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點擊文章中帶有下劃線鍊接的詞語,可以進一步浏覽與其相關的文章。
2014年中煤平朔集團公司整理出版了《開放改革的先鋒——平朔在全國的100個第一》一書(以下簡稱《平朔100個第一》)。該書收錄了平朔公司自1982年籌建以來在全國創造的100個“第一”,其主要内容囊括了平朔首個具有重要紀念意義、令平朔人引以為豪的傑出人物與曆史事件,平朔在國内煤炭及其它行業具有重大影響的首創事件,平朔在國内煤炭行業具有裡程碑和标杆示範意義的重大事件,以及平朔所開拓創造的國内、行業曆史記錄或指标的重要創新成果,等等。
《平朔100個第一》一書中總結收錄的這100個“平朔第一”是平朔真實的曆史記錄,它們從不同角度呈現了平朔的改革開放史、艱苦奮鬥史、創新發展史。這些“平朔第一”對于我們全面回顧總結平朔改革開放、中外合作、創新發展曆程及經驗,增強平朔幹部職工的成就感及榮譽感,激勵大家弘揚平朔精神、講好平朔故事、貢獻平朔智慧、再鑄平朔輝煌,在新時代裡改革開放再出發、實現企業高質量轉型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這100個“平朔第一”雖然所處的時間及領域不盡相同,但其中有些“第一”的含金量确實挺高,其作用意義及影響力在國内外不同凡響,甚至有些“第一”在世界範圍也屬于首個、首次及首創,即便如今看來仍然不算落伍,而且對我們還有新的深刻啟示。對此,當時那些有親身經曆并真正懂行的專業人士可能體會更深一些。
下面我主要針對企業信息化方面的“平朔第一”,談一談我針對當年中美合作經營安太堡礦計算機應用情況的補充性解釋及切身體會,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企業信息化方面的“平朔第一”
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第001号”中外合作企業,被譽為“改革開放試驗田”、“改革開放一枝花”。平朔當年最先沐浴了改革開放的陽光雨露,最先受到改革開放的莊嚴洗禮,也最早分享了改革開放的紅利,而平朔信息化更是很早就開創了我國企業計算機集成管理及信息化的先河。總之,平朔安太堡礦是我國集成管理信息化的搖籃,是引進國外商品化套裝工業軟件及其創新發展的“0公裡”裡程碑,是煤炭企業信息化與自動化融合的發源地。
在《平朔100個第一》一書中有關平朔在企業信息化方面(計算機、通訊等)的“第一”表述如下:
▲“第32項:安太堡露天煤礦是我國第一家全面采用計算機管理的企業”。安太堡礦從建礦初就全面采用計算機管理。1986年5月,安太堡礦設立數據部,負責全礦數據信息處理。全礦擁有IBM系統/36小型機兩台及磁帶機、打印機等設備,配備電腦終端機80套。軟件系統配置了ELKE管理系統、财務管理系統、設備運行管理系統、工資管理系統、采礦CAD等。在生産經營的主要環節,如财務管理、設備管理、備品配件庫存、采購管理、采礦計劃、生産調度指揮、礦山測量、制圖,煤質控制等方面均實行了計算機管理,這在當時中國企業中尚屬第一家。
▲“第33項:安太堡露天煤礦是我國第一家采用國内最先進通訊設備的企業”。安太堡露天煤礦開工和投産後,美方大批工程技術人員來到施工現場,需要及時與總部設在美國的西方石油公司以及設計單位、設備廠家聯絡。而當時平魯和朔縣的通訊隻有供電式磁式交換電話,無法及時和北京有關部門聯系,也無法與國外直通電話,落後的通訊手段根本滿足不了快節奏的現代化企業的需求。《合作合同》規定,安太堡露天煤礦通訊由“平一”提供服務。平朔公司從1984年就解決通訊問題進行了咨詢和立項。1987年7月,将原設在平朔賓館的Hj-905縱橫400門交換機安裝到安太堡露天煤礦,8月份開通。1987年4月,礦區與生活區的通訊,通過120路數字微波系統與s-1240數字程控交換設備接通。S-1240數字程控交換機是由上海貝爾公司直接從比利時進口,總價75萬美元。1987年,安太堡礦區衛星地面站租用衛星線路實現對外聯系,并開通礦區與美國西方石油公司總部、北京賽特大廈中島辦事處、北京建國大廈平朔辦事處等專線,極大地方便了平朔礦區的外部通訊聯絡。同時,礦區内的無線對講系統開通使用,該系統由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生産,配備手持對講機和車載對講機。企業配備這樣先進的通訊系統,尚屬當時中國第一家。
