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樂理知識的第五篇文章,沒看過前四篇的同學,點擊下方藍色字體觀看
從零開始,圖文搭配講解,全網最詳細的吉他基礎樂理知識(一)
全網最詳細的吉他樂理知識,也是我學吉他多年來,最易上手的教材(二)
兩分鐘上手樂理,全網最詳細的吉他樂理知識(三)
全網最詳細的吉他樂理技巧,也是我學吉他多年,見過的最好的教材(四)
(一)常用的節奏
節奏是音樂的骨架,也是吉他彈唱的靈魂。随着學習的深入,一-些比較複雜的節奏會逐漸出現。在彈唱之前,我們必須把它們一一領會并吃透,這是一名優秀吉他歌手的必經之路。
演奏架子鼓的人在遇到一個新的節奏時,先把它念出來,用行話說這叫“念鼓經”。學習吉他也應當如此,當你遇到自己沒有彈過的節奏時,先要打着拍子把它的時值唱對,待到嘴上過關,把它彈出來也就很容易了。想成為一個吉他彈唱的高手,必須經過節奏的強化訓練。#吉他#
這裡我們用“×”來代表四分音符,念做“哒”。
以上的11條節奏形态,是節奏學習的基礎,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充分了解它們。對十六分音符、附點音符、三連音我們以前都做過比較詳細的介紹,而最後兩種節奏比較怪又比較難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内容。#吉他譜#
切分音一個音從拍子的弱音開始,延續到後面的強音部分,并把後面的強音移到前面去,這個音叫“切分音”。
如果我們把
這個節奏用連音線改寫一下,它就變成了
這樣我們就看得很清楚了:第一拍的後半拍是弱音,第二拍的前半拍是強音,當它們被唱成一個音時就變成切分音了,這種帶有切分音的節奏就叫做“切分節奏”。
同理,
和
也屬于切分節奏。
切分節奏一改人們的傳統習慣,破壞了音樂的正常節拍,音符在你以為不會出現的時候出現,在你認為會聽到音符的地方卻又不出來,這種輕松搖曳的感覺很有味道。
切分節奏對初學者來說比較難掌握,不過,隻要掌握了切分節奏的特點,它其實并不難。多唱幾遍切分節奏我們會發現,它的特點是第一個音和第二個音連接緊湊,而第二個音唱得較長,然後第三個音和第二個音也接得比較緊密,具體地說就是兩頭短中間長。找到這個感覺,并把拍子确定好,切分音就很容易唱準。#音樂#
節奏感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之功。下面我們提供一組節奏練習,希望你能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地完成。我們這裡所說的“完成”不僅僅意味着照譜念一遍,而是要反複訓練,直到變成你的“條件反射”般的熟練。
基本節奏20條
“6/8”拍與Slow Rock
我們已經接觸過了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樂曲,它們都是以四分音符為一拍,隻是每小節的拍數不同。不過,現代音樂卻往往打破傳統的規則,以尋求更加自由、更具效果的音樂空間。
以八分音符為-拍,每小節有六拍的拍子,叫做“八六拍子”,其拍号寫成“6/8”。它的第一拍是強拍,第四拍是次強拍,其餘各拍為弱拍:
伴奏“6/8”的歌曲,可以借鑒Slow Rock的伴奏方式。
“Slow Rock”譯成中文是“慢搖滾”之意,它采用三連音的伴奏方式。常用音型如下,“T”表示低音。
同學們會發現,加上連音之後,三連音節奏變得很搖曳,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曳步節奏”(Shuffle),它是藍調音樂的重要特點之一。
彈唱“6/8”拍的歌曲可以借鑒 Slow Rock的伴奏手法:
同學們一定要正确區分“6/8”拍與Slow Rock的異同。
1.“6/8”是以八分音符為一拍,慢搖滾是以四分音符為一拍。
2.“6/8”拍每小節有六拍;而慢搖滾每小節隻有兩拍,隻是每一拍被平均分成了三個等份。
我們以具體的例子來說明:
二者音樂感覺上的區别非常大。
“6/8”拍和“3/4”拍也都可以用相同的分解和弦指法來伴奏,但它們之間的區别你體會得到嗎?
