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戰時的德國能有多強

一戰時的德國能有多強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19:59:48

最近疫情信息,歐洲成了全球風暴中心。

無數人的眼光都從中國的上半場,轉到了全球的下半場。

引領了上半場的中國,用絕強意志和鬥志,将疫情生生按滅。

随後舉目四望,發現全球一片狼藉,無數求援信如雪片般飛向中國。曾經的“一方有難,八方圍觀,變成了,八方有難,一方支援。(幫助我們的我記得)

情勢異變之快,讓人瞠目結舌之餘,也有深深的思考。思考過後,驕傲之餘,不得不反思,為何自诩發達的國度,講究民生的國度卻如此不堪一擊。

最後一件小事點醒了我,也讓我明白了一切的根源,那就是格局。

一戰時的德國能有多強(為何沒成超級大國)1

(德國的格局就是搶劫盟友)

何謂格局

與人而論,大氣與否算格局,視角如何算格局。與國而論,當用同樣的眼光看待。

然後,我發現,自诩與歐洲領袖國度的德國,他們居然打劫了瑞士進口的醫療用品,如此格局,如何能扛鼎歐洲?

基于有限的格局,我又想了想,突然明白了,為何德國這個優秀強悍的國度,一直都沒有成為超級大國。不過将這一切都歸咎于格局大小,當然有失偏頗,這裡我用三維分析,說下除了格局之外的另外根源。

先談談曆史。

如果要說近代史上,最大地緣政治變局因何而生?懂曆史的都會說兩個國度!

第一個:德國崛起。

第二個:後發制人的美國崛起。

前有德國崛起,才引發歐洲沒落,後有美國發力,才有今日世界,近代史和現代史的銜接,就是這兩個國度相繼叠起引發的。強悍的德國人,引發了一戰二戰,用一己之力,将曾主導世界的歐洲,打成廢墟,留給自己的唯有一地雞毛。

為何僅有一地雞毛,而沒有超級大國。

一戰時的德國能有多強(為何沒成超級大國)2

(一戰時的世界)

分析這個問題,需要文化解讀,實力解讀,外交解讀,民族性格。

首先看看文化解讀。

歐洲人常規認知中,德國從未是一個完整的民族概念,更多是一個區域概念。

連德國人都自嘲的說:德意志從未是一個國家,而是一群碎片化的地裡名詞。

這一地理名詞的根源深受曾經歐洲封建制的影響。

神聖羅馬号稱羅馬繼承人,但即不神聖又不羅馬,反而散亂。這個非傳統的定義,在歐洲無數區域對德國的稱呼中就能看出。

德國人自稱德意志蘭(Deutschland),這稱呼也在相鄰的北歐諸國語系中流傳。

英國意大利稱德國為日耳曼尼亞(Germany)這是除德意志外最廣為流傳的稱呼,因為英國人曾經也是德意志後裔,英國七國時代就是德意志混戰。

波羅的海和北歐諸國,則稱呼德國為“薩克森”。

法國西班牙等拉丁語系國度,則稱德國為阿勒馬尼亞(Allemagne)人的土地。

波蘭捷克南斯拉夫諸國,則稱德國人為”說着聽不懂的話的外國人njemets“。

一戰時的德國能有多強(為何沒成超級大國)3

(歐洲之中四戰之地)

好吧,以上看完估計很多人會說,你要表達啥意思?其實我要表達的是,德國或者說德意志人,在歐洲不同時代的影響力,還有影響範圍,對于周邊民族的反饋和互動。

當德意志人自稱德意志蘭時(Deutschland),表明他們的發源地和北歐相近這是初始,後續這個民族有部分遷移到英國,成了英國征服者”日耳曼尼亞“。随後又伴随條頓騎士團腳步,他們以“薩克森”之名影響波羅的海區域。

最後他們的影響力和拉丁語系國家對峙,停留在了中歐。這所有的名字,都證明德國并沒有明顯民族構成,而是一個分散遊動的民族集體, 更說明德國地緣政治特色”四戰之地”。

分散遊動,四戰之地,就是德國人特色。

分散遊動的民族屬性,寓意民族向心力缺失,除了俾斯麥希特勒時代,他們的民族認同并不多。當然今日的德意志不是如此,不過曆史上他們這樣的毛病确實不少。

要不俾斯麥統一德國的時候策略就不會是僅僅止步于小德意志,而是會容納奧地利成大德意志了,根源還不是容克貴族的利益高于民族利益嗎?

