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學說要點?《孟子》一書的德字詞彙量雖有216例,并不算少,但較之孔子數以千計的大規模,就顯得大為遜色了筆者研讀過後,将孟子的道德思想梳理出三大思路首先,孟子書中的"道″出現了一百二十多次,這說明儒家跟道家一樣重視道治而道與德既有各自的相對獨立性,同時二者又有密不可分的甚至是等同的關系例如"恕″是道德規範之一,《論語》卻有"恕道″之說,這就是道與德合一的力證同樣的道理在孟子這裡就有以德論道的大量實例,從而形成了孟子道德思想的特色内容之一這一點大大不同于諸子孟子說:"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①又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②還有這樣的說法:"舜盡事親之道……此之謂大孝″③如此論述堯舜治國、理政、事親之道中的孝、仁、悌等道德内涵,就一再表明了道治與德治難以截然分割開來治國需要公務員與天地合德這樣的賢人,而選用賢士并非簡單的道德問題,同樣是一種理政之道,所以孟子指出:"啟賢,能敬承繼舜之道”④賢人、君子們作為君王的臣子,自然要行君道,而君與天地合德的傳統要求就是普施恩惠,讓廣大百姓有所得儒家把這種意義的德稱之為仁,于是乎孟子認為:"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志于仁而已″⑤在家庭生活中,孟子同樣認為"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⑥道與德水乳交融的關糸,被孟子揭示得相當廣泛、徹底,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孟子學說要點?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孟子》一書的德字詞彙量雖有216例,并不算少,但較之孔子數以千計的大規模,就顯得大為遜色了。筆者研讀過後,将孟子的道德思想梳理出三大思路。首先,孟子書中的"道″出現了一百二十多次,這說明儒家跟道家一樣重視道治。而道與德既有各自的相對獨立性,同時二者又有密不可分的甚至是等同的關系。例如"恕″是道德規範之一,《論語》卻有"恕道″之說,這就是道與德合一的力證。同樣的道理在孟子這裡就有以德論道的大量實例,從而形成了孟子道德思想的特色内容之一。這一點大大不同于諸子。孟子說:"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①又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②還有這樣的說法:"舜盡事親之道……此之謂大孝″③。如此論述堯舜治國、理政、事親之道中的孝、仁、悌等道德内涵,就一再表明了道治與德治難以截然分割開來。治國需要公務員與天地合德這樣的賢人,而選用賢士并非簡單的道德問題,同樣是一種理政之道,所以孟子指出:"啟賢,能敬承繼舜之道”④。賢人、君子們作為君王的臣子,自然要行君道,而君與天地合德的傳統要求就是普施恩惠,讓廣大百姓有所得。儒家把這種意義的德稱之為仁,于是乎孟子認為:"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志于仁而已。″⑤在家庭生活中,孟子同樣認為"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⑥。道與德水乳交融的關糸,被孟子揭示得相當廣泛、徹底。
孟子道德思想的第二大思路,是經常思考考七大維度中的"政″,而有意思的是他極力主張施仁政,如此一來,德與政又走到一起,難舍難分了。這應是孟子道德思想的又一特征。他明确對粱惠王指出"施仁政于民″⑦。孟子還對鄒穆公說:"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⑧這意思是君主對百姓施仁政,百姓就會親近上級,甘願為長官犧牲自己。孟子跟弟子公孫醜讨論國事之時,又一次強調說:"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卸也。″⑨意思是行仁政就能實現統一國家的大業,所到之處沒有誰能夠阻擋。在孟子看來,君主施仁政收效是多方面的。以道德論政事,形成德治與政治合一的情形,是孟子的見解,也是孟子的理想。
我們說過,中國道德主體多元化,是區别于西方道德觀念的一個很重要的節點。天地、萬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群都是道德主體。人是萬物之靈,人的主體當然更重要。先秦諸子出于這種道德事實,就自然而然對于人的道德修養格外重視,這表現在諸子的道德思想上就是往往有各自的人格理想圖譜。而孔子、莊子、孟子這三家的理想人格圖譜最為完整。筆者在拙著《餘秋雨文化觀三十問》中曾談過孔子和莊子的人格圖譜,這裡不重複,僅說說孟子在這話題上的貢獻。孟子的人格理想圖譜有六大檔次,依次提升的次序是:善人、信人、美人、大人、聖人、神人。其具體解釋是:"可站之謂恙,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渦神。″⑩綜觀這段話,可見孟子的人格理想圖譜是建立在人們的道德修養的成就與水平的基礎之上的。以善人為起點,就把小人、惡人排除在理想之外,要求夠高夠嚴了。這樣依次提升,神人就理想的頂尖了。莊子那裡也是德人、至人、聖人、神人充斥,儒道兩家在這裡又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識。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孟子》,第229、130、150、183、239、107、8、39、48、280頁,嶽麓書社,2011年5月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