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有“剪而複生”的特點,這讓韭菜看起來有一種生生不息的感覺,用其進行祭祀有乞求保佑子孫代代昌盛的意思。
中國的傳統節日,無論元宵節、清明節還是端午節、中秋節,都有鮮明的四季更替色彩。這是因為,傳統中國文化,就是在農業生産中誕生的,天然地籠罩在工業社會無法企及的田園詩意中,而以春節最為隆重。《詩經·豳風·七月》叙述的就是一年又一年周而複始、随着月令的移動,草木蟲魚在變換,人們一切的衣食操勞在跟進,畫面平凡、自然、古樸、和悅。我們由此可以了解到遠古先民的情懷!
在這首詩歌裡,我們居然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春節的祭祀除了要擺放好鮮美的羊羔肉,還要供上韭菜。其原文是這樣的:“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飨,曰殺羔羊。跻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不過,考古學家們大膽推測,用這些美味佳肴祭祀祖先以及在天之神當然是名義上的禮儀,它們最後是進了這些忙着過節的先民們的肚子裡。
韭菜現在來看是一種非常尋常的蔬菜,但韭菜的身世可并不簡單。除了作為高端祭祀用品,它還是中國古代人民的主要蔬菜;曆史典籍裡很早就有記載和說明。如《說文解字》一書,就是東漢時期許慎編著的一本關于漢字起源和字形分析的書籍,在這本著作當中與韭菜相關的字曾有多次涉及。關于“韭”字,在《說文韭部》的解釋為:“菜名,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意思是說韭菜這種蔬菜,種植之後就能夠長久地收割、食用。韭菜的“韭”字屬于象形字,字的下部“一”代表的是土地,上面的“非”在小篆的書寫下非常像旺盛生長的韭菜葉子。
也許有讀者會問:古人為什麼要用韭菜進行祭祀呢?其實這主要和韭菜的生長特點有關,韭菜有“剪而複生”的特點。這樣的特點讓韭菜看起來有一種生生不息的感覺,用其進行祭祀有乞求保佑子孫代代昌盛的意思;葫蘆也有類似含義。
值得指出的是:韭菜是貨真價實的我國本土蔬菜。相比白菜和大豆,它的馴化時間最早。大約在一萬年前,人們就被它特有的香氣吸引,開始有意識将其改良栽培。《尚書·夏小正》裡就有“正月囿有韭”的記載。囿,即為土地私有化制度下的私人菜園,而《夏小正》記錄的是夏朝前期農耕方面的活動。也就是說:當時的韭菜已經廣為老百姓所種植,自然是一般人都能吃得起的普通蔬菜了。
至于現在一般小飯店或食堂司空見慣的“韭菜炒雞蛋”,在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有記載了。同樣是在西漢,抗擊匈奴的霍去病部隊發明了餃子;随即韭菜就入餡了。韭菜入餡的好處在于,既清除羊肉的膻味,又增強士兵的免疫能力。
說到韭菜,它一年四季都有,但公認冬天的韭菜味道最為鮮美。如杜甫的《贈衛八處士》就有這樣的名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其述說的就是在動蕩的年代、故人驚喜重逢,在新春來臨前,用散發着香氣的韭菜和黃粱共度美好的相會。縱覽曆代詩人們對于韭菜所寫的詩句,可以看得出他們是何等自然、熱烈的情感。這其中有宋代方嶽的“韭畦時一摘煙苗”;有劉子翚的“一畦春雨足,翠發剪還生。”有元好問的“韭早春先綠”……舉不勝舉,據不完全統計,流傳下來讴歌韭菜的詩詞大概有三百首。而這其中最著名的,還是杜甫的這首佳作了。(要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