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趨吉避兇這個成語都很熟悉,人人也都想趨吉避兇,說白了這也是現實生活中人們所渴望、所向往的!
趨吉避兇從字面上看,顧名思義就是生活走向吉祥如意、吉利美好的方面,避開兇禍與災難。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趨吉避兇呢?這就要談到《易經》中關于做人的最高境界“無咎”,在談“無咎”之前,咱們簡單地說一下孔子學《周易》的感慨,他說:“再給我五年或十年,在易上更加深入,可以減少犯大的過失。”
《易經》作為萬經之源、群經之首,可見孔子能給與它如此高的評價是不無道理的,孔子對《易經》深刻理解後,經過自己的感同身受,為了讓後人“減少犯大的過失”,所以才嘔心瀝血地寫出了《十翼》,從此為《易經》插上了翅膀,讓後人學習起來更加方便快捷。
其實,《周易》是有《易傳》和《易經》兩部分組成,《易傳》也就是被後人尊稱的《十翼》,它是由孔子讀《周易》後所作的讀後感,包括:《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計7種10篇,《易傳》就是為了解釋《易經》所作的。
在《系辭傳》中曰: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謂易之道也。
意思是《系辭傳》中說:自始至終地保持警惕和畏懼,其根本宗旨就是小心做事、盡量不讓自己犯錯,這就是易經的道理也。
《易經》中所說的生存之道就是講得如何趨吉避兇?歸納總結一下就是用“無咎”兩個字來概括最為恰當。
趨吉避兇可以說是人世間萬物生靈的本能,雖然是本能,為什麼有的人就能輕松自如地實現這個美好的訴求,而有的人就無法做到趨吉避兇呢?是因為沒有做到無咎的緣故也。
無咎就是沒有兇險,沒有太大的過錯,即便是有過錯也沒有關系,關鍵是要學會及時改正。
《左轉》中有這樣一句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此段話告訴我們:普通人不是聖賢之輩,誰能不犯錯呢?錯了能夠及時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知錯能改當然是好事情,人就怕知錯不改,一錯再錯,就會給自己帶來禍端。
《易經》曰:無咎者,善補過者也。
易經中說,能做到無咎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善于補過的人。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在工作中的同事關系、還是在人際交往中的朋友關系、以及家庭中的夫妻、子女關系中,相互之間如果能堅持坦誠相待、堅持吾日三省吾身、發現自己做錯了事情,及時向對方真誠的道歉,并及時的加以改正,做到這樣也就成為了真正的無咎者,那麼自然而然的就能趨吉避兇。
在做人方面,我們要學習孔子的弟子顔回,孔子曾這樣誇贊顔回:“不遷怒,不貳過。”意思是:不會把憤怒發洩在别人身上,同樣的錯誤也不會犯兩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