一戰時的德國能有多強(為何沒成超級大國)4

(容克的利益大于民族利益)

其次:我們看看實力解讀。

曾經的德國,最接近超級大國時應是一戰二戰時,特别在一戰前,德國實力達到了曆史最高峰。

當時德國,人口近七千萬,比英法兩強多數千萬之巨,領土面積也是英法德三國最大的(54萬平方公裡),工業産出這塊,煤礦是法國五倍與英國相當,鋼産量是法國三倍,英國1.5倍,生産力僅次美國居世界第二。

當時德國,經濟實力、人口都完爆英法本土,除殖民地外,德國全方位超過英法。

除了國家實力,在科技層面上,德國也引領世界,優秀科學家,物理學家層出不窮,就連人文科學、音樂方面德國都星光熠熠。

這樣一個處于強烈上升期的國度,面對垂垂老矣的英法殖民帝國,他們該做什麼?

挑戰呗,可是這挑戰的方式,卻有很多種。

低調緩步推進,步步蠶食是一種,高調步步進逼,急速推進是另一種。

可德國卻在戰略選擇上犯下大錯,這就是德國失敗關鍵,外交政策。

一戰時的德國能有多強(為何沒成超級大國)5

(德國也曾占盡優勢)

再次:看外交解讀。

商戰領域有個論調,老大老二幹架,消失的是老三,這論調在政治領域同樣适用。

二戰前的世界,德國強勢崛起,但按實力而論,綜合國力德國隻能排第三。

英國雖垂垂老矣可依然是老大,美國後發制人屬老二,德國強勢崛起卻僅排第三。

這個時候,用世界老三的地位,挑戰世界老大,政治家的眼光和格局至關重要。

合适的外交政策,影響德國存亡,但可惜的是,德國做的不夠好。而這一切不好的根源從俾斯麥下野後就開始了。

一戰時的德國能有多強(為何沒成超級大國)6

(外交家至關重要)

俾斯麥任宰相時,普魯士完成了王國到帝國進階,也從區域性強國,成世界性強國,開始了德國的擴張時代,可俾斯麥相信武力卻不迷信武力,而是深知外交重要性。

在他主持下,德奧聯盟,三皇同盟、地中海同盟,完美的達到孤立死敵法國,拉攏俄英意,聯合奧匈的戰略目的,德國俨然歐洲政治節拍器。

數十年間,新崛起的德國沒有陷入衆矢之的,反而成歐洲外交寵兒。

可惜,俾斯麥去世後,威廉二世就如跳脫公狗一樣,蠻橫霸道,将歐洲當做自己家後花園,憑實力作!

一戰時的德國能有多強(為何沒成超級大國)7

(不成熟的威廉二世)

作到最後,歐洲形成了一個針對德意志的包圍網。

左邊是世仇法國,右邊是俄國,下面是搖擺的意大利,在一連串失敗外交之,德國又一意孤行以武力為争霸手段,一戰左右夾擊敗北,二戰幾乎與全世界為敵又敗北,連續作了兩次後,領土面積大幅縮水,最後也永遠失去了争霸本錢和超級大國可能。

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子兵法早就告訴了我們,戰争從來是最後的手段,武力是保證,智慧才左右勝負。

最後:我們看民族性格。

早先在文化解讀中,我說過德意志民族的凝聚力不強,不過這個不強有個定義,那就是曆史洪流中長期看的不強。真實的曆史是無論一戰二戰,德意志民族還是高度團結的,但他們團結的根源,和很多民族又有稍許區别。

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源自長久大一統傳統和意識形态統一,而德意志民族團結則源自對武力的癡迷。

這依然有曆史傳統,而傳統的由來,則要說一個人物,傭兵王腓特烈一世。

一戰時的德國能有多強(為何沒成超級大國)8

(強勢的傭兵王腓特烈一世)

就是這個普魯士王國締造者,給了德意志民族崇尚武力的凝聚力,在其任内,普魯士成了戰争代名詞。當時的普魯士就如戰國時代秦國一樣,是一個以武立國的國度,戰争是男人的唯一選項。傭兵國度的男人,都是付錢打仗的主,這群人狂熱,瘋狂,彪悍,加上職業軍特色,兼具了服從和紀律性,這也是德國人嚴謹性格由來。

