傷乎遲暮。”書法家伊秉绶《端溪硯銘》:“惟硯作田,鹹歌樂歲;墨稼有秋,筆耕無稅。”好像東莞可園有聯語:“荊樹有花兄弟樂,硯田無稅子孫耕”,這是一副脍炙人口的對聯,伊氏的硯銘就隐括了這層意思。可見寫硯銘其實就是寄托自己的一種情緒。

讓我們再來看東坡的一首硯銘——《孔毅甫龍尾硯銘》:“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爪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厚而堅,足以閱人于古今;樸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前兩句是誇贊端硯的熟語,好的端硯既要細膩溫潤,又要發墨,敲一下聲音要清脆,還要有紋路、星點等等。重要的是後面兩對偶句。這裡非常巧妙地将硯的“厚、堅”“樸、重”與人的品格聯系起來了,惟“厚而堅”可以看透今古世事;惟“樸而重”所以立定腳跟,不随世俯仰。這是寫硯台呢?還是寫人呢?

袁宏道在評《王定國硯銘》等六銘時說:“六硯銘,俱相題發揮,無中生有,熟看之,悟作文法,自然小題大做、枯題潤做,俗題雅做者,勿以格言輕視之。”(《三蘇文苑》卷十五引)

《蘇轼全集》中所收的硯銘不止六首,其他的銘文也值得讀。

活在這個世上,讀讀這樣的文字真是很幸運。況且,我家裡硯台可能還比東坡藏的多。再回頭想想曆史上那些龌龊的勾當,瞧那一家子,究竟姓劉,還是姓曹,或者姓司馬,和我有什麼相幹?那些破事真是不值一提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