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四大文明古國有沒有意大利

四大文明古國有沒有意大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7 03:15:05

四大文明古國有沒有意大利?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北3展廳,如同翻開一部曆史大書,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四大文明古國有沒有意大利?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四大文明古國有沒有意大利(探意大利之源訪古羅馬文明)1

四大文明古國有沒有意大利

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北3展廳,如同翻開一部曆史大書。

7月10日,“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在國博開幕,國家主席和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分别向展覽開幕式緻賀信。主席指出,中國和意大利是東西方文明的傑出代表。這次“古羅馬文明展”将以多姿多彩的珍貴文物展示意大利文化的深厚底蘊。希望“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遊年”以此為契機,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民心相連相通,為中意兩國關系發展注入新活力。

作為舉世公認的曆史古國,中國和意大利在長期的人類活動中均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遺産。中華文明曆經五千多年而綿延不絕,思想文化上的儒家學說,制度文明上的科舉取士,工程建設上的萬裡長城、京杭大運河等都是人類知識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意大利不僅孕育了輝煌的古羅馬文明,還是文藝複興的搖籃,對西方文明演進的曆史進程産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留下了許多雄壯華美的曆史古迹。

“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通過集中呈現意大利國家級博物館館藏的藝術和物質遺産,展示該曆史時期對塑造當今意大利的領土和文化特征的重大意義。

本次展覽是中國與意大利博物館界緊密合作、交流互鑒的又一裡程碑,為中意兩國更廣泛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明交流互鑒

民心相連相通

中國和意大利兩個偉大文明之間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後漢書·西域傳》即有關于羅馬帝國的明确記載,稱“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羅馬史書也稱中國人身材高大、富有正義感、孝順而長壽。公元781年樹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詳細記載了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情況。《馬可·波羅遊記》關于中國的系統介紹更是極大激發了意大利人對這個東方文明古國的濃厚興趣。利瑪窦不僅幫助徐光啟等人把歐洲的先進科學技術介紹到中國,而且将“四書”等儒學經典翻譯成拉丁文,對啟蒙思想産生了巨大影響。這些事實充分說明,兩千多年的交流交往史使得兩國文化跨越了千山萬水,既彼此欣賞又相互影響,為中意兩國培育出了互尊互鑒、互信互諒的共通理念,成為兩國傳統友誼長續永存、不斷鞏固的堅強保障。

舉辦“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遊年”,是3年前中國國家主席與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達成的重要共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部長胡和平認為,作為中意雙方打破疫情阻隔、重啟文化和旅遊年的旗艦項目,“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亮相剛剛迎來110歲生日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意義非凡,相信這些“遠道而來”、瑰麗多姿、展現意大利文化的珍貴文物必将受到中國廣大觀衆喜愛,助力兩國民心相通、友誼長存。

本次展覽中方策展人潘晴介紹,這個展覽的選題頗為宏大,叙述了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世紀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和意大利半島的羅馬化進程;不僅展現了意大利起源的文化多樣性,也彰顯了奧古斯都統一意大利半島後國泰民安、文化繁榮發展的盛況。展覽通過來自意大利全國26家國家級博物館的308套、共503件珍貴文物,系統反映了意大利半島實現政治和文化統一的曆史進程,展現了意大利文化淵源的豐富多彩。

503件珍藏講述意大利人

看護了上千年的曆史

本次展覽以“意大利之源”為主題,涉及不同元素,文化、傳統、人民和風土人情。意大利共和國外交與國際合作部部長路易吉·迪馬約在緻辭中說:“它們如同一幅‘馬賽克’,在羅馬拼合,使這座城市、意大利半島和地中海地區成為古代文化的重要參照。借助來自全意大利多家博物館的500餘件具有極高曆史藝術價值的展品,今天我們将在北京講述我們驕傲地看護了上千年的曆史。”