以上相關表述客觀公正地反映了當年平朔安太堡礦信息化的總體曆史狀況及業績。然而,針對“安太堡露天煤礦是我國第一家全面采用計算機管理的企業”等相關表述,有些業内專業人士認為尚有些簡單籠統,還沒有全面挖掘并反映出當年安太堡礦計算機應用“第一”的集成系統特色、功能特點及真實應用水平,其中的有些表述還無法從曆史狀況及專業技術角度全面深入地彰顯安太堡礦計算機應用的曆史内涵及時代風采,以及其在全國信息化方面的标杆引領作用及其重要影響力。
當然,針對有些“平朔第一”究竟先進與否、以及先進程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親曆者我們自然心裡有數。那麼,以上這種觀點及說法是否有道理呢?首先我更正的是:安太堡礦數據處理部是1987年5月從财務部獨立出來的。另外,所配機房的圖片也不是當年中美合作時期安太堡礦計算機主機房,因為當時的安太堡礦主機系統全部是櫃機式的,而此計算機機房的配圖則是2010年以後的平朔生活區通訊樓裡的通訊系統機房。由此看來,為了更加全面準确地彰顯企業信息化方面的“平朔第一”,我們有必要從當年平朔及全國(特别是煤炭行業)的計算機應用狀況及水平說起,更有必要針對平朔計算機應用方面的“平朔第一”,做一些曆史性及專業性的補充解釋。
當年平朔與其他煤炭企業
計算機應用情況比較
多年來,我曾經以不少曆史文檔及圖片資料為佐證,從曆史狀況及專業技術角度給相關人員詳實介紹了當年中美合作經營安太堡礦計算機應用的真實情況及“第一”的特征。通過将平朔與當時國内企業的比較分析,讓不少人真正體會到了安太堡管理信息系統(以下簡稱:MIS系統)及其他計算機應用的真實内涵及重要的引領示範作用。
前兩年,有位曾經參觀過“平朔博物館”的企業信息化專業人士,針對“安太堡露天煤礦是我國第一家全面采用計算機管理的企業”的表述有些不同看法及意見,為此,他還專門托人聯系找到我,并與我共同探讨了平朔信息化在國内首創“第一”的相關事情。該位人士多年來一直從事煤炭企業信息化工作,他曾經在1986年春天來平朔考察過平朔計算機應用情況,此後也一直關注并跟蹤研究平朔信息化的規劃建設進展情況。當年在平朔籌備建設期間,我國煤炭計算機應用已經開始普及,很多煤礦都購置了微機并自主開發了一些單項管理業務軟件,然而當時的平朔計算機應用卻一片空白。據他回憶說:“當年整個平朔公司連一台微機都沒有,即便在中美合作的安太堡礦,中方人員連一台微機也沒有,當時我們抱着學習的願望來,但卻特别失望地而歸”。
毋庸諱言,該老兄所言極是。1986年初整個平朔礦區尚屬于基建期,平朔公司及安太堡礦中方确實連一台微機都沒有。當時,平朔礦區的安太堡礦辦公樓還沒有投入使用,中外雙方人員還沒有在一起共同辦公,而在平朔賓館臨時辦公的一些外方人員使用的都是他們從國外帶來的微機。1986年5月安太堡礦辦公樓投入使用以後,我們中外雙方才搬進該辦公樓一起辦公,不過當時中外人員仍然是在各幹各的。作為計算機專業畢業的我,當時在安太堡礦财務部也摸不着外方的計算機,隻能默默地學習财務知識并幹一些雜事兒。1986年6月平朔公司才購買了4台“長城0520CH”微機,當時分配給平朔公司财務處1台、計劃處1台、安太堡礦财務部2台。有了微機以後,我才給安太堡礦很快開發了平朔的第一套工資核算等軟件。1986年年底,由外方主導引進的IBM System/36小型計算機才到礦安裝運行。1988年8月安太堡礦基建期轉為生産期以後,外方按照“中美合作合同”的要求,委托香港安達信公司針對從美國引進的MIS系統進行了全面的整合改造,從而形成了安太堡礦集成管理及其MIS系統應用模式。
