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小學六年級古文寓言故事

小學六年級古文寓言故事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9-27 18:55:06

1課《南轅北轍》

【文】 南轅北轍

今者/臣來,見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禦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選自《戰國策•魏策四》

【注釋】

轅: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轍: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太行:太行山。 方:正在。北面:面向北方。持其駕:駕着他的車。之:動詞,到……去。楚: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将:又。奚:為什麼。用:費用,錢财。禦:駕駛馬車。 此數者:這幾個條件。愈:越。

【譯文】

今天我來的時候,在太行山的路上遇見了一個人,正在面朝北面架着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很精良。”我說:“你的馬雖然很精良,(但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很多。”我說:“你的路費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馬夫駕駛技術好。”這幾個條件越好,離楚國就越遠了。


2課《葉公好龍》

【文】 葉公好龍

葉公子高/好龍,鈎/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yu),施(yì)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xuán)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選自《新序•雜事五》

【注釋】

鈎:衣服上的帶鈎。寫:畫。鑿:讀jué。通“爵”,古代飲酒的器具。文:通“紋”,花紋。下之:到葉公住所處。窺:探望、偷看。牖:窗戶。施:延伸,同“拖”。還走:轉身就跑。還,通“旋”。五色:臉色。是:由此看來。夫:這,那。

【譯文】

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他衣服的帶鈎上刻着龍,飲酒的器具上畫着龍,房屋卧室的梁上、柱子上雕着龍。天上的真龍聽說了,于是就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從窗戶探進來,龍尾拖在廳堂裡。葉公一見,轉身就跑,吓得魂不附體,臉色都變了。

由此看來,葉公并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是似龍非龍的東西。

【提示】

1、葉公其人。葉公,是春秋時期,楚國葉縣的縣令,叫沈諸梁,名子高。大家都稱沈諸梁為“葉公”,“子高”是他的名。因此,大家都叫他“葉公子高”。

2、根據課文内容回答下列問題。

葉公平時“好龍”表現在(用原文填寫)

鈎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

葉公見了真龍的表現是(用原文填寫)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

“葉公好龍”這個成語比喻:________________

2、《葉公好龍》寓意: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而實際上并不是真正愛好。

小學六年級古文寓言故事(有趣的小學生小古文教學知識點------寓言故事篇)1


3課《鄭人買履》

【文】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dù)!”。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甯6/信度(dù),無/自信也。”

——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

履:鞋子。者:怎麼樣的人。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置:放,擱在。坐:同“座”,座位。操:拿、攜帶。度(dù):量好的尺碼。反:通“返”,返回。罷:散了,完結。甯:甯可,甯願。

【譯文】

有一個想要買鞋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挑好了鞋子,才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試試鞋的大小呢?” 他說:“我甯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提示】

1、作者及作品。

本文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韓非子,即韓非,是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師從荀子,是法家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被後人稱作《韓非子》,現存55篇。書中喜歡用小故事講大道理,有許多生動的寓言故事,買椟還珠、濫竽充數、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都出自《韓非子》一書。

2、課文分兩層意思。

第一層:(1-5句)鄭人買履的過程和結果。

事情的起因:欲買履,度其足

事情的經過: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歸取之

結果: 市罷,遂不得履

第二層(6句)通過人物對話,增強故事的諷刺效果。

3、文中多次出現“度”,其讀音不同,意思也不同,根據你的理解,給加粗的字選擇合适的解釋。

A.尺碼,标準 B.刻度 C.量,計算

(1)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c )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a )

(3)曰:“甯信度(dù),無自信也。”( a )

4、認識通假字。

文言文中,有時本應用這個字,卻用了另外一個與這個字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現象就是古文的通假。本來應該用的字是“本字”,用來替代的字就是“通假字”。寫時應寫作通假字,理解時應理解作本字,讀音時應讀本字之音。如:“坐”是“座”的通假字,“座”是本字,應理解為“座位”。

“坐”,通“座”,座位。

“反”:通“返”,往返。

我們學過的《葉公好龍》通假字還有:

“還”,通“旋”,旋轉,轉身。

“鑿”,通“爵”,古代飲酒的器具。

5、解釋“之”字在句子中的意義。

反歸取之(代詞,代尺碼。)

何不試之以足(代詞,代鞋。)

至之市(動詞,到·····去)

而忘操之(代詞,代尺碼。)