(二)G大調和弦的級數
在彈唱的過程中,一些朋友也許會感覺不舒服,調子或是偏高了,或是偏低了,這時,我們就該換個調。
“調”的概念什麼是調呢?通俗地說,調就是調門,也就是“1”的音高位置。如果一首C調歌曲對你太高,那麼可以改唱B調;如果太低,那試試D調。
此話怎講呢?
我們知道,C大調的音階是:
C調的意思就是把C音唱為“1”,D調的意思是把D音唱為“1”,那G調的意思自然就是把G音唱為“1”了。各大調都有自己的音階,而音階中的各音的排列都同C大調一樣,“1”到“2”是全音,“2”到“3”是全音,“3”到“4”是半音……于是我們也可以很容易地推算出
G大調的音階。
為什麼在G大調的音階裡會出現一個變化音F呢?這是因為我們事先規定了G大調與C大調-一樣,“6”與“7”之間應該相距一個全音。由于E和F之間隻相距一個半音,不符合G大調音階構成的要求,所以我們要把F升高半音。像上面這樣,無論什麼調都把音階中的第一個音唱為Do,把第二個音唱為Re,第三個音唱為Mi的唱名法叫做“首調唱名法”,這也是流行音樂中最常用的唱名法。
古典音樂家大都隻是将原曲重現,所以都使用固定調唱名法,即無論在任何調中,c音都唱“1",G音都唱“5",車音都唱“#4”。而現代音樂特别是Jazz則經常轉調、即興,用首調才方便找到音階與和弦。
音級音階裡的每一個音叫做-個“音級”,同時,從以前學過的知識我們還知道,C大調的自然音階和弦是:
和弦的根音決定了和弦的級數,根音的的級數是多少,和弦的級數也就是多少。在Ⅰ、Ⅳ、V級的順階和弦都是大三和弦,Ⅱ、、V級的順階和弦都小三和弦。
G大調常用和弦“音級”的概念對于吉他伴奏非常重要,既然級數與根音相同,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音級找到與之相對應的G調和弦:
1.Ⅰ級和弦的根音是“1”,“1 3 5”構成大三和弦;
2.在G調中1=G;
3.以G為根音構成的大三和弦是G和弦。
同理:
1.Ⅱ級和弦的根音是“2”,“246”構成小三和弦;2.在G調中2=A;
3.以A為根音構成的小三和弦是Am和弦。
這樣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推出G大調的自然音階和弦為:
這七個和弦就是G調的常用和弦。
拿C調和弦與G調和弦做比較我們會發現,名稱相同的和弦在不同調中的級數是不同的:C和弦在C大調中是Ⅰ級,而在G大調中是Ⅳ級;G和弦在C大調中是V級,而在G大調中是Ⅰ級。希望朋友們把這兩個調中的不同音級的和弦背熟,這樣,我們隻要記住了歌曲的和弦級數,就可以輕易地改用其他的調來伴奏,不管是c調、是G調,還是今後要學的D調、A調。
(三)大七和弦與小七和弦
我們前面學過,大小七和弦即屬七和弦是在大三和弦之上再疊加一個小三度音而構成的,換句話說,它屬七和弦的根音與七音距離,小七率音程。例如由“1 3 5 #7”四個音構成的C7和弦,它的根音“1”與七音“#7”之間是小七度音程;由“5 7 2 4”四個音構成的G7和弦同樣如此,“5”與“4”之間也是小七度音程。
如果在大三和弦的上方疊加的是大三度音程,情況又不一樣了。比如C和弦之上疊加大三度音程後,組成音為“13 5 7”,“1”與“7”之間的距離是大七度,這個和弦被稱為“C大七和弦”,記為 Cmaj7。
我們把 G7和弦的七音升高半音,使它與根音之距離為大七度音程,這樣就得到Cmaj7和弦。