由此看來,1986年初平朔中方的計算機及其應用幾乎空白,甚至談不上什麼水平高低,即便後來除了安太堡礦的其它各單位的計算機應用及發展也很不平衡。1987年(特别是1988年8月安太堡由基建期轉入生産期、中外方管理完全融合)以後,安太堡在企業集成MIS系統商品化套裝軟件、采礦設計、選煤可編程自動化控制方面的才全面應用計算機,并将中外合作的優勢逐步發揮出來。公正客觀地講,當年平朔的計算機整體應用比國内煤炭行業科研院所及其他的煤礦企業應用要晚一些,當時由外方主導的安太堡礦的IBM System/36小型機配置、機房裝修也不太前衛,但憑借美方引進的先進管理模式、MIS系統及技術力量,安太堡礦在企業全面集成管理模式及MIS系統應用創新方面的起點卻很高,一夜之間就使得我國煤炭企業集成管理信息化水平跨越了幾十年。
(1987年平朔安太堡礦計算機主機房)
相比之下,在同一時期裡我國煤炭企業計算機應用水平也有了從無到有的提升。例如:大同礦務局的計算機應用是從1984年8月起步的,1986年就已經建起了“計算中心”四層大樓,從美國引進了比安太堡礦IBM System/36小型機配置還高、性能還優越的“王安VS-100”計算機系統,并逐步自主研究開發了财務、勞資、運銷、工資、綜合生産統計等10個子系統。當時我們國内很多企業都是自行購置計算機以後,再自主或委托開發一些單項管理軟件。另外,當時大同礦務局還在局機關及下屬各礦等單位已經部署了近百台微機,并自主開發了一些“局—礦級”單項管理微機軟件。
當年,我曾多次拜訪大同礦務局計算中心,還給礦領導提交過相關考察報告。當時我在中國礦院的同班同學趙鐵仁就在該計算中心工作,我們平朔安太堡礦油庫的曹之光也是從大同礦務局計算機中心調來平朔的大學生。另外,大同礦務局計算中心的相關人員也曾經來安太堡礦考察過計算機及其主機房。不過,當時外方人員隻讓他們隔着玻璃門觀看IBM System/36小型機,然而外方人員不知曉的是——當時大同礦務局計算中心大樓、王安VS-100計算機及其主機房,比安太堡礦要先進并氣派的多。
(1987年大同礦務局計算中心主機房)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我上大學期間,我的母校中國礦院就建起了“計算中心樓”并購置了IBM 4341中型機。1984年中國礦院還開辦了微機強化培訓班,為煤炭行業的各礦務局等單位培養了一批計算機技術應用人才,自此全國各科研院校及煤礦開始逐步大量配備IBM PC/XT、IBM PC/AT、以及長城0520等型号微機,各單位還自主開發了不少單項管理軟件。例如:1985年我的大學畢業設計就是在全國标準化礦井“平頂山一礦”現場完成的,當時我與同學共同開發了“煤礦設備管理信息系統(MEMS)”,我主要負責設備備品備件需求計劃、采購及庫存管理功能模塊的軟件開發工作。
由此看來,雖然當年中美合作經營的平朔安太堡礦外方人員廣泛應用了計算機,但平朔公司中方機構及人員的整體計算機應用起步,實際上比其他煤炭企業還要晚一些。如果不是1987年外方主導從美國引進IBM System/36小型機及先進的MIS系統的話,平朔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就不可能在短時間内一躍成為全煤行業的“第一”。事實上,當年我國在機械制造行業,有個别企業已經從國外應用了先進的MRP-II系統(例如:沈陽鼓風機廠),總之,當時國内電子及機械等行業的計算機應用規模及水平比煤炭行業要更大、更高、更廣泛一些。
當年安太堡礦起步早、起點高,進步快,實際上僅限于從國外引進的企業集成管理信息系統方面,但在購置計算機并開始應用計算機方面并不比其他煤炭企業更早一些。公正客觀地講,單就計算機設備性能配置方面來講,當年平朔的計算機設備也不是國内煤炭行業最先進的,但我們從國外直接引進的各類軟件則是比較先進的。由于當時安太堡礦的IBM System/36小型機故障不少,我曾經一度還懷疑它是美方以實物投資引進的國外淘汰下來的二手貨。當年安太堡礦美方引進的三台U33C内燃機車不也是國外淘汰而翻修引進來的嗎?