6、《鄭人買履》寓意

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者,說明因循守舊不思變通,終将一事無成。

7、文言仿寫。

小女買糖果

吾去集市,欲買糖果,及至市,驚曰:“人之多矣,摩肩接踵,熱鬧非凡。”吾左手拿糖果,右手掏錢币,不覺大驚失色,捶胸頓足,仰天長嘯:“小小女子,記憶差矣!”反歸取之,及返,市未罷。付銀兩,取糖果,一一舔之,欣然而歸。

小學六年級古文寓言故事(有趣的小學生小古文教學知識點------寓言故事篇)2


4課《買椟還珠》

【文】 買椟還珠

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椟/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椟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

椟:匣子、盒子。珠:珍珠。其:代詞,他的(指楚國人)。為:做,制造。木蘭:一種木紋很細的香木。桂椒:肉桂及山椒,這裡指高級香料。綴:點綴,裝飾。玫瑰:如玫瑰花色的美玉。輯:通“緝”,連綴。羽翠:翠鳥的羽毛。鬻:賣。

【譯文】

有一個楚國人去鄭國賣他的珠寶。他用名貴的木蘭制造了一個匣子,将匣子用桂椒熏制,用珠寶點綴,用美玉裝飾,用翠鳥的羽毛連綴。鄭國人買下了他的匣子卻把珠寶退給了他。這個楚國人,可以說他善于賣匣子,而不能說他善于賣珠寶啊。

【提示】

1、識字:“椟”與“珠”。

“椟”左半邊的部首,是木字旁。這個字一定和木頭有關。“椟”是指用木頭做成的匣子,而且古人專門用這樣的木匣包裝首飾和珠寶。

“珠”的偏旁是斜玉旁。這個字和玉有關,“珠”在這裡指珠寶。這樣的字有很多,如“全”字,表示從外到内都純的玉。“弄”字,表示雙手在把玩玉石。

2、用原文回答問題。

楚人對木匣加以修飾,造成了什麼結果?請用原文回答。

答: 鄭人買其椟而還其珠

文中最後一句“此可謂善賣椟矣,未可謂善鬻珠也。”這裡“此”指的是誰?

答: 指賣珠的人

文中最後一句議論批評的是哪個人?這個人錯在哪裡?

答: 批評的是賣珠的人。他在賣珠的工作中過分注重了木匣的裝飾,以至匣子的價值及其外表的美觀勝過了珠,主次颠倒了。

3、讀了這則寓言,你認為楚人和鄭人各應該汲取什麼教訓?

楚人:不要過分追求形式而忽視内容。

鄭人:要有眼光,不要取舍不當。

4、《買椟還珠》寓意:

諷刺了那些過分追求形式而忽視内容,本末倒置的人。

5、聯系現實,課外拓展。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買東西的話,作為消費者可以從這則寓言中得到什麼啟示?假如你是個生産商,你又可以從中領悟些什麼?推廣開去,這則寓言還能給我們哪些啟示?

小學六年級古文寓言故事(有趣的小學生小古文教學知識點------寓言故事篇)3


5課《自相矛盾》

【文】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釋】

鬻:出售。矛:古代的長柄兵器。盾:盾牌。作戰時遮擋刀劍用。譽:稱贊。這裡有誇耀,吹噓的意思。堅:堅硬。莫:沒有什麼。陷:刺破,穿透。利:鋒利。或:有人。以:用。子:您。對人的尊稱。何如:怎麼樣。其:代詞。這裡指那個賣矛和盾的人。弗:不。應:回答。夫:語助詞。用在句首,引起議論。

【譯文】

有一個楚國人,既賣盾又賣矛。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沒有什麼東西能夠穿透它。”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任何堅固的東西都穿得透。”有人問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會怎麼樣呢?”那人張口結舌,一句話也回答不上來。什麼都不能刺穿的盾與什麼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于這個世界上。

【提示】

1、“矛”與“盾”字。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來進攻,盾用來防守。矛: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長柄兵器。盾牌,古代作戰時遮擋刀劍用。

2、“鬻”與“譽”字

“鬻”是出售的意思。“譽”是誇耀的意思。

楚人是怎樣譽他的盾和矛的?找兩個同學吆喝吆喝。請男生誇耀盾,請女生誇耀矛,看哪一組誇得更自豪。用古文誇完了,我們再用白話文誇誇吧。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者:怎麼樣的人。之:它,指自己的盾。曰:說。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其:代詞,他的。吾:我的。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或:有人。子:您。對人的尊稱。之:的。