走進展廳,讓我們翻開這部講述古羅馬文明的大書。

展覽的前4個單元從社會、語言和宗教的多元視角展現羅馬統一前意大利文化的“馬賽克現象”:精美豐富的随葬品,反映了不同族群、階層、性别的墓葬習俗,從中可以一窺當時貴族的生活情境;不同銘文的石碑,讓後人得以了解意大利文在向拉丁語系同化過程中的原始特征;衆天神及英雄人物的雕像,在對比中呈現不同信仰的差别和特性。

展覽的後6個單元按照時間線展現了古羅馬共和國擴張期間,特别是從布匿戰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到奧古斯都時代(公元前31年—公元14年)發生重大曆史變革後,成為一個地理、政治和文化的統一體。通過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我們可以了解當時意大利各地的生活方式、民間習俗和社會現實。展覽還展現了奧古斯都及其家族和後代,特别是那些精美絕倫的官方肖像和雕塑,令人歎為觀止。最後的第十一單元是專門為中國觀衆組織的古羅馬貨币專題,見證了羅馬曆史的轉折,多維度體現了貨币生産、發展、流通等因素對文化發展的深刻影響。

展覽以表現羅馬文明起源的兩件代表性文物拉開序幕。一件是祭拜瑪爾斯、維納斯和森林之神西爾瓦諾斯的聖壇,刻畫了羅馬的起源——母狼哺育雙胞胎的神話故事。另一件《休息中的拳擊手》,體現了羅馬藝術與希臘藝術的淵源,及其達到的藝術高峰。

“族群的記憶”單元通過突出各個民族在墓葬和逝者再現方面的不同習慣,展示不同族群喪葬習俗及其體現的社會價值觀和崇拜信仰。

随着羅馬政治大統一,前羅馬時代各民族的語言和書寫體系逐漸消亡。“語言的流變”單元展出的一系列不同語言的銘文石碑(如神聖的法律或法令),曾散布于亞平甯半島各處,讓後人得以了解意大利文在向拉丁語系同化過程中的原始特征。

“諸神的崇拜”單元中展出的是衆天神及英雄人物的雕像,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對比中呈現從希臘至羅馬諸神的差别和特性,以及其背後的社會和哲學背景。觀衆可以看到,這些雕像在曆史發展的每個時期都有着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曆史線索,引領着人們走進那個時代的藝術世界中,啟發和探索人類藝術的起源。

同盟戰争(公元前91年—公元前89年)是羅馬的同盟古意大利争取政治權力的裡程碑。“羅馬的擴張”單元通過文物展現羅馬經過征戰和結盟的版圖變化。

意大利的羅馬化進程,促進了意大利城市和自治市制度的發展。“城市的規劃”單元,展品是政治和文化變革在行政方面的體現,如土地開發、城市和公共基礎設施的建立等。

獻祭是古羅馬的重要習俗,目的是表示感謝、祈求吉祥如意、抵償所做的惡行、請求神靈的庇佑等。祭司負責領會神靈的意志,他們精通解讀各種征兆,不管是在祭牲内髒當中,還是自然現象、氣象變化。這是起源于伊特魯裡亞人的習俗。在所有羅馬殖民城市的卡皮托立岡神廟中建立了對朱庇特、朱諾和密涅瓦的崇拜,标志着羅馬及其政治和文化秩序在羅馬化的意大利無處不在,從而确保了國家的凝聚力。展覽中一尊三主神并坐的大理石像,是古典時期諸神的典型。

随着新的文化、行為和藝術“模式”與羅馬—意大利地區古老傳統習俗相結合,包括行為舉止、自我呈現方式和城市在公共和私人、世俗和宗教各領域的表現,對整個半島産生了強大的變革性影響。羅馬政體對于價值觀的傳播,體現在生活方式和社會現實中。展覽中的奢華物品、肖像和新時代的圖像,陪伴觀衆一步步走入古羅馬的世界。