這裡我要特别強調的是:雖然安太堡礦美方投資的IBM System/36小型機的硬件配置并不算最先進,但當時引進的MIS系統套裝軟件在當時國内則是很先進的。由此看來,企業集中管理管理模式及其集成應用軟件系統,才應該是企業計算機MIS系統的靈魂所在。沒有應用軟件再先進的硬件也無法充分發揮作用,而這也就是我後來一直緻力于自主研發應用軟件的重要原因及不懈動力。
1988年8月安太堡礦由基建期進入生産期以後,雖然計算機應用一步就跨越并領先于國内同行業領先水平,而當時平朔公司機關層面及其它下屬單位的計算機應用則相對薄弱。因此,當時由外方主導的平朔安太堡礦計算機管理水平,實際上掩蓋了平朔公司計算機整體應用水平低的真實狀況。而這可能也是1992年全煤系統計算機技術應用“平朔現場交流會”上,有些人認為平朔公司計算機應用水平難以服衆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年,平朔計算機應用及專業技術人員主要聚集在中美合作經營的安太堡礦,平朔公司在很長時間内一直缺乏集中統一的企業信息化規劃,企業信息化機構、人員及業務等資源長期處于分散狀态,安太堡礦、安家嶺礦等強勢單位各自為政,緻使本應在平朔公司集中統一的系統卻搞的“煙囪林立”。這種“局小礦大”的信息化模式一直持續了很多年,直到2006年5月在中煤集團的強勢推動下,基于企業集中管控、專業化重組、信息化整合等改革的迫切需要,平朔公司才匆匆組建了公司層面上的信息中心。自此平朔公司層面上才逐步全面統一規劃實施ERP等核心系統、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信息化平台,平朔的信息化才正式步入了快車道。
針對計算機應用方面的
“平朔第一”的深入解析
在改革開放初期,當年安太堡礦從美國引進了先進的企業集成管理商品化套裝MIS等軟件系統,這些軟件同雖然在美國露天煤礦已經司空見慣的東西,但當時在我國卻還是特别稀罕的先進理念及技術。在我看來,安太堡礦計算機應用的先進性主要體現在其美國集成管理模式、集成管理商品化套裝MIS系統軟件、以及全面并實實在在應用方面。
平朔當年開創了我國煤炭企業集成管理信息化的先河,1987年平朔安太堡引進美國IBM System/36小型機及MIS系統,成為了我國首家采用西方會計核算體系、首家應用CMMS(EAM)系統的煤炭企業,并形成了以“财務 CMMS(EAM) 生産作業調度”組合為主體的集成管理MIS系統的“安太堡礦模式”,搭建了西方會計與管理業務一體化的企業集成管理體系平台。
簡單綜述起來,當年中美合作經營安太堡礦計算機應用情況有以下重要特色及特點:
(1) 早在1987年中美合作經營的平朔安太堡礦在國内首家引進“國外會計咨詢(管理咨詢) 商品化套裝軟件 外委定制開發 自主開發”的管理信息系統(MIS)研發運維模式,從美國引進了先進的集成管理理念及其集成MIS系統模式。當時的MIS系統實施合作方是安達信(香港)公司,該公司是一個集會計審計、管理咨詢于一體的國際化公司。
(2) 平朔安太堡礦是國内首家采用了西方會計集中核算體系,并具有“集團化、多公司、多交易币種、雙本位币(RMB與USD)、全英文軟件界面、中英文兩套會計報表、财務與業務集成一體化”特色的集成MIS系統。除了總賬系統(GL)及總賬報表系統(GLR)以外,另外還有預付及應付賬系統(APP)、在建工程(AFE)系統(項目會計)、應收賬系統(AR)等财務外圍系統。當時,安太堡礦率先與西方會計核算體系接軌,并導入了管理會計等企業内部集中管控理念及集成管理系統功能,強化了全面預算管理及各類資源的計劃與控制,并且具有了企業集團化集中核算及集成管控的雛形。
