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組織
上皮組織是由大量的細胞組成,細胞形狀較規則,細胞間質很少,簡稱上皮。上皮組織的特點是:細胞極多,間質較少;上皮細胞具有兩極性,一極稱為遊離面,朝向身體表面或空腔器官的腔面,另一極稱為基底面,朝向深部的結締組織; 上皮組織内沒有血管,所需營養依賴結締組織中的血管透過基膜供給。上皮組織中通常分布着豐富的神經末梢可感受各種刺激。[1]
中文名
上皮組織
外文名
epithelial tissue
類型
概念
類别
生物學
分類
被覆上皮
根據上皮細胞的排列層數和形狀,又将被覆上皮分為以下七種:
上皮組織整裝片
1、單層扁平上皮:又稱單層鱗狀上皮,由中胚層發育而來,[1]僅由一層扁平細胞組成,從表面看,細胞是不規則形或多邊形,細胞邊緣呈鋸齒狀或波浪狀互相嵌合,從上皮的垂直切面看,細胞扁薄,胞質少,隻有含核的部分略厚。核橢圓形,位于細胞中央。覆蓋于心髒、胸腔、腹腔、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上皮,稱内皮,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動。覆蓋于胸膜腔、腹膜腔和心包腔面的上皮,稱間皮,能分泌少量漿液,保持器官間摩擦,有利于血液、淋巴流動以及物質通透。[2]
2、單層立方上皮:由一層形似立方狀的上皮細胞組成。從上皮表面觀察,細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在垂直切面上,細胞呈立方形,核圓、居中。[2]如分布于甲狀腺、腎小管的上皮等,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3、單層柱狀上皮:由一層形似柱狀的上皮細胞組成。從表面觀察,細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在垂直切面上,細胞呈柱狀,核長圓形,常位于細胞近基底部,其長軸與細胞長軸一緻。[2]如襯貼于胃腸道、膽囊、子宮腔面的上皮,具有分泌、吸收等功能。小腸柱狀上皮細胞的遊離面有許多細小突起,稱為微絨毛。微絨毛能增加細胞的表面積,有利于小腸吸收營養物質。
4、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由柱狀細胞、梭形細胞、錐形細胞和杯狀細胞組成,其中柱狀細胞最多。[2]這種上皮的細胞高矮不等,在垂直切面上細胞核的位置也呈現高低不同,好象是複層,但每一個細胞的基部均位于基膜上,因而,實際是單層。其遊離面有許多纖毛,纖毛比絨毛粗而長。纖毛能有節律地朝一個方向擺動,借助這種擺動,一些分泌物或附着在表面的灰塵、細菌等異物得以清除。這種上皮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的腔面,具有保護和分泌功能。
上皮組織
5、複層扁平上皮:又稱複層鱗狀上皮,由十餘層或數十層細胞組成。在上皮的垂直切面上,細胞形狀不一。緊靠基膜的一層基底細胞為矮柱狀,為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幹細胞,部分子細胞向淺層移動。基底層以上是數層多邊形細胞,再上為幾層梭形或扁平細胞。[2]僅靠近表面幾層細胞為扁平狀,基底層細胞能不斷分裂增生,以補充表層衰老或損傷脫落的細胞。複層扁平上皮深層的結締組織内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有利于複層扁平上皮的營養。這種上皮分布于皮膚表面、口腔、食管、陰道等器官的腔面,具有耐摩擦和防止異物侵入等保護作用,受損傷後,上皮有很強的修複能力。
6、複層柱狀上皮:有數層細胞組成,其深部為一層或幾層多邊形細胞,淺部為一層排列較整齊的矮柱狀細胞。這種上皮主要分布于結膜、男性尿道和一些腺的大導管處。
7、變移上皮:又名移行上皮,是又一種複層上皮,襯貼在排尿管道的腔面。可分為表層細胞、中間細胞和基底細胞。其表層細胞大而厚,稱蓋細胞。一個蓋細胞可覆蓋幾個中間層細胞。[2]由于排尿管道的容積常有變化,上皮細胞的層數和形狀也相應改變,從而使上皮的面積擴大和縮小。如膀胱空虛縮小時,上皮變厚,細胞層數較多,當膀胱充盈擴大時,上皮變薄,細胞層數減少,細胞形狀也變扁。
腺上皮
是專門行使分泌功能的上皮。以腺上皮為主要成份組成的器官稱腺。腺上皮是在胚胎時期,由原始上皮形成上皮細胞索,向深層結締組織内生長、分化而形成。