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人們會刻畫自己或家人的肖像,以期超越生命的短暫,使個人或家族的記憶得以永存,遑論這些肖像還蘊藏着藝術等其他價值。很多古羅馬意大利時期流傳下來的石雕肖像就見證了這種對永恒的追求。展覽中的這些雕像,同樣是文化統一趨勢的表現。也許是源于在死者面部拓印蠟質面具的喪葬習俗,此後漸漸被新意大利公民所采用,以體現羅馬世家的尊貴身份。

通過軍事行動,整個意大利半島向被封為“奧古斯都”的屋大維宣誓臣服。他的新文化政策滲透到羅馬人公共和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到所有階層。這種緩慢而持續的文化和意識形态的标準化與統一化進程,兼容了各民族的當地傳統,被納入包羅萬象的Tota Italia這個統一概念當中。“凱撒的後裔”單元聚焦奧古斯都及其家族和後代,展現了這個帝王家族的官方肖像和雕塑。

展覽的最後,勝利女神像的右翼安靜地憩息于玻璃展櫃中,用小刻刀精雕細琢而成的層層羽毛栩栩如生。據說明文字介紹,這件雕塑的創作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紀左右。

相隔千山萬水

彼此惺惺相惜

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意大利文博機構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往與合作。曾于2018年聯合舉辦了“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複興”展覽,以跨文化的視角和全新的理念,系統介紹了13至16世紀中國與意大利之間悠久綿延的文化藝術交流故事,充分展示了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共同創造人類文明的曆史進程。201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承辦單位的“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進一步彰顯了中意兩國政府聯袂保護文物的堅定決心,成就了兩國文化交流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

本次展覽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自疫情暴發以來在北京舉辦的第一個國際展覽。潘晴說:“由于疫情的阻隔,我館之前洽談過的幾個國際展覽項目都因疫情而終止,但我們與意大利文博界的友誼卻成就了兩國聯合抗疫的壯舉,讓我們雖然相隔千山萬水,卻惺惺相惜。”此次展覽意大利方未派博物館人員護送文物到現場點交布展,而是把這份責任交給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同行們。展覽策展助理何書銥介紹,這是國博第一次嘗試視頻點交這一對抗疫情的新工作方式。視頻點交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借助視頻會議的平台與對方連線,雙方工作人員通過鏡頭共同檢查文物,并在意大利借展博物館人員的指導下,把珍貴的文物擺放到展台上,并進行加固。這一系列複雜的工作,全部通過線上溝通,充分表現了意大利文博界對中國國家博物館專業水準的信任。

由于意大利與中國有6小時時差,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了配合意大利方,每天下午3點至半夜12點進行點交工作,為期整整8天。這次展覽中展出有若幹件考古發現和藝術巨作,此前從未在意大利境外展出過,有些甚至從未離開過所屬博物館。“國博文保院的修複人員在點交中及時發現了在文物運輸過程中的一些破損和脫落,并積極找到了解決方案。在工作中,中意雙方的工作人員交流了業務,也溝通了感情。在布展的過程中,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支架專家還為文物量身定做了支架,确保文物展出安全。意方的博物館人員看到了國博的支架都紛紛表示贊歎,并要求能将支架随文物運回意大利。我館同行們非常高興能夠給意大利的同行們送去這些小小的心意。”潘晴說。

本次展覽的文字部分均以中、意、英三種語言同時呈現,觀衆通過觀展,即可感受到中國和意大利兩個偉大文明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這座文化殿堂裡相映成輝。

這次展覽向全球化的世界傳遞了一個和平統一與發展的理念。正如意大利共和國文化部部長達裡奧·弗朗切斯基尼在展覽緻辭中所寫:“這一理念曾經塑造了‘古羅馬之夢’,在更具現實意義的今天,将幫助我們在世界各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間構建一個互鑒互識的璀璨文明。”

《中國教育報》2022年07月15日第4版

作者:本報記者 王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