(3) 平朔安太堡礦在國内首家規劃實施了美國ELKE公司的“計算機化的維修保養管理軟件CMMS(EAM)系統——Main/Tracker商品化套裝軟件。其主要的功能模塊有:設備檔案管理(MST)、部件(總成件)維修跟蹤維修管理(CRH)、預防性保養計劃(PMC)、維修保養工作單計劃控制(WSC)、維修成本跟蹤及其報表系統(CST & MR)、輪胎運維跟蹤管理(TTS)、備品備件需求計劃及采購庫存管理等。另外,安太堡礦還自主開發了與動力能源消耗核算等配套系統,例如:燃油管理信息系統(UF)。該套CMMS(EAM)系統還與會計核算與财務管理系統、設備作業調度報表等系統實現了業務協同、系統集成接口、信息共享,首創了我國煤炭企業“财務 CMMS(EAM) 煤炭生産作業調度”集成管理信息化模式,開創了我國企業資産管理(EAM)集成管理信息化的先河。
(4) 平朔安太堡礦通過首家引進美國西部露天礦管理模式及其簡潔實用的集成管理MIS系統,不但實現了整個企業主要管理業務的集中管控及集成管理,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企業MIS系統自主開發及自主可控的研發運維體系及集成開發平台,為我國煤炭企業集成管理信息化規劃建設取得了寶貴的經驗。當年由安太堡中外方自主開發的應用軟件系統還有:采礦作業調度報表系統(UP)、人事考勤管理系統(PY)、燃油管理系統(UF)等。另外,中外方還根據安太堡礦的實際情況,對所有的應用軟件系統都開展了自主改造、外挂開發、運維及持續提升工作。
(5) 平朔安太堡礦是我國首家從國外引進企業經營管理、地質模型、采礦設計、工業自動化等商品化套裝工業軟件的煤炭企業。從建礦初期,除了全面應用MIS系統以外,還利用計算機建立了地質模型,在化驗配煤、礦山測量、采礦CAD設計、辦公事務等方面也全部采用了計算機手段,在國内煤炭企業率先應用了各類設計及辦公等軟件,全面實現了“甩圖闆”目标。另外,早在1994年安太堡礦就開始了針對露天礦GPS調度系統的研究工作,并推出了相關的解決方案。
(6)除了較早應用程控交換機内部通訊以外,平朔安太堡礦還通過微波與平朔生活區實行了通訊聯絡。1987年還通過衛星地面站租用衛星線路,實現安太堡礦區與國内外相關機構的專線通訊。當年平朔範圍内的無線對講生産指揮通訊系統的開通使用,通過配備美國摩托羅拉公司手持或車載對講機和車載對講機,開創了我國企業無線通訊系統應用的先河。另外,1987年安太堡礦還在IBM System/36小型機系統終端之間,開發應用了類似“QQ聊天功能”的的即時通訊軟件(UT140)。
(7) 安太堡礦選煤選煤廠最先采用了“GE可編程控制器-6”控制技術,實現選煤生産全過程、煤樣采制化、以及煤炭裝運的全過程自動化,為選煤生産信息化與自動化融合并實現智能生産做了前瞻性探索及應用實踐工作。
當年安太堡礦美方引進MIS系統還具有全面性、集成性、實用性、簡潔易用等特點。另外,平朔信息化“第一”還有很多顯著的特點及個性化技巧,我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當年安太堡礦自建礦起,各類管理業務就全面應用了MIS系統,從一開始就摒棄了手工核算及其管理業務。安太堡礦還建立了與MIS系統配套的企業管理制度、工作規程、各類編碼規則、人員培訓體系。當時中美合作經營安太堡礦MIS系統中的西方會計核算方式及相關系統,根本不适合國内企業的會計制度及核算要求。如果沒有外方主導實施應用,即便外方将此系統白白送給了我們安太堡礦中方,我們也無法自主地将其運行起來。
1991年美方轉股撤離安太堡礦期間,我與同事們共同努力,最終全面順利并接管了安太堡礦MIS系統,為國争了光,為民族争了氣。當年有些人員曾經對安太堡礦MIS系統抱有抵觸心理,他們認為全英文界面的MIS系統并不适合中國的國情。但後來通過全面深入應用相關功能,他們終于認可并喜歡上了這套系統。其實,在很多時候,存在即為合理,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另外,當年外方所引進MIS系統所存在的缺陷,正好給了我們中方人員順勢改進提升的良好機遇。