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有緣聽到了一首很火的歌曲《少年中國說》,其中有幾句振奮人心的歌詞:“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敢将日月再丈量,今朝唯我少年郎;敢問天地試鋒芒,披荊斬棘誰能擋……”,讓我立即想起了北宋四大家之一的大書法家——黃庭堅。
黃庭堅出自書香門第,字魯直,号清風閣、山谷道人。身為文壇宗師的他乃北宋詩人黃庶之子,同時他也是南宋中奉大夫黃相之父。黃庭堅是北宋出了名的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滌親溺器”的故事講述的便是黃庭堅的孝行。
黃大家不但在詩、詞、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還在機緣巧合下拜在了蘇轼的門下,成為了“蘇門四學士”之一。他還與蘇東坡齊名,被世人稱為“蘇黃”。學生與老師齊名,二人亦師亦友,足可見東坡對于黃庭堅這位學生的喜愛。
很多人都能讀懂他的“清”,而我更願意寫其“狂”。那麼,為何提到“少年狂”,會想到黃庭堅呢?
《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黃庭堅在七歲那年作下這首頗具警世哲理的七言絕句。那日,黃父在家中設下酒宴,邀請好友們到家中飲酒作詩。和現在在酒席上被大人們催着表演節目的小朋友們一樣,黃庭堅也在大人們的“逼迫下”作下一首名詩。
這不作還好,一作便收不住喽!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在聽完最後一句後,黃父的好友們的臉色應該不會太好看,因為七歲的黃庭堅說:這些個在長安城追名逐利、利益熏心、心機用盡之人,他們其實活得是很累的!還不如像那牧童一樣,騎青牛,清風過,淡泊名利,無憂無慮,沒有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倒是清閑自在。
同時,這樣一褒一貶的對比,一下子把俗塵和田園風光的畫面帶到了大家的面前。也許,賓客們一定想不到,一個七歲的小兒郎作出的詩句非但不稚嫩,竟還帶着幾分“狂生之氣”。
我們無法知曉這位年僅七歲的孩子是在想象還是真的看見過一個牧童騎着牛路過前村,也無從得知輕風是否真的為他帶來了牧笛聲。可唯一能确定的是,這個七歲小孩,并非普通孩子。一個七歲的小二郎,看淡名利,這定會讓很多大人都自愧不如。他年幼時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的角度、世界觀便超越了同齡的孩子,這奠定了他日後成為大家的基礎。
是啊,“長安名利客”們,每日流連于名利場之間,無暇欣賞如笛音、花鳥之音等自然之音,實在是浪費了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
就連咱們的聖賢莊子也“曉夢迷蝴蝶”,那是在向往心靈上的真正自由。
那麼,黃大家到底狂在哪?他的狂就狂在一個七歲的小二郎竟敢用十四個簡簡單單的字把那些個名利客借着牧童給數落了一番。可這種狂不好嗎?當然是好的,此絕句一出世,有些名利客們很可能如同當頭棒喝一般,不再執着于虛名虛利。
少年之狂,并非“狂妄”的“狂”,而是“狂生”之“狂”,那是最極緻的“狂”。真正的大家之狂,不會目中無人,不會忘記謙遜;隻有這種狂,才不會失禮,才最合宜。若沒有七歲之狂,哪還會有後來的黃大家?正是有了少年時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獨清獨醒之志,才會在濁塵中獨做那一股清流。這應該也是老師東坡最欣賞他的地方吧。
《竹頌》
深根藏器時,寸寸抱奇節。
遭時上風雲,故可傲冰雪。
古時的文人墨客多愛竹、贊竹、頌竹,并以此來明自己的君子之志。在中華文化中,竹,剛柔并濟、高風亮節,象征着君子的氣節,我們的民族自然也對竹有着濃厚的情懷和喜愛之情。能表現黃庭堅的君子之志的另一首絕句便是這首《竹頌》。
此詩以竹喻人,竹在紮根的過程就如同一個懷才之人藏鋒守拙、靜待時機的過程。《周易·系辭下》有雲:“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這根紮得越深,智慧和知識增長得越多,待到機會和好運來臨時,才能夠一把抓住。所以,暫時處于低谷的人根本無須自暴自棄,更不要看低自己,不但要學習竹的精神,好好紮根,藏器待時,更要“抱節”,堅守自己的節操、不斷修煉自己的品行和修養。
古往今來,那些可以在低谷時做好自己的人,遇到好的時勢才可以大展身手、叱咤風雲。人處于低谷時便是磨煉自己的心性的最佳時機,讓内心強大,即使以後再遇冰雪,也會不畏那嚴寒,淩于冰雪之上。如此看來,低谷倒是一個人成就一番事業前的一段必經之路啊!
若說《牧童詩》中的黃庭堅帶着幾分灑脫、淡泊之狂,那麼《竹頌》中的黃庭堅便是向上、隐忍、堅定之狂。
所謂大家,既要有才能,又要有德行,隻有這樣的人物,才能為後世所敬仰。
明俗雅、知是非,狂中帶清,此為高雅的狂。
不俗,出塵、德雅,是一種高尚的境界。
俗塵名利皆虛妄,守竹煉心少年狂!
願你我,都可以在紅塵俗世中不失少年之狂,守住青竹之志。
-作者-
晴空,一個熱愛詩詞、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向往詩意生活、陽光、開朗的女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