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水一個APP,記學分一個APP,跑步一個APP,連無線一個APP,刷網課一個APP……
在一些高校,原本為方便師生、提高效率的信息化手段在實際管理和運營中卻出現了過度傾向:一個個打着“智能便捷”“強制使用”“學分挂鈎”旗号的手機APP逐漸編織成一張網,将許多大學生裹挾其中:有的粗制濫造,存在不少漏洞;有的視學生市場為“唐僧肉”,投放各類奇葩廣告;有的僵化管理,讓學生自行承擔損失……
“一刀切”管理 損失多由學生承擔
“同學們不會原諒我的!”10月下旬的一次手機故障,讓剛上大學一個多月的小敏(化名)感到自責和恐慌。她不敢告訴全班同學,第一次第二課堂活動時,她沒能及時通過APP給大家發學分,并被學校管理該APP平台的學生幹部告知“不能補發”,相當于這次的學分作廢了。
小敏是西部某高校的大一新生,該校為鼓勵學生參加課餘活動,提升綜合素質,使用名叫“到夢空間”的APP記錄第二課堂學分,并規定學生在大三結束時獲得不低于300分方可畢業。“到夢空間”官網顯示,與該校一樣已申請和使用該APP的國内高校有近300所。然而,這件“助力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改革”的好事,在部分學校的運營實踐中卻遇到了“一刀切”管理。
記者在查詢十餘款高校強制使用的APP後發現,容錯性低、體驗不佳是普遍現象:每一款APP的評分都徘徊在最低分“一顆星”邊緣,吸引了成百上千條的學生吐槽:“作為部落負責人,我壓力很大,出點什麼疏忽怎麼對得起同學們的學分?”“剛跑的1600米成績居然沒了,又得重跑一次”“最少充100元,快畢業了根本用不完”“經常吞帖,剛發的博文馬上就消失不見了”……
學生成“唐僧肉” 多個APP争相分羹
記者采訪全國多個省份、多所高校的大學生發現,他們往往一個人被強制下載4個左右的APP,如考核學生體育鍛煉的就有陽光體育服務平台、運動世界校園、覓動校園、步道樂跑,還有與教學或學分有關的U校園、易班、PU口袋校園、學習通,連接校園無線網絡的哆點,熱水卡充值的校園熱水等。
“一是很麻煩,下載這麼多APP也就一兩個有用;二是這些APP良莠不齊,有的變相推廣付費功能,有的含大量廣告。”今年大一的小付說出了大家被強制要求使用APP的心聲。
“大學校園是我國最具消費競争力的市場之一,很多消費類APP創業公司都将第一個市場放在大學校園。”業内人士認為,當前大量APP進高校,實際上是移動互聯網企業的一種商業模式,其流量經濟造就了巨大的廣告宣傳平台,因此這些APP多涵蓋大量遊戲、購物,甚至一些遊走在法律邊緣的産品廣告。
記者随機挑選了三款APP:陽光體育服務平台、U校園、哆點。這三款APP在每次點擊進入時均會自動跳出廣告,具體涉及淘寶、京東等電商平台,白酒、化妝品、快餐等商品,以及論文寫作網站、搶票軟件等其他内容。
APP陽光體育服務平台中出現的白酒廣告,該APP在甯夏大學等高校用于考核學生體育鍛煉。
APP哆點除連接無線網絡的功能外,幾乎通篇廣告,其首頁就包含培訓機構、購物、抓娃娃等共計15個廣告。
商業牟利讓智慧管理變了味兒
“高校使用手機APP進行管理是值得肯定的,能讓師生感受到人工智能帶來的方便。但如果這些APP中含有大量廣告,且高校強制使用,那麼,這樣的導向就顯然是不妥的。”西南财經大學市場營銷系主任周曉明、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等專家的觀點十分明确。
周曉明表示,學生時代是孩子們接受校園教育、自我成長的過程,廣告等過多的商業行為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甚至會影響他們價值觀的養成。更需要重視的是,前述情況不隻出現在高校裡,還出現在了一些中小學裡。
有專家建議,高校引進APP時要理性且謹慎,不能為了迎合信息化潮流引進一些粗制濫造的APP。APP進高校應有嚴格的規定和審核程序,校園APP中可以出現一些圖書、公益活動的推廣,但不應出現商業廣告,更不能出現借貸、收費服務、遊戲等内容。
此外,還有專家建議将部分引進APP的權利交與學生,學生是APP的主要服務對象,或許可以“讓使用者參與決定使用何種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