盡管當時安太堡礦MIS系統曾經飽受诟病,但是很多用戶經過應用體驗普遍反應良好,大家都感覺到此套MIS系統非常易用,既減少了人工定員及工作量,又規範了工作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安太堡礦MIS系統本身還具有“一套系統同時管理多個法人或模拟法人單位”的集團化集中核算及集成管控功能。為了将外方引進的MIS系統原理及功能吃幹榨淨,當年我還開啟了“8848-RPG編程學習計劃”、“966企業信息化研發工程”,自行設立了一些重要研發課題,為用戶自主開發了不少應用軟件,并編撰整理了《安太堡礦管理信息系統(管理及應用篇)》(共10冊、19章、126節、約260萬字)等管理及技術文檔資料。通過安太堡礦《MIS系統國産化及商品化改造課題》,我還試圖研發出自主知識産權的商品化套裝軟件。通過我們大量的研發工作,為後來平朔集團化集中管控信息化、“五級系統”體系架構、ERP規劃實施及各類工業軟件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然而,令人唏噓的是:随着企業集中管控及專業化改革重組,安太堡礦MIS系統中所支撐的一些國際交易等業務場景在平朔逐漸消失了,有些個性化的系統功能技巧再也無法應用并永遠被丢棄了。現在可能有些人對安太堡當年的個性化特色功能不以為然,但在當年那可是相當了不起的事情。後來,随着中煤集團強行讓平朔實施物資系統整合等項目以後,2008年初安太堡礦MIS系統就在财務、物資管理業務功能被棄用的情況下逐步完全停用,并徹底退出了曆史舞台。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以前安太堡礦個性化開發的不少集成管理模式及特色功能,都成為了後來我們企業改革及集團化集中管控信息系統所效仿的功能模式及借鑒的成功經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平朔100個第一》一書中,我們還忽略了這樣一個特别重要的“第一”事實,即:平朔自主籌建的安家嶺礦早在1998年就在煤炭行業首家規劃引進了德國SAP R/3系統,盡管當時SAP R/3的功能模塊尚未完全應用到位,但安家嶺礦卻成為了我國首家采用國外大型ERP系統的煤炭企業,并打造了以ERP為主體的集團劃集中管控及集成管理ERP模式,為後來平朔公司、中煤集團乃至全煤行業的集團企業的集中管控信息化起到了表率引領作用。目前,ERP已經成為大型集團企業集中管控的标配利器,國家能源集團(含原神華集團)、山東能源集團(含原兖礦集團)、伊泰集團、華陽集團(原陽煤集團)等大型煤電集團企業先後采用的都是SAP ERP系統。
1998年,當國内各行業很多集團企業尚未考慮制定集團化ERP統一規劃時,平朔公司自主建設的安家嶺礦就同其他行業的聯想集團、長虹集團、康佳集團同期規劃并選型實施ERP系統。當時,我曾經建議平朔公司——以安太堡礦MIS系統經驗為基礎,以安家嶺礦建設項目為契機,全面打造企業集團化集中管控ERP系統平台,并為平朔公司改革重組及集成信息系統整合做了必要的前期準備工作。當時安家嶺礦在煤炭行業企業中敢于“第一個吃螃蟹”,勇于集中規劃并“一步到位”地實施ERP系統,而這就為平朔公司乃至中煤集團集中管控信息化模式提供了試驗模闆及實踐範例,也為後來2001年兖礦集團全面規劃實施SAP ERP,并成為全煤行業首家應用ERP的煤炭集團企業起到了參考借鑒及示範作用。
2006年5月平朔公司組建了信息中心以後,我就立即積極倡導中煤集團盡快統一集中規劃ERP系統。當時,在國内有些煤電企業還在探讨嘗試企業信息化“OA—EAM—ERP三步走戰略”時,2008年1月中煤集團決策層就果斷決定在全集團統一集中規劃實施ERP系統。2008年9月中煤集團ERP項目完成招标工作,2009年中煤集團ERP系統正式啟動,并于2010年5月實現了中煤集團ERP項目一期工程全面成功上線應用。至此,作為1998年就首家引進ERP的煤炭企業的平朔,2010年也成為了當時國内唯一同時采用過兩套國際知名ERP軟件的煤炭企業(1999年實施德國SAP ERP、2009年實施美國Oracle ERP)。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以上平朔的這兩個“第一”并沒有收入到《平朔100個第一》一書中。
