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近幾年最好的國産翻拍劇是什麼?”
很多人不免大腦一片空白,近幾年有好的國産翻拍劇嗎?
是啊,說起近幾年的國産翻拍,許多觀衆不免無語凝噎、垂頭歎氣。
被拍爛了的金庸、古龍題材,甚嚣塵上的日韓劇生搬硬湊,經典IP回爐重造卻連連被毀。觀衆隻想大喊:“求放過經典吧!”
正是在這種“十翻九撲”的情形之下,2017年一部被認為絕對難以超越原版的翻拍受到了大家的歡迎。
它就是
《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
這部2017年10月1日在湖南衛視播出的電視劇,一經播出便迅速蹿紅,新華社3次點贊,人民日報4次熱評,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2分。
電視劇的主演是誰呢?
是一群6-12歲的“小戲骨”,像他們之前翻拍的《小戲骨白蛇傳》已經小有名氣。
電視劇主要以劉姥姥三進大觀園為主線,講述賈府由盛到衰的過程。
1987年版的《紅樓夢》之經典毋庸置疑,大家對2010年李少紅版的吐槽也是有目共睹。
那麼,“小戲骨”版憑什麼能脫穎而出呢?
在晨晨看來,主要原因在于它抓住了1987年版的“形”和“神”。
它的“形”和“神”主要體現在哪兒呢?
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它角色選擇的恰如其分。
要知道,陳曉旭版的林黛玉可是讓觀衆發出“世間再無林黛玉”的感歎,那我們來看看劇中由10歲的周漾玥飾演的林黛玉表現如何。
她的最初登場,便是展現她離家而去,憑窗垂淚。
水靈靈的大眼睛,眼淚說來就來,完全符合林黛玉“淚人兒”的形象。
目光上移,看到她細細的眉毛,可見劇組對人物妝容的考究。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
與原版一樣,林妹妹的許多哭、笑大特寫完全扛住了觀衆的檢驗。
而她瘦小的身形,柔弱的體态可以說與纖腰窄肩,弱柳扶風的陳曉旭如出一轍。
說完林黛玉,那我們來看看薛寶钗。
12歲的鐘熠璠飾演的薛寶钗剛一出場,晨晨隻想感歎“我的天,這就是薛寶钗本人吧”。
“臉若銀盆, 眼如水杏。”
溫柔端莊,典雅大方,演出了超出年齡的沉穩。
說起話來節奏停頓恰到好處,台詞功底也相當出色。
少林弟子出身的11歲的釋小松,在此之前已經出演過一些影視劇。
溫潤如玉的翩翩公子哥賈寶玉與他本身的形象其實有一些差距,實話說,晨晨最初看到他感到有點擔心。
可随着劇情的進展,他打消了觀衆的疑慮,漸入佳境,有那麼幾個鏡頭也是相當有神韻。
他與黛玉的初初相見,互相凝望,不免讓人露出老母親般的微笑。
除了“寶黛钗”之外,裡面扮演中老年的角色對孩子們來說無疑是個挑戰,而他們的表現卻讓人驚豔。
有 “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的王熙鳳潑辣精明,惟妙惟肖。
有畏畏縮縮、粗鄙有趣的劉姥姥,摔起跤來也是一點都不含糊。
而扮演賈母的12歲的陶冰藍,對于老人家表情和體态的捕捉也很到位。
小演員染白的眉毛和頭發,完全沒有包袱。
人物出彩當然還不夠,這版的場景設置也相當還原。
黛玉葬花,寶黛共讀西廂記,寶钗撲蝶,元妃省親,劉姥姥進大觀園,場景非常良心。
而良心的場景配上經典的音樂,特别是片尾越劇《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的曲子一出,有種穿越到1987版的感動。
在電視劇開拍前,劇組讓小演員進行集訓,甚至請來了原版寶玉的扮演者歐陽奮強給孩子們進行指導。