如果腺有導管與表面的上皮聯系,腺的分泌物經導管排到身體表面或器官的管腔内,這種腺稱為外分泌腺。又稱有管腺,如汗腺、唾液腺、胃腺、胰腺等。
如果在發生過程中,上皮細胞索逐漸與表面的上皮脫離,不形成導管,腺細胞呈索、團或濾泡狀排列,其間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腺的分泌物(稱激素)進入細胞周圍的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液或淋巴液運送到全身。這種腺稱為内分泌腺,又稱無管腺,如甲狀腺、腎上腺等。
感覺上皮
含有感覺細胞(初生的、次生的),具有刺激的感受機能。是由上皮細胞特化而成,如:嗅覺上皮、味覺上皮、視覺上皮和聽覺上皮。脊椎動物的網膜和嗅上皮等都是這種上皮的代表例子。
結構
一般結構特征
①細胞間緊密結合,細胞外有一層細胞衣細胞衣就是組成細胞膜的糖蛋白外露的糖鍊,具有較強的粘着作用,細胞間隙中的鈣離子,和細胞間特殊的細胞間連接對細胞的粘合也有重要作用。
扁平上皮
②明顯的極性,細胞的兩端在結構上和功能上有差别,一端表面朝向體表或體内管、腔、囊的腔面,叫遊離面;與遊離而相對的另一端,叫基底面。分布在不同部位的上皮組織的細胞遊離面,常有不同的特化結構與其特定的功能相适應。如腸上皮有密集的微絨毛擴大了吸收面;呼吸道上皮有能擺動的纖毛,可以排出侵入的灰塵等異物。基底面一般借一層基膜與其深層的結締組織相連。有些上皮細胞的基底面,還具有擴大細胞基底表面積的胞膜内褶或加強與基膜連接的結構。
③一般沒有血管,其營養由深層結締組織中的毛細血管透過基膜供應。基膜在血液與上皮組織的物質交換中起着有選擇性的分子篩作用。
④上皮組織内神經末梢的分布較豐富,因此感覺較靈敏。例如,皮膚的表皮和支氣管上皮就如此。
細胞間連接
在上皮細胞的側面往往分化出一些特殊結構,即細胞間連接。這些細胞間連接是上皮細胞排列整齊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結構基礎。細胞間聯系有以下幾種方式:
緊密連接:常見于單層柱狀上皮和單層立方上皮,位于上皮細胞頂部的周圍。在緊密連接的連接區,相鄰兩細胞的胞膜上有呈網格狀的脊,這些脊彼此相對并緊貼在一起,細胞遊離端之間的間隙消失。因此,緊密連接不僅使細胞之間緊緊連接,而且更重要的是封閉了細胞間隙能防止組織液(即細胞間液)和管腔液混合,維持二者的滲透梯度。因此,它又是阻礙物質擴散的屏障。
中間連接和橋粒:這兩種細胞連接的連接區,細胞間均有一定寬度的間隙,間隙内均有一定密度的絲狀物,細胞膜的胞質面也都有緻密物質和絲狀物附着。它們能牢固地連接細胞。
縫隙連接:在縫隙連接處,相鄰兩細胞相互靠近,相隔僅2納米左右,每一側膜上都整齊地排列着若幹“顆粒”,每個顆粒是由六個蛋白質亞單位組成,其中央有直徑大約為2納米的孔道。相鄰兩細胞的顆粒彼此相接,孔道也連通。這種連接不僅存在于上皮細胞間,而且廣泛存在于胚胎和成年的多種細胞間,不僅使細胞彼此連接,而且可供細胞互相交換某些小分子物質和離子,傳遞信息。
上皮細胞遊離面特化結構
上皮細胞遊離面的特化上皮組織的遊離面是直接與外環境相接觸的,常分化形成适應其特殊生理功能的結構,形式多樣。除陸生動物皮膚的表面接觸的外環境為空氣外,一般上皮組織接觸的都是濕潤的環境。陸生脊椎動物皮膚的表面為複層上皮,表層細胞角質化形成角質蛋白防止水分蒸發,并有保護作用。其它部位上皮的表面都保持濕潤,如腸上皮、氣管上皮都有由粘液細胞分泌形成的一層被覆粘液。
①微絨毛。上皮細胞遊離面伸出的微細指狀突起,隻能在電鏡下見到,有些上皮細胞的微絨毛較少,長短不等,排列也不整齊;有些上皮細胞的微絨毛則多而長,且排列整齊。光學顯微鏡下見到的,小腸柱狀上皮細胞表面呈縱紋狀的紋狀緣和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表面的刷毛緣,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見都由密集而排列整齊的微絨毛組成。微絨毛一般長0.5~1.5微米,直徑80~90納米。微絨毛的表面常附有一層較厚的細胞衣。微絨毛的中軸含有許多縱行的微絲,它自微絨毛頂部向下延伸,與細胞頂部的終末網的微絲相連。終末網由與細胞遊離面平行的微絲組成,其微絲常附着于細胞的中間連接。微絨毛和終末網的微絲的化學成分,分别為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微絨毛的運動與微絲的相互作用有關;微絲的收縮可使微絨毛伸長或縮短。微絨毛的功能主要是擴大細胞的表面積,并參與細胞的吸收或分泌功能。例如小腸每個上皮細胞的遊離面有2000~3000個微絨毛,每平方毫米小腸上皮,則可有2億多個微絨毛,這樣就大大擴大了小腸上皮表面的吸收面積。