由此看來,當年平朔在企業信息化方面的“闖(闖第一)”與“創(創模式)”給煤炭行業企業樹立了示範樣闆。然而,由于書籍篇幅及專業所限,在《平朔100個第一》中關于企業信息化“平朔第一”的表述尚有些籠統,當時沒有将一些更為具體的平朔信息化“第一”事件及其特色收錄其中,也沒有完全從曆史狀況、專業内涵及外延角度,将當年平朔信息化的風采充分展示出來。由于現在平朔公開發布的信息化曆史參考資料很少,當年平朔安太堡礦信息化的獨具特色、先進程度、專業水準、引領示範作用很難全面體現出來,因而這也就使得IT業界有些專業人士,無法更加清晰地領略當年平朔信息化在我國煤炭行業企業的先發優勢及先進程度。
平朔信息化方面的“第一”主要得益于當年我國改革開放、中外合作的大環境。如果平朔沒有改革開放、中外合作的大環境,我們就無法從國外引進先進的MIS軟件系統,即使引進國外的軟件也很難完全應用起來。通過安太堡礦MIS系統的研發運維及應用實踐工作,我深深體會到——軟件是計算機的靈魂,應用軟件才是最接近用戶的東西,而這也就是筆者多年來一直注重企業信息化“最後一公裡”、全面深入挖掘研究國外應用軟件功能技巧,并全心全意為用戶服務的重要原因。
弘揚平朔精神 再創“平朔第一”
《平朔100個第一》一書全面記載了“平朔第一”的曆史輝煌、以及對國家社會有重大貢獻人與事。所謂“第一”,其基本含義有二:(1)排在最前的、最好的、最棒的,例如:排名第一;(2)首要的,最重要的,例如:質量第一。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往往具有一定時代及地域的局限性,我們不能把簡單地把無意義的“唯一”當成有先進性的“第一”,而應該切實持續提高“第一”的含金量及重要作用。
所謂“平朔第一”是指平朔在國内外及行業裡首先做到、做得最好、最為重要的那些人與事件。這些“平朔第一”中的有些“第一”看似平凡,但如果從曆史狀況及專業技術角度來看的話,就會深切體會到其很不尋常,含金量非常高,對于我們平朔和當事者個人來說,其意義也非常重大。回顧平朔這100個“第一”,它們串聯起來就是平朔的一部改革開放、艱苦奮鬥、創新發展的恢弘曆史。
多年來,筆者一直在關注平朔在國内外及行業裡首創“第一”的人與事件,當然也在全面整理自己在企業信息化方面參與的那些“首闖”及“首創”事件。其實,我們每個平朔人都應該認真反思一下《平朔100個第一》中哪些事件與自己相關、哪些事件是自己親自參與并首創的。有人曾經質疑平朔企業信息化方面的“第一”,而我則從曆史狀況及專業技術角度來做一些解釋,力圖使他們深切體會到企業信息化方面“平朔第一”的顯著特點及含金量。
體會之一:“平朔第一”得益于改革開放、中外合作的好時代
平朔是我國“第001号”大型的中外合作企業,在這個“第001号”當中更是蘊含着很多小微的首闖及首創“平朔第一”。既然平朔被尊稱為“改革開放試驗田”、“改革開放一枝花”,那一定會有它的過人之處,而平朔的過人之處就在于“首闖”及“首創”了很多國内外行業中的“第一”。這些“平朔第一”在改革開放初期絕對是一騎絕塵,所有的“平朔第一”都得益于黨和國家改革開放、中外合作的好政策。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平朔輝煌的曆史及現今的卓越成就,平朔的驚人的發展當然離不開我們平朔人的不懈開拓及持續創新。過去幾十年間,平朔一直是改革開放的樣闆,我們衷心希望平朔在新時代裡,繼續發揚成績,再造平朔輝煌,重新再創出更多更好的“平朔第一”。