可以說,成就一衆小演員的驚豔亮相,除了演員本身的演技之外,也有劇組對服化道和場景、音樂等細節的考究。
因此,很多觀衆都紛紛表示“一颦一動都很有87版的神韻啊”。
是的,這句話說出了“小戲骨”版最大的特點——對1987年版的複刻。
可以看到,“小戲骨”版以1987年版為藍本,演員、場景、音樂等一切都盡可能還原老版。
這裡就引來了兩個争議。
1. “還是比不上老版”——态度決定一切
其實,由于“小戲骨”版全員都是由10歲出頭的孩子出演,觀衆對兒童本就有天然的親近寬容之心,而他們的演繹驚豔衆人,大大超出觀衆預期,不免讓人贊不絕口。
平心而論,“小戲骨”版抓到了1987版的“形”和“神”,但的确當然是超越不了1987版。
黛玉母親早逝,常年寄人籬下,孤僻自傲又敏感多情,她與有着共同價值觀、愛情觀的賈寶玉相遇,兩人心靈相通最後卻被封建禮教拆散,有着反抗和追求自由的深意。
話語流轉間的暗藏機鋒,人物交往間的人情世故,幾歲的小孩子怎能領悟?
所以,他們隻是盡可能地在模仿,那麼為什麼得到這麼多人認可呢?
無非就兩個字——認真。
比起許多翻拍劇五毛特效、天雷滾滾,什麼東方不敗變性、妲己跟楊戬談戀愛,劇“不驚人死不休”。
“小戲骨”版處處考究,力求還原真實。
比起現在動辄50、 60集倍速看都嫌多的劇來說,“小戲骨”版每集25分鐘,一共9集,決不貪多。
正如導演潘禮平對小演員簽的是“保護條約”。
“不搞童星經濟,不能助長這種風氣,我們是培養小戲骨,不是培養明星,将來還要培養青戲骨、老戲骨”。
“小戲骨”版小演員各個形神兼備,盡可能貼近原著。
反觀現在大行其道的選角方式,不是看是否符合,而是看流量和商業價值。
一部劇的火不是沒有原因的,“小戲骨”版正說明了“态度決定一切”這個颠撲不破的真理。
2.“消費兒童,不利于孩子成長”——多問孩子喜歡不喜歡
“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大人們好像總是先入為主地認為演戲對小孩子不好。
你是否問過他們收獲了什麼?他們開不開心?
就拿晨晨自己來說吧,小時候特别喜歡跟小夥伴玩“過家家”,自編自導自演,充分發揮了小孩子無盡的想象力。
而劇中的小孩子把出演當成一個夏令營,像黛玉的小演員還特别有演員的覺悟。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她說道
“也是演戲的人,得受點苦”。
可以說,有的小孩子對于演戲就是有興趣、有天分,我們不能低估兒童超強的模仿能力。
比如演《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娜塔莉波特曼,《牯嶺街殺人事件》裡的少年張震。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阻止小孩子參演,我們又怎能在熒幕上看到他們如此經典的作品。
與其阻止孩子接觸影視畫地為牢,不如讓他們多體驗這個世界。
可以看到,“小戲骨”版删去了不适合演繹的愛情戲,從劉姥姥入手,傳達的是“看得見窮人,看得起窮人”的理念。
比起1987版,更适合兒童看的“小戲骨”版,更像是一個引子,它培養了小孩子對名著的興趣,對演戲的興趣,充分彰顯了中國小演員的潛力。
“小戲骨”版的勝利,是傳統和經典的勝利,是觀衆對鮮肉流量經濟的厭惡。
“小戲骨”版的火爆背後,是中國原創劇本的匮乏。晨晨相信,如果有适合孩子的好劇本,“小戲骨”們絕對會演得很好。
“天下苦爛翻拍久矣”,隻能看看“小戲骨”洗洗眼了。
青石電影編輯部 / 晨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