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如何了解一個人,之前提過,對人的段位大概有一個模糊的輪廓,到具體的人就有很多不解之處,從前輩那裡讨來點經驗用用
先放一個洞察鎮樓[你對自己的存在戰略設計是什麼?你能存在,不是因為你厲害,而是别人需要你,别人能持續依賴你]
這裡我們先看看一些專業人士如何觀察和了解一個人的,這裡的觀察框架分了五層
第一層是感知層,身材,相貌,口音等,幾乎第一次接觸就能了解個大概,想想自己的朋友同事,同學,關于這部分多少是知道一些方法
作為社會性動物,這一點大部分人都能搞定
第二層是角色層。每個人都有角色,行為處事和角色密切關聯。這一點有些難度,有的人通過穿着談吐大概知道一個人是做什麼的,大概什麼職位,但很多還是模糊的,但對熟人來說,幾乎跳不出角色的塑造。譬如和同事一般都是工作互動,和朋友大多傾向于生活,與同學,一些共同記憶,或者發展。說什麼,如何行為,受角色控制。想想是不是這樣呢,三句話不離本行,行為模式,作息規律都根據角色可預期。
表面的感知層和角色的接觸,都是淺層關系,按照這樣的觀察方式,我和大部分人都屬于交情淺了
在親密關系中,很多人說希望女朋友如何如何,或者希望老婆如何如何一類的,還停留在角色預期層。當我們限于角色設定中,人際關系很難有進一步突破。
聽過一些人說,喜歡某某,但是倆人都太熟了,都不知道如何去追了
她挺好的一個人,但我們是同事,所以不會戀愛的
再深入的探究關系,我們可以從第三層切入:資源層-财富資源,人脈資源,精神資源
大部分人都有一些類似經曆,譬如做學生,做小職員,做中層管理,或者愛好一些什麼,信仰什麼之類的
這部分屬于其資源層,會推動着他們未來的一個成長狀态
這裡有個誤區,有些人單純的理解為存款,父母支持,有房有車,這些數據隻是表面的,一個階段的,而更深刻的了解,需要更充分的挖掘
[隻能基于一個人的感知層、角色層進行交流,或者基于表面數據的存款和房車去對一個人進行判斷,那這個人也是沒有辦法和别人建立深度關系的。]
(這一層也可以用作了解自己,自己現在财富資源,人脈資源,精神資源)
作者舉的例子[伊麗莎白童年的教師,是英國文藝複興時期著名人文主義者羅傑·阿斯卡姆,伊麗莎白懂六國語言,她的精神資源中有亞裡士多德、凱撒、哥倫布......
而慈禧的精神資源,是《資治通鑒》,以及戲文比如《挑滑車》、《四郎探母》……這些内容形成了咱們當時最高統治者的世界觀與精神結構。]
大部分人到資源層的了解就足夠了,少數特别的人需要我們繼續探究,第四層能力層,第五層是一個人的内核,就是他對自己存在感的定義。
[一個人的内核,就是他的存在感]
能力的話同段位的容易理解,低于自己段位的也容易理解,譬如甜品制作,入門級,會一些基礎常識,做一點簡單的甜品,初級,常見的餅幹,蛋糕,面包會制作,接着就是更高一些的,有一些食材科學方法知識,會一些微創新,再強一點可以開店經營…
大多數能力都是有相應的等級可以參考觀察的,對個體自己來說可以把自己具備的才能一點點列出來,然後大概劃分一下等級,之後方便規劃職業發展
最後的難點是找到自己的内核,存在感的定義!
很多人是到不了這一層的,因此理解起來就更難了,我自己探究過幾年,這裡繼續探究一下:存在感是觸發情緒和推動行動的開關。
這裡請思考[你為什麼奔波、焦慮、不安,機關算盡,上竄下跳?]