體會之二:“平朔第一”是“勇立潮頭、善于人先”平朔精神實質的體現
多年來,平朔創造了很多國内外及行業奇迹。那麼,當年到底是什麼東西來支撐并推動着平朔人努力奉獻并創造出這麼多的“平朔第一“呢?毫無疑問,當然是當年平朔所煥發而總結提煉的“平朔精神”——“勇立潮頭,善為人先”。作為名譽中外的改革先鋒及創新标杆,平朔孕育并凝聚了當代的“改革先鋒”精神。平朔精神的内涵實質是“創新”,底色是改革開放,正是平朔人的“闖心”及“創心”開啟了平朔“第一”發展的奇迹。“平朔第一”充分體現了了平朔人的“首闖”勇氣和“首創”睿智,更彰顯了“勇立潮頭、善為人先”平朔精神的顯著特征——“永争第一,永當第一、永葆第一”。
體會之三:“平朔第一”是我們改革創新的發展目标及不懈動力
當年我們平朔借改革開放的東風,在“改革開放試驗田”創造了很多令人矚目的“第一”,而今追求“平朔第一”仍然是我們改革創新的發展目标及不懈動力。近年來,平朔又湧現出了不少值得我們收集總結的“第一”,以後還将會出現更多的“第一”。因此,我們應該及時總結經驗、随時編撰整理更加輝煌的“第一”。在新的改革創新形勢下,我們要在企業發展戰略目标的引導下去“永争第一”,在國内外行業核心競争領域裡去“永做第一”,在企業持續改革發展的過程中“永葆第一”。目前,我們平朔有些先發優勢及利好條件已經喪失,因而再創“平朔第一”會更加艱難,因此,我們不能總沉迷于既往“平朔第一”的曆史榮耀之中,而應該弘揚平朔精神,發揚成績,再接再厲,在新時代裡再創更多、更新、更有含金量的“平朔第一”,願我們名副其實的“平朔第一”永遠載入共和國改革開放的史冊。
當然,我們當年有些“平朔第一”具有時代的局限性,現在看起來可能不起眼,但在當時的“第一”卻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在新時代裡,很多“第一”的内涵及外延發生了變化。我們不但要善于“第一”謀事,勇于“第一”做事,而且更要高質量地“第一”成事。如今在新時代裡,我們謀求“第一”曆史使命沒有變,我們争當“第一”的賽道已經改變,我們永葆“第一”的目标也需要随之提升。
站在共和國曆史發展坐标上來看,平朔現在又開啟了我國煤炭行業改革開放及企業信息化的新征程。自平朔1982年籌備開始,改革創新的基因就已深深镌刻在平朔發展的DNA裡。回首既往,我們在企業信息化方面的很多“平朔第一”都是從0到1曆史性的首創,這些“第一”既填補了國内煤炭企業信息化領域的空白,更開創了我國煤炭企業集成信息化的先河。
如今,煤礦智能化是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内容,也是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數字化轉型已經不是“錦上添花”的“選擇題”,而是“雪中送炭”的“必答題”。在數字化轉型時代,我們要“把住紅旗不放,站在排頭不讓”,在力争國内行業“第一”時,既要有“首闖”的勇氣,更要有“首創”的睿智;既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膽略,更善于把“螃蟹”烹饪好,從而為企業及用戶們奉獻上色香味美俱全的企業信息化盛餐。
很多事實表明:隻有曆史親曆者才有興趣回顧曆史,也才有能力總結曆史,因此我們這些安太堡礦中美合作的親曆者,都應該全面總結曆史經驗,力争為後人留下研究平朔發展曆史的一些史料素材,這是我們的曆史自覺,更是曆史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回顧總結曆史是為了向前看,作為“平朔第一”等重要事件的見證人,我們有責任在企業信息化方面講好“平朔第一”故事,傳承平朔精神,宣傳平朔理念,貢獻平朔智慧,推廣平朔方案,從而影響行業企業。
(呂延斌 2022年5月10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