大七和弦很不協和,爵士味很濃,經常作為Ⅰ級和Ⅳ級替代的和弦。所以,C調中的Cmaj7、Fmaj7,G調中的Gmaj7、Cmaj7等在現代音樂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
以上的讨論是基于大三和弦基礎之上的,現在我們換個對象在小三和弦的上方疊加一個小三度音程,這樣就得到另一七和弦即小七和弦。例如在Dm和弦的上方再疊加三度音,就得到由“2 4 6 1”四個音組成的 Dm7和弦。
小七和弦比較輕柔,也屬于不協和和弦。
(四)技巧訓練
(--)大橫按Bm和弦要求食指同時按住吉他的六根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大橫按。
不少吉他愛好者的信心就是被大橫按擊潰的,其實隻要方法正确,按好它并不難:
1.大橫按時,左手拇指要放在琴頸中線附近并同琴頸方向垂直,它的位置隔着指闆應在食指與中指之間,這樣能使拇指與其他手指之間産生一種“夾住指闆”的效果。
2.食指按弦時要避開指節的兩處接縫,因為那裡明顯凹下去一些,按弦應該用食指的肉墊部分。請你在練習時不斷調整食指的位置,以找到一個最佳的接觸點。
3.食指橫按時應略徵向外翻,用它的側面按弦能增大它與琴弦之間的摩擦力并産生一種像别針那樣“别”住琴弦的效果。
4.一個完整的和弦在大橫按時往往還要用到其他的手指,如在按 Bm和弦時,2、3、4指也都按住了相應的②④③弦,這樣就涉及到一個用巧勁的問題——食指在這三根弦上用力可以省一些,主要力量應該集中在其他幾根弦上。
5.如果大橫按時總有一兩根弦發不出聲,那麼請檢查一下左手其他手指的第一指節是否是垂直按弦、有沒有碰到相鄰的弦。
6.大橫按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手指力量不足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請練上三五天後自我測試。當然劣質吉他手感較差也是一個因素,若不符合要求應找人修理或換琴。
7.初練大橫按最好選擇吉他的第五品格,因為那裡比較容易用力。
8.讓六根琴弦都能清晰地發聲是一件很累的工作,你可以在和弦轉換的間隙,放松按弦,讓左手做短暫的休息,這種“緊張與放松”的技巧非常重要。
其實,我們以前學過的F和弦也有一種完整的指法,并且用到了大橫按,請各位練會它(見上圖)。
(二)分解和弦訓練通過精心編排,按一定順序依次彈出,将和弦中的每個音這種伴奏方法叫做“分解和弦”。分解和弦在吉他彈唱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由于六根琴弦能夠構造出很多奇妙的組合,再加上音符時值的變化,分解和弦表現力是極其豐富的。《來自我心》《Scarborough Fair》《明天我要嫁給你》《外面的世界》等精彩的彈唱歌曲,無一例外是用分解和弦演繹的。通過前面課程的學習,我們已經對分解和弦有了初步的認識,現在我們再來學習幾種相對複雜的音型。
常用的分解和弦音型
同學們在一首歌的伴奏中,不必使用很多種伴奏音型,不過,你掌握的音型越多,在需要的時候供你選擇的範圍也越大。分解和弦的變化實在是太多了,因為篇幅的原因很多音型我們并沒有列出來,你可以憑感覺自由組合。其實,每位成熟的吉他手都有各自的演奏風格,自然也就有自己偏愛的幾種音型。大家将以上各條全部練熟之後,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重點選擇幾條來練習,然後再有意識地在實踐中去運用,使它們變成你的看家本領。
以上的練習必須與和弦轉換同時進行,同學們可以選擇下面的和弦進行:
