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3 13:39:02

“這裡很畢節”開篇語

畢節

一百裡杜鵑花歌唱的地方

一千隻黑頸鶴跳舞的地方

如今,畢節已成為

名副其實的打卡勝地

受到全國各地遊客的青睐

即日起,畢節發布推出

“這裡很畢節”系列策劃稿件

用鏡頭帶你一起走進畢節

感受曆史文化、風土人情

欣賞山水奇觀、壯美景象

……

本期“這裡很畢節”帶你走進

畢節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目前

全市共列入

國家級、省級非遺名錄76項

其中

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7個

省級保護名錄69個

這些文化遺産

反映着

不同曆史時期、不同人群的心态

記錄着

不同地域、不同經曆人群的生活形态

下面一起來看看

大方漆器傳統制作工藝

史載,大方漆器制作始于東漢年間,彜族先民常以生漆塗髹馬鞍、箭筒等物品,進而以牛皮制成胎坯,用生漆塗髹,制成酒、乳、茶具等革器。明洪武年間形成了一套以皮胎漆器為主的漆器制作工藝,成為了地方特色産品,向朝廷進貢,并有了木胎制品。大方漆器制作工藝獨特,制作要求高,其工藝流程繁雜,産品做工精細,品種齊全 ,造型生動。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1

(魏運生 攝)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2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3

納雍苗族服飾

納雍縣箐苗族全刺繡服飾工藝技巧精湛,制作流程古樸。一件完整的苗族服飾,堪稱為苗族曆史的陳列館、穿在身上的史書、随身攜帶的檔案庫。一塊繡片疊入衆多刺繡文字,從而使苗族在服飾文化史書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使服飾圖畫藝術成為苗族傳世的“無字史書”。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4

(祝绯 攝)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5

(潘中澤 攝)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6

(鐘馗 攝)

赫章彜族鈴铛舞

赫章“彜族鈴铛舞”主要流傳于赫章縣珠市鄉,财神鎮、雉街鄉、河鎮鄉、雙坪鄉等鄉鎮也有廣泛分布。彜語稱“懇合呗”,是彜族人民祭奠亡靈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祭祀活動。經演變,現不僅在白事場合表演,在一些節日喜慶時亦比較常見。“鈴铛舞”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完善,極具民族文化特色,對于研究彜族先民的信仰、禮儀、習俗等文化形式,是極好的範本。彜族鈴铛舞影響廣泛,是彜族人民保存最完整、藝術價值最高、流傳最廣的民間舞蹈形式,保留着原始的風貌,在整個黔西北地區都享有盛譽。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7

(楊元德 攝)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8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9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10

威甯彜族撮泰吉

彜族撮泰吉是貴州省第一批國家級傳統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撮泰吉是僅存于威甯自治縣闆底鄉裸嘎寨的一種古老的戲劇形态。撮泰吉為彜文譯音,通譯為“變人戲”或“人類剛剛變成的時候”“人類變化的戲”。撮泰吉表演主要分為祭祀、耕作、喜慶、掃寨四個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戲的核心,主要反映彜族遷徙、農耕、繁衍的曆史。演出中人物角色所代表的彜族、苗族、漢族等民族成份,表現了其作為區域文化曆史交流中多民族間交流團結互助的重要紐帶。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11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12

(阿鋪索卡 攝)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13

(博林 攝)

赫章彜族“火把節”

彜族“火把節”彜語稱之為“朵扔吉”,源于彜族十月太陽曆,是彜族非常古老的傳統節日。彜族曆法中記載,每年五月初五,南方的火星之神開始遊降,六月初五臨地,火星之神臨地會出現火災,故六月二十四傍晚,彜族布耄即用一根麻線捆吊一象征宇宙的雞蛋,挨家逐戶吟念經咒,收拾不規矩的失散火種。待布耄祭祀火神後,衆人再取新火種依原路返回,從家門上方接回爐中,并從爐中點燃火把,聚集在備好的柴堆上,借助熊熊火光歡唱、跳舞。後來此種儀式經過發展演變,增加了歌舞表演、服飾展示、鬥牛、賽馬、摔跤、打陀螺、蕩秋千等活動内容,成為今天的“火把節”。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14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15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16

(鄭桂洪 攝)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17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18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19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20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21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22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23

(阿鋪索卡 攝)

納雍滾山珠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原名“地龍滾荊”,苗語叫“子落奪”。它流傳在納雍縣豬場鄉,是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蘆笙舞蹈之一。“地龍滾荊”以前動作古樸雅拙,比較單一,以再現當年在大遷徙途中苗族青年用自己的身軀從荊棘中滾出一條路讓父老們通過的故事為主。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人們逐漸将生産和生活中一些生動技巧,融會到蘆笙舞蹈中,不斷改進完善。“滾山珠”舞蹈一般在農閑或重大節日活動中表演,特别是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花坡和花場節上,苗族同胞們穿着節日的盛裝,拿着心愛的蘆笙聚集到花坡或花場上,載歌載舞。“滾山珠”是其中一個優秀節目,動作古樸,剛柔相濟,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技巧藝術為一體,有腳踩杆不破之功。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24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25

(羅園 攝)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26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27

(王純亮 攝)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28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29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30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31

金沙慶壇(長壩端公戲)

長壩端公戲又叫慶壇神,慶壇神又分文壇和武壇。文壇就是為亡人做道場,即從死到葬的全部祭奠儀式,是憂事,武壇就是唱端公戲,是喜事。長壩端公戲已在當地流傳了兩百餘年。流傳方式主要是口傳心授。長壩端公戲唱、念、做、打俱全。現代的戲曲各劇種無一不能在端公戲中找到其對應的源頭。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32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33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34

(圖片來源:微信公衆号“雲上畢節”)

貴州畢節傳統文化(這裡很畢節7個非遺)35

梁慧穎 王雲 陳燕民整理 資料由畢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非物質文化遺産科提供 部分圖片為畢節日報融媒體中心資料圖

來源:畢節發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