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經濟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我們開始越來越注重自己的隐私。但同樣随着科技的進步,我們的隐私也在大數據中一覽無餘。
一項研究表明,大部分米國人已經接受了這樣一個現實:他們已經失去了對個人信息的控制。我們該如何應對這個無所不知的網絡,将成為21世紀最重大的文化挑戰之一。當互聯網可以了解了我們的一切,我們的隐私該如何處理呢?關于這個問題,湯姆·惠勒在《連接未來》這本書中給我們做了一個讨論,值得我們深思。
湯姆·惠勒曾就任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的主席,在其任職期間大力推廣“網絡中立性”以及“用戶隐私保護政策”。他對互聯網的起源和發展做了深刻的研究,他非常重視對于用戶隐私保護問題。在本書中湯姆·惠勒從不同時代人們對隐私認知概念的變化,一直到新互聯網時代該如果保護隐私,都做了詳細讨論。
不過隐私問題隻是書中論點之一,如同冰山一角。第三次網絡變革給我們帶來的影響,遠不止隐私這一點,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讀原書的全文,裡面做詳細的了解。
本書中解釋說隐私一直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時間段,因為地球上的各個地區人員比較稀少,而且交通也不發達,人們因為相距甚遠使得各自的隐私能得到很好的保護。
但随着工業革命的發展,人們可以去更遠的地方,結識更多的人,很多信息物品都得以流傳。同時工業革命使得城市人口激增。在擁擠的貧民窟中,房與房之間隻隔着薄薄的牆壁和敞開的窗戶,人們很難保護自己的隐私。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人時興住在郊區,住宅面積增大且相隔一定距離,隐私又能得到很好的保護。
隐私的概念不是停滞的,還在随着技術的創新不斷變化。人們對隐私的看法,受年齡、國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與嬰兒潮一代相比,千禧一代更能接受公開自己的信息的做法。湯姆·惠勒認為網絡一直都在威脅人們的隐私。而他在聯邦通信委員會任職期間,應用一部成文于1934年、修訂于1996年的法律,來保護人們的隐私,最終,他們對互聯網商提出了三點要求:
第一:供應商必須告知消費者,将收集有關他們的何種信息,以及這些信息會被如何使用。
第二:在知曉第一點後,消費者有權選擇是否允許自己的信息被這樣使用。
第三:所有收集到的信息必須被嚴格保護起來,防止未經許可的使用。
這些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網絡信息安全的初始狀态。
總結來說隐私是人類在21世紀面臨的難題。如果合理利用我們的個人信息,許多事情能運轉得更好,每個人都能享受更個性化的服務。但這樣做是以犧牲隐私和市場競争為代價的。除了法律條文對隐私的保護外,我們自己也要注重個人對隐私的保護。在授權供應商時,要認真去看授權的條款,也要提高警惕,避免受騙上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