1.G-Em-C一D
2.G一Em-Am7--D
3.G—C—D一G
4.G-Bm--C--G
(三)掃弦技巧掃弦技法
吉他這門樂器之所以能風靡世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門派衆多、雅俗共賞。尤其是吉他那變化莫測、震撼人心的掃弦技法,更是它的獨特優勢,這使得其他樂器在伴奏時從這方面展示出的技法都望塵莫及。因此,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吉他手絕不可忽視掃弦的學習。
在民謠吉他中,掃弦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使用 Pick(撥片),一是用手指。
手指掃弦一般采用三種手法:
1.拇指掃弦:手指自然伸展,略呈弧形,所有掃弦動作都由大拇指完成。這種手法的特點是掃弦聲音豐滿,整體性好,缺點是一來一回音色不夠統一且亮度較差。
2.食指掃弦:右手放松半握拳,食指自然伸出,用指尖側面掃弦,這種方法速度很快。3.大拇指與食指交叉成“十”字,其餘手指呈飛鳥狀伸開(自然并攏也可),下擊時用食指指甲背,上擊時用大拇指指甲背。這種手法的優點是掃弦聲音清脆明亮、音色統一,缺點是聲音略顯單薄。
掃弦音色的優劣是衡量一個吉他手水平高低的重要标準。吉他愛好者掃弦時愛犯的毛病主要有兩個:
1.聲音支離破碎,音色混濁,一來一回音色差别很大,特别是往上回弦時第①弦聲音特别突出,給人突兀的感覺。
2.掃弦時右手手指沒吃住弦或吃弦深度不夠,聲音輕浮,缺乏張力。
掃弦要領
正确的掃弦非常講究統一性、協調性。手臂、手腕、手指的觸弦角度、觸弦軌迹、觸弦深淺都直接影響了掃弦的質量。優美的掃弦需要以上各項都達到最佳狀态。
1.掃弦時,右手的運動要以手腕為主,右手小臂因為手腕的揮動而被帶動。手腕一定要放松。如果你掃弦的姿勢潇灑,松弛而有彈性,控制得又很好,即為合格。
2.手指指甲背與弦接觸的角度也很重要,這不應是個直角,而是一個60°左右的銳角。3.手指與弦接觸的深淺要适中。觸弦過深,手指容易絆在某根弦上導緻聲音的破碎;觸弦過淺,會吃不住弦,聲音輕浮而缺乏張力。
(四)常用的掃弦節奏型掃弦節奏型可謂變化無窮,我們先選幾個簡單實用的來練習:
●練習時請注意:
(1)一定要使用節拍器。
(2)“>”是重音符号,表示應該強調的音,強弱錯落有緻的節奏型聽起來才富于表情。
(3)遇到有廷音線的地方,手腕不要停止掃弦的動作。以第五個節奏型為例,在第三拍的前半拍,手腕依然要做下掃的動作,隻是不能觸弦。這樣,手腕一上一下的規律就不會被打亂,而且還有打拍子的作用,大家可以多體會一下。
(五)曲目分析
1.成功學會大橫按,是吉他入們的一個重要标志。本級中的每首曲子都有大橫按,橫按中的每個音符都應該發清晰。
2.掃弦技法對左手換和弦的速度要求較高,各手指必須同時到位,在同--時間按在和弦上,否則就會出現破音或者和弦外音,這在考試要堅決杜絕。
3.《童年》的G調譜适合男生;若女生演唱,請按下表改為C調。
4.《痛哭的人》和《丁香花》都使用了滑音技巧,考此兩曲的同學可提前自學這部分内容。
5.《兩隻蝴蝶》原曲的副歌部分頻繁在弱拍上變換和弦,這對四級水平的同學有一定難度。所以,編配時我們對節奏及和聲進行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
6.《痛哭的人》中切音可以不“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