②纖毛。是上皮細胞遊離面伸出的能動的毛狀突起。1個上皮細胞可有數百根纖毛。每根纖毛長5~10微米。電鏡下觀察,纖毛的表面有1層約7納米厚的薄膜,是細胞膜的延伸部分。
上皮組織基底面特化結構
①基膜。是上皮組織基底面與結締組織相連的薄層結構。膜的成分為糖蛋白、糖氨多糖和蛋白質,其内埋有網狀纖維。基膜的厚薄不一,如氣管上皮和腎小管上皮的較厚,而血管的較薄,難以顯示。電子顯微鏡下,較厚的基膜又可分為兩層,與上皮基底面相貼連的叫基闆,基闆的下面是網闆。基膜形成上皮與結締組織的界面,其功能除了支持、連接和固着作用之外,同時還具有選擇性的通透性,在血液與上皮組織間進行的物質交換過程中起着分子篩的作用。
②半橋粒。電子顯微鏡下可見上皮細胞與基膜接觸部位,細胞膜的胞質面有完整橋粒一半的附着闆。胞質中的張力絲也附于此闆上并成襻狀折回胞質,叫半橋粒,有使細胞固着于基膜的作用。
③胞膜内褶。上皮細胞基底面的細胞膜向胞體内凹入呈褶狀。如腎髒近曲小管和遠曲小管的基底面即有胞膜内褶。這種結構的褶間有縱行排列的杆狀線粒體。胞膜内褶擴大了細胞基底表面積,有助于細胞的重吸收,主動或被動地傳遞液體和離子。
被覆上皮的類型被覆上皮的分類是根據細胞的排列層數和細胞形态而确定的。隻有1層細胞的叫單層上皮,多層細胞的叫複層上皮。上皮細胞的形态又可分為扁平、立方和柱狀3種。
再生
上皮組織的再生能力較強。有兩種性質不同的再生,即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生理性再生
生理性再生是指在正常生理狀态下上皮組織的更新。上皮組織在正常生理狀态下,表面細胞經常有死亡脫落現象,特别是表皮和消化道上皮。由于經常遭受磨損、脫落,随即由上皮内分化程度較低的細胞通過有絲分裂的方式遞補,以保持上皮細胞數的恒定和完整。各器官的上皮更新速度不等,如小腸絨毛上皮全部更新一次隻需2~5天;而胰腺上皮則需50天左右。
病理性再生
病理性再生是指由炎症、創傷等病理因素引起損傷後上皮組織的修複,如皮膚的表皮損傷缺失後,由傷口邊緣的上皮基底層細胞或附屬腺導管的上皮細胞分裂增殖,向結締組織裸露區移動,成為單層扁平細胞,覆蓋創面。以後随着移動來的細胞數目的增加而逐漸增加再生上皮的細胞層數;消化道上皮損傷脫落後,由鄰近部位的正常上皮細胞或腺體頸部的上皮細胞分裂增殖,開始為立方形,然後逐漸增高而成為單層柱狀上皮,一般認為腺上皮的再生能力較被覆上皮弱。
化生
上皮組織的化生在某種生理或病理條件下,已分化成熟的組織,其組成細胞可适應改變了的條件,在形态、排列和功能發生了變異,通稱為組織化生或變異。上皮組織的化生較明顯。如長期吸煙的人或慢性氣管炎患者,氣管的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可變成為複層扁平上皮;腎結石部位的變移上皮,由于刺激和磨擦等可化生為角質化的複層扁平上皮。
實驗
單層上皮
單層扁平上皮:11号片,腸系膜裝片,硝酸銀鍍染。細胞質部分稍呈淡黃色,核呈空泡樣(如用染料複染,則可顯示出)。間皮細胞、内皮細胞之間的區别。
上皮組織
單層柱狀上皮:13号切片,豬十二指腸橫切片,或膽囊切片。Bouin氏液固定,石蠟包埋, HE染色。小腸絨毛、柱狀細胞的胞核呈橢圓形、細胞的遊離面紋狀緣、杯狀細胞、淋巴細胞。
假複層柱狀纖毛上皮:14号切片。豬氣管橫切片,Bouin氏液固定,石蠟包埋,HE染色。細胞核的排列高低不齊、柱狀細胞、纖毛、基細胞、杯狀細胞。
單層立方上皮:12号片腎小管或55号片甲狀腺切片,制片方法同上。立方形細胞,核為圓形,細胞界限清楚。
複層上皮
複層扁平上皮:65号切片,豬食管橫切片,Bouin氏液固定,石蠟切片,HE 染色。矮柱狀細胞核為長橢圓形、多邊形細胞核為圓形或橢圓形、梭形或扁平細胞核深染固縮。
複層變移上皮:15号切片,動物膀胱橫切,Bouin氏液固定,石蠟切片,HE 染色。空虛收縮狀态時上皮變厚,表層細胞呈立方形或橢圓形,體積較大;中層細胞為多邊形,基底層細胞多為矮柱狀或立方形。而當尿液蓄積膨脹時,變移上皮變薄,細胞形态也發生改變,表層細胞多呈扁平形。
複層變移上皮實驗
參考資料
[1] 王自勇.實用醫藥基礎.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2] 組織學與胚胎學.鄒仲之,李繼承.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年:10-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