在親密關系中,很多人存在感是清晰的,對方給了足夠的确認感,就能夠滿足。
這一點在女性中尤其常見,有一類人需要在職場、在行業中、在社會影響力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感,看到别人的重視,這在男性中比較常見
我們通常在強化存在感的過程,左沖右突擴充了能力圈,如果存在感滿足,能力圈就不再擴充,現象是女士結婚後幾乎不化妝了,男士滿足了就躺平了
對于淺層關系,最表層的感知層就夠了。追求的是深度關系和長期關系,那你需要看到的就絕不僅僅是表面上已經呈現出來的結果。
在親密關系中,要看到的是一個人能夠持續讓自己變化的内在的動力。
然後在漫長的不确定的未來裡,明确你們兩個人是不是能夠一起擁抱不确定,擁抱變化,在變化中變得成熟,彼此适配。
最後作者舉了一個喬布斯的例子:三個女人他最愛蒂娜,蒂娜拒絕了喬布斯的求婚:她說:“愛上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這種痛苦令人難以置信。”
陪伴他最久的是勞倫•鮑威爾,勞倫是能理解喬布斯的:“他像激光那麼專注,當他的光芒照耀到你身上,你就會沐浴着他的關愛。但是,當他的光芒轉移到其他關注點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人生非常黑暗。
這算是第三遍看長輩教的經驗,這次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接着看另外一位長輩的經驗:有效調取信息,和合理解讀信息。
這裡也就是把關于個體的一些信息作為了解一個人的方法,譬如我們用-行為風格個性特質這個核心來觀察那麼接下來就從四個點來看
[第一、自我評價傾向;
第二、人際合作風格;
第三、内在訴求;
第四、穩定性。]
用這四個點是因為,在個體身上比較恒定,把握住了,就不會偏差太多,都有可行的觀測方法。
自我評價傾向,就是不自覺的高估還是低估自己,也就是日常的狀态是自信還是不自信的
如果常高估自己的,我們獲取的信息要打折來分析,如果低估自己,那麼要上調對其看法和理解
高估的人通常容易忽略風險,會過度樂觀,低估的人風險強偏保守,通常可能不會發起一件事或者做具備挑戰性的事
自我評估與自我認可也正相關,那麼看看身邊自信的人和不自信的人,有哪些特征做事又有何不同呢
接着是人際合作風格:這裡将其分為能量值和邊界感來看,能量值就是内在動力大小,就如排量1.0和排量4.0的車的區别
邊界感,你我他,你們,我們,他們等,邊界感強的人天然會不喜歡涉入别人的事情,也不喜歡别人侵犯自己的領地。(想到了自己日常做事兒,特别讨厭有人幹涉,當然也很少幹涉責任範圍外的事兒)很挑剔嚴格,或者看誰都不順眼也是一種邊界感強的表現,也呈現的是一個人的包容度
[邊界感強的人因為總是傾向在自己和别人之間劃出界線,他跟外界産生連接的可能性就比較小,而邊界感弱的人,跟外界容易産生廣泛的接口。]
我們日常的人際互動和協作都需要根據對象的特質來調整設計,能量值個班邊界感強弱沒有優劣之分
這裡根據能量值和邊界感排列組合分出常見合作風格
邊界感弱,能量值高的,傾向于大平台型多人協作共赢
邊界感強,能量值高,他們需要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與人合作需要掌控主動權(看到這裡有些釋然了,總喜歡什麼事兒都按照自己的意志來,實幹方面還需要加強别人對自己的事指手畫腳特别容易暴怒,原來是性格特點的一種,我自己也開始學會利用強邊界感,随時和人事切割,還有能非常好的阻斷外部幹擾)
能量值低,邊界感弱,待人随和,人際溝通好,願意支持别人
能量值低,邊界感強,平日顯得高冷,不主動與人鍊接,不熱衷合作,但特别關注自己的專業,在自己領域做的精深,屬于匠人型
了解人的第三個錨點:内在訴求,權力需要:追求掌控權和影響力,在意地位;成就需要:追求有挑戰性目标,期待把事情做的完美,喜歡解決問題過程伴随的成就感和親和需要:追求建立友好親密的人際關系,希望自己被人接納和喜歡。
打完這段文字,在探究自己的過程,發現沒能跳脫出權力,成就和親和需要這三種,現階段能打理的比較好的是人際關系這塊
排序的話是成就需要排在第一位,然後是親和最後是權力需求
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我們可以将事情直觀呈現然後适配自己的内在訴求作為動力
我們用人或者用自己時,成就感強的人挑戰性夠大概反而沒那麼在意報酬(自己經曆體驗過)
權力需要強的人,很難忍受默默無聞的工作(也體驗過,簡單重複無聊特恐怖)
親和需要強的人,和人保持良好關系非常重要,他們避免競争和沖突,即便做某些事情能讓他獲益,但如果會帶來人際沖突和關系損害,他們就會盡可能回避。
以前曾盲目跟風一段時間,看到某某人和人很快打成一片,非常羨慕,然後去學習,現在來看,隻需要盡可能強化好自己的成就需求,其他作為輔助就很好了
第四個是:穩定性,大多時候指的是情緒的穩定性,敏感與否,調節能力強弱都和情緒穩定性相關,展開來看,自我管理,工作表現,意志的堅韌性,壓力狀态下的靈活性等等
[敏感的人内心情緒起伏會更頻繁,波動更大,但是這樣的人往往思維速度比較快,感受力會比較強,有創造力;鈍感的人表現穩定一緻,如果跟這樣的人合作,他對你來說是非常可預測的。]
到這裡,兩位前輩的經驗算捋了一遍,這次寫了筆記才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和實踐,這讓我想到對知識信息的三級理解,1級,2級,3級,不同級别代表的是思考和理解還有實踐深度,最直觀的參考元素是記憶時長和思考實踐次數,譬如以上有看過3-4遍的知識經驗,但實踐還停留在一些淺層,這次筆記寫完後,理解又深刻了一些,實踐也會更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