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超貴的精華,沒什麼效果;塗了貴婦級的面霜,細紋不動如山;高價購入一茬又一茬的大牌護膚品,總感覺無功無過!這是多少小仙女的真實感受?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大家發出感歎——果然護膚是玄學,商家的宣傳都是騙人的!
大牌高價護膚品真的是智商稅嗎?
站在可觀角度分析,未必。
一般來說,大品牌有強大的研發實力,原材料品質更有保障,效果更穩定,不過大品牌也有雷區,不少妹子沖着品牌去的,結果大失所望,甚至最基本的膚感都不及格↓
以上為網友對某國際一線品牌護膚品的吐槽
另外一些較為理性的小夥伴則覺得國際大牌之所以讓人覺得高級安心,是因為一波又一波的強勢廣告植入深入人心,你的高價并沒有用在臉上而是在為無處不在的廣告買單,性價比并不高。而且随着“國潮”的崛起,一些國産護膚品在産品品質把控、工藝研發、原料配比等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但價格相比國際一線大牌友好很多,是個不錯的選擇,于是轉用國貨品牌,也取得不錯的護膚效果。小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
小斑認為,選擇護膚品不應盲目迷信大牌或貴價産品,不管什麼産品,隻要合法正規、适合自己,在采用正确的使用方法後産生良性效果的産品就是好産品。
為什麼不少小夥伴精心挑選的護膚品并沒有發揮作用?很可能你的方法用錯了!小斑總結了幾個會讓護膚效果大打折扣的常見護膚誤區,一起來看看,你中了幾個?
#01不明白護膚的目的是什麼
①盲目跟風型
很多人對護膚産品不做功課,盲目跟風,看到價格合适的,買;看到美妝博主推薦的,買;看到别人用得好,買;甚至看到包裝漂亮,也會買……
這樣的做法無異于以身試雷。
②貪心不足型
有的姑娘一個護膚流程使用十幾種産品,各種不同功效的産品不停疊加。又想美白、又想抗皺還想祛痘抗氧,什麼都想要,結果什麼都得不到。
産品過度疊加會造成不同成分之間發生作用,從而引發搓泥、功效降低,以及引發更嚴重的皮膚刺激等問題,這樣的護膚效果怎麼可能會高呢?
這兩種護膚方式都屬于對自己的護膚需求沒有清晰定位。
我們要做的是,認真審視自己的肌膚,找出目前最需要改善的問題,并為皮膚提供它所需要的東西;同時護膚品使用避免過度疊加。
#02護膚品單品用量不足
我們皮膚最主要的功能是屏障,其吸收能力是非常有限的,為了讓肌膚能夠吸收更多的營養,其中的方法之一就是:增加有效成分濃度,即護膚品要塗夠量。
想要産品有效,減少數量疊加,增加單品用量是正确的方法。不同護膚品具體用量小斑曾經做過總結,這裡不展開詳述,想了解詳情的可以點擊這裡→護膚品用量少了等于白塗!那用多少才合适?
#03不能堅持使用
有些人護膚總是感覺沒效果。皮膚的代謝周期是28天,對于美白祛斑、淡紋祛皺、抗氧化等功效類産品,短時間内往往是看不到預期的效果的。
有些小夥伴會問,為什麼有些産品的第三方功效檢測數據顯示産品使用8周甚至4周就有改善效果,而自己也堅持用了這麼長時間卻看不到同樣的效果?
首先,護膚品的确會因為使用者的膚質、年齡等因素出現個體差異;
其次,要知道第三方檢測機構在進行産品效果評估時采用的都是精密儀器對皮膚進行測量的,可能你的肉眼的确看不到明顯的區别,但護膚品對肌膚的改善正在潛移默化地進行。
來看一組數據,有研究顯示:
5%濃度的煙酰胺乳霜在使用12周後面部開始出現色素沉着減少現象;
0.075%的視黃醇連續使用4周開始對淡化細紋有效果,但真正看到對比效果需要26周以後。而國際上對視黃醇使用功效觀測都是以年為單位的。
再來看看有多少人,使用一款産品通常隻用一兩周,或者用一個月就說産品無效,放棄使用。這樣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而且之前的也都白用了,相當于白花錢。
因此,想要使用功效型産品,起碼也要持續使用上幾個月,不要把自己的臉當成試驗田。
#04護膚基礎要打好
護膚基礎三要素永遠都不能忽視:
①溫和清潔:
若清潔不到位,容易導緻毛孔堵塞,産生粉刺、黑頭、閉口等皮膚問題;
若清潔過度,皮膚屏障會受損,幹燥、過敏等問題會接踵而至。
②補水保濕:
如果不注意補水保濕,那麼皮膚更容易出現幹燥、加速衰老等現象;另外角質層的水分增加也有助于護膚品的吸收。
③嚴格防曬:
紫外線是皮膚損傷和衰老的一大誘因!不僅會曬黑皮膚,還會加速膠原蛋白等一些營養物質的流失,最終加速皮膚衰老。
所以“無防曬不護膚”并不是口頭上随便說說的。
#05對護膚品缺乏理性認知
護膚品本來就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同一款護膚品的評價總會有用得瘋狂打call的,也有用了不好冒痘過敏搓泥瘋狂diss的;而且影響護膚效果的除了産品本身的優劣,還要看自己的膚質跟産品的成分、質地合不合拍、還有年齡因素、環境因素、生活作息因素等等,切不可把護膚效果全部寄托在護膚品上,内修外養 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聰明姑娘的做法呦!
總的來說,我們要合理地選擇和使用适合自己的護膚品,才能讓護膚品更好的發揮作用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