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5日,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審議通過:“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正式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産。它反映了特定曆史時期獨特而傑出的港口城市空間結構,其所包含的22個遺産點具有鮮明的海上貿易和東西方文明交融特征,而每一個遺産點背後又都是滿滿的知識點。
快問快答:
Q:泉州洛陽橋與河南的洛陽有什麼關系嗎?
A: 唐朝初年大量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他們看到此地山川地勢很像古都洛陽,便将這裡稱作洛陽,洛陽橋也由此得名。
北宋時期,洛陽江以“水闊五裡,波濤滾滾”著稱,當時兩岸的百姓隻能通過渡船來往。因江口時常遭遇大風海潮,渡船經常被潮水打翻,百姓渴望一座穩固的橋梁。據《泉州府志》記載,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但是因為浮橋不夠穩定,也沒能真正實現安全渡江的目的。
蔡襄任泉州太守期間主持了萬安橋(今洛陽橋)的建造工程。從皇祐五年(公允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曆時六年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石橋。為方便行洪排水,古石橋的橋墩都設計成船頭形狀,稱為“筏形基礎”。這種“筏形基礎法”直到近代才被西方的橋梁設計師所認識,洛陽橋的建造技術領先了近千年。同時,根據考證,洛陽橋也是世界第一座跨海大橋。
蔡襄撰寫的《萬安橋記》碑刻,現在保存在橋頭的蔡忠惠公祠裡,是難得的書法珍品,也是古泉州、洛陽橋的寶貴人文曆史見證。
史上洛陽橋經曆多達17次修繕、重建。1988年1月13日,洛陽橋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中國“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春,中國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勘察古橋後,對洛陽橋全面修建,使其恢複古橋舊貌,并于1996年10月恢複向公衆開放。
與大量因歲月而消失或僅存遺址的橋梁不同,洛陽橋因其先進的技術所帶來的穩固結構仍被人們使用,是連接泉州台商投資區和洛江區的重要通道之一。中國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評價“福建自洛陽橋興建成功,泉漳兩地相繼修成‘十大名橋',為橋梁技術開辟了新紀元”。它凝聚着中華民族的技藝與智慧,也印證着千年世界海洋商貿的輝煌曆程。
(圖片來源:CF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