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裡莺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春天來啦,當醒亦當行,春行沒遲疑,醒春而知春。淺做一翻梳理以學記,款發些許春想做散記,用意理春,倍加珍愛雞年吉祥,且與分享。
”
醒春
春天是一年中的第一個季節,具體指立春至立夏期間,是萬物複蘇的季節,包含的節氣有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在北半球為公曆3—5月份,而在南半球(如澳大利亞)則從9—11月,氣候學上以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在10℃以上為春季的開始。春天氣候溫暖适中,中國内陸大部分地區有降雨,萬物生機萌發,氣候多變,乍暖還寒。關于春天有多種說法。
有稱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多)步(走)于庭,被發緩形(意喻不受束縛),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有直稱謂蠢:古時“春”“蠢”同音同意,春來蟲動,形聲兼會;亦有青春,因春天草木青青而得名,杜甫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豔陽,因春季陽光燦爛而得此榮名,清代華廣生輯俗曲集《白雪遣音·豔陽春》有句雲:“豔陽天,和風蕩蕩,楊柳依依”。
有稱三春,因為春季包涵了一、二、三月,而合稱“三春”,孟郊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九春,按民間習俗,十天為一春,春季有90天,故又稱“九春”,詩人阮籍有詩:“說怪若九春,磐折似秋霜”。
有稱踏青,又叫春遊、探春等,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于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遊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了一種儀式,仿佛隻有行了這種儀式,才真正擁有了春天,“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癡人”,白居易的《春遊》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有稱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
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在哪裡呢?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于金色軟于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着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詩曰:“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此外,還有“陽節”、“昭節”、“韻節”、“淑節”、“侖靈”等二十多種雅稱。
春行
年年有春,年年行,每一年的春天都會激起人們甩掉束縛、走出窗外、走向原野的沖動;年年春行,年年夢,每一次春行不僅讓身體得到了陽光的沐浴、毛孔得到了春風的佛吠,更是一次放飛思想的酣暢夢想。
春來啦!那時一個明媚月光下的夜。興起時、我要尋找,那感覺就是拉起春兒的手在可勁的跑。
遠離了喧嚣的燈火闌珊,沐着暖暖還帶有泥土氣息的味道,微微細風裡漫步田埂間不覺走遠,置身一片蔥戎的麥田。
寬闊的田野十分幽靜,模糊的土井房眨巴着小眼睛,靜谧的村莊散落着點點亮光,最最美麗的月光灑滿了寰宇間,倍感和諧與歡愉。
不遠處的工廠一片光亮,蔥蔥的煙霧肆意蒸騰着,極不協調,蒼茫回首間,頓時漫來些許料峭寒顫。望遍漆黑的曠野間,多想、多想有一雙美麗動人的眼睛比月光還亮,心跳似如海嘯。
置身在夢幻吧的風景裡,感悟田野、村莊、月空的迤逦,動人的傳說充盈着神奇。春在呀!我要擁抱,伸開雙臂啊我用力的攏,搖啊搖,我還在跳!
我開始貪婪地吮吸醉人的氣息,癡迷地瞪大雙眼搜尋春兒的美麗,不忍再移動雙腳驚醒大地與我争春,仰面長天用心訴說着對春的渴盼與希冀,身後校園的燈光點亮了星空的痕迹。
忽突間飛馳來的載重大卡,刺破了天空,刺穿了田野,刺傷了村莊,揚起重重的沙塵向工廠狂奔,瞬間覺似春在夢裡。
混沌的月光裡我想高聲呼喊,疲倦的天空在細數破敗的污迹,呼籲倔強的禾苗頂起灰塵伫立,覺醒的村民在燭光裡研究,擁護并支持政府幫助企業轉型發展:拒絕付出不應有的代價!全世界都倡議:把春迎回家!
春來呀!春來啦!我要春行,我須拔力,剝光衣服、化身路邊的青草頑強屹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