可是這樣的國度也會有兩個弊端。

第一:天生招人恨。

誰也不會真正喜歡狂熱的戰鬥民族,即便雇傭普魯士人打仗的歐洲國家,在雇傭時候,也會後怕。這給錢就打仗的民族,是不是太勢利眼了!也因此,普魯士雖然也是歐洲列強,可依然經常被群毆,在歐洲被廣泛敵對,敵對來敵對去,偏見就産生了,産生偏見之後,如果要改變偏見,有兩種辦法。

A:不做戰鬥民族,改變自己風格。

B:将戰鬥民族做到底,用武力說話。

最後德國人就有了第二個弊端,因為他們的選擇是用武力說話。

第二:崇尚武力,不懂懷柔。

面對困境的德國人很少低頭,在他們看來,如果博弈和權衡是他們不屑于用的政治手腕,而這點就如外交政策失敗一樣,讓德國最後失敗了。

一戰時的德國能有多強(為何沒成超級大國)9

(戰争手段)

原因嗎,也很簡單,該慫的時候慫,有時候并不是壞事。

比如德國隔壁的法國人就是如此,法國雖然引領了大革命時代,可卻是一個靠女人(貞德)還有外國人(拿破侖)才能打赢戰争的國度。不多的輝煌戰果,很少有法國原裝男人的貢獻,但這樣的國度,卻比德國混的好不少,雖然國勢興衰不斷,可領土卻不減反增。

即便一戰二戰打的一塌糊塗,卻依然能保有了領土完整,不僅如此,還有了五大常任理事國地位,這地位,今日德國看着流口水啊。

一戰時的德國能有多強(為何沒成超級大國)10

(投降的法國人)

說完法國,曾經的德國盟友意大利也是德國學習的榜樣。

意大利人精明務實,意大利的統一就是左右逢源後的順勢而為,在大國博弈中,最後成了最大勝利者,一戰時意大利也是左右逢源,前期抱德國大腿後期成英美小弟,戰後還成了勝利國,二戰即便戰敗,也幾乎沒有被清算,反而因投誠迅速,分毫無損。

這就是該慫就慫的本事,你可以說他沒骨氣,但不能說他傻。

一戰時的德國能有多強(為何沒成超級大國)11

(投降的意大利人)

就如著名外交官顧維鈞所言:

甯為玉碎,不為瓦全,你有什麼資格說這個話?你個人可以玉碎,可是一個民族可以嗎?一個民族可不隻是你這一代人啊,你還有子孫後代,你有什麼權利讓一個民族去玉碎?

這裡僅發表個人觀點,不涉及投降主義。

最後,說了這麼多,做個現代德國的總結吧!

德國是一個處于四戰之地的國度,一個文化影響輻射整個歐陸的國度,一個科技文教發達的國度,但這一切優點,都掩蓋不了德國的缺點。

這缺點有兩個!

第一:格局不夠,這從口罩事件就能看出,除此外,德國在歐盟所作所為也有體現。

德國入住歐盟成主導國後,做的最多事就是推進東擴,在德國主持下,歐盟陣營擴大。結果卻是成本歐盟平攤,德國收獲青壯年勞力,出口品傾銷地,資本投資地。即便以歐盟名義,這也算損公肥私吧?如此表率,加上疫情時表現,歐盟前途堪憂。

一戰時的德國能有多強(為何沒成超級大國)12

(前途堪憂的歐盟)

第二:實力不足以支撐野心。

格局不夠的德國,今日依然是歐盟主導國之一。

德國的目的是借助歐盟的力量,成為世界第三級,完成入住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成為真正的世界政治大國,獲得和經濟地位相符的地位,當一個國家需要借助國際聯盟才能獲得國際地位的時候,超級大國早已遠去。

原因也很簡單,失去了一戰和二戰的最佳機會。

傳統中小國家就失去了在國家規則下逆襲成就超級大國的可能性,因為超級大國的根基必要條件是。

領土足夠大,人口足夠多,足以承載世界影響力。

今日世界,能有如此潛力的國家,其實少之又少,其中就有我們。

一戰時的德國能有多強(為何沒成超級大國)13

(回歸該有的位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