其人弗能應也。

其:代詞。這裡指那個賣矛和盾的人。弗:不。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夫:語助詞。用在句首,引起議論。

4、用“自相矛盾”造句:

這個人說的話自相矛盾,肯定是在說謊。

無論說話做事,都要留有餘地,不能自相矛盾。

5、《自相矛盾》寓意:

這個故事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小學六年級古文寓言故事(有趣的小學生小古文教學知識點------寓言故事篇)4


6課《濫竽充數》

【文】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廪食/以數百人。宣王死,缗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注釋】

濫竽充數。濫:失實的,假的。濫竽:不會吹竽;充數:湊數。齊宣王: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使:讓。竽:古代的一種樂器,像如今的笙。必:一定,必須,總是。南郭:複姓。處士:古代稱有學問、有品德而沒有做官的人為處士,相當于“先生”。請:請求,要求。為:給,替。悅:對......感到高興。廪食:官府給的糧米供奉。廪:糧食;食:供養。湣王:齊國國君,宣王的兒子,在宣王死後繼位。立:繼承王位。好:喜歡。逃:逃走。

【譯文】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處士請求為齊宣王吹竽,宣王對此感到很高興,發給他同其他幾百人一樣的口糧。齊宣王去世後,齊湣王繼位,他喜歡聽一個人一個人的演奏,南郭處士聽後便逃走了。

【提示】

1、讀了《濫竽充數》這個寓言故事,不由得讓人想到了“名不副實、掩人耳目、魚目混珠”這些成語,與之意思相反的成語分别有“名副其實、真才實學、甯缺毋濫”

2、課文中哪句話說明齊宣王喜歡講排場?你能舉出生活中有哪些“講排場”的事嗎?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有的人家結婚,找了很多高級轎車接新娘,輛車排成一排,就像一條長龍。有的人家辦喪事,請人幫忙請客吃飯,吃了很多桌,客人吃了半下午,都沒吃完。有的人家孩子考上了大學,送禮請客,下館子,也是講排場。

3、南郭先生不會吹竽,那他為什麼能在樂隊裡混過一次又一次呢?

因為齊宣王喜歡讓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所以即便南郭先生不會吹竽,也不會被發現。

4、《濫竽充數》寓意:

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幹,而混在行家裡面充數,或者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裡面充數。

5、《濫竽充數》造句:

南郭先生在皇宮樂隊裡濫竽充數,最後落荒而逃。

買了兩斤橘子,回家卻發現被騙了,裡面有好多壞橘子濫竽充數。

小明上課不會背課文,便濫竽充數,隻動口型。

我們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樣濫竽充數,隻有擁有真才實學,将來才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

小學六年級古文寓言故事(有趣的小學生小古文教學知識點------寓言故事篇)5


7課

(一)《程門立雪》

楊時字中立,南劍将樂人。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史。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zuò)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選自《宋史·楊時傳》

【注釋】

屬:撰寫。潛心:專心。見:拜見。頤:程頤,北宋著名理學家,楊時的老師。瞑坐:閉上眼睛坐着,即打瞌睡。遊酢:北宋時文人,楊時的同學。頤既覺:程頤睡醒後。

【回答問題】

1、 請用“/”給文中劃線的句子斷句。

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2、将全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楊時,字中立,南劍将樂人。幼年時期聰穎異常,能寫文章。年紀稍長後,專心學習經史。一天(楊時)拜見程頤,程頤正閉着眼睛睡覺,楊時與同學遊酢就恭敬地站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經下了一尺多厚了。

3、“程門立雪”這個成語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學生要尊重老師,虛心求學,這樣才能學有所得。

(二)《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将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選自《韓非子·說難》

【注釋】

雨:下雨,名詞作動詞。壞:毀壞,損壞。築:修補。盜:偷盜。父(f):老人。這裡指鄰居家的老人。

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家:家裡的人。智其子:以為他的兒子很聰明。

【回答問題】

1、 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其子曰 其:(他的) 其鄰人之父亦雲 雲:(說)

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丢失) 而疑鄰人之父。之:(的)

2、請簡要說說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起因:牆被大雨沖壞。

經過:兒子和鄰居都說不修牆會遭竊,晚上果然遭竊。

結果: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3、将全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宋國有個富人,因下大雨,他家的牆被雨水沖壞了。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築它,一定會有盜賊進來。”他家隔壁的老人也這麼說。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這家人認為自己的兒子很聰明,卻懷疑是隔壁那個老人偷了他們的财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