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活動非常豐富英語?來源:【中國教師報】18.《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标準(2022年版)》以核心素養立意為主,加強了口測和聽力的比例但是,當前一些學生能正确書寫單詞、背誦課文,卻不擅長口頭表達如何落實新課标精神,改變長期以來的“啞巴英語”現象,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學生活動非常豐富英語?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中國教師報】
18.《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标準(2022年版)》以核心素養立意為主,加強了口測和聽力的比例。但是,當前一些學生能正确書寫單詞、背誦課文,卻不擅長口頭表達。如何落實新課标精神,改變長期以來的“啞巴英語”現象,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
任何人學習語言都會經過先聽而後學會說、先閱讀而後學會寫的過程,即“先輸入,後輸出”的語言學習過程。不少學生能正确書寫單詞、背誦課文卻不擅長口頭表達,能讀懂一定難度的語篇卻不善于書面表達。原因是什麼?這與語言的輸入、輸出有關。在語言學習中,語言的輸入量與輸出量是不對等的,學習者的語言輸入量若是十成,其輸出量不可能同樣達到十成,甚至隻有二、三成。當語言的輸入量足夠多,方可達到标準量的語言輸出,我們若要求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輸出量達到十成,其語言的輸入量要遠遠超出輸入量。這是不少學生英語表達能力不盡如人意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如何“輸入”以及“輸入”多少才能保證有效“輸出”,達到發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目标呢?我認為,教師可以着力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關注語言感知,加強語言意識。語言感知是指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關注口語語篇中說話者的語音語調、肢體動作、表情等傳遞的信息;關注書面語篇中作者如何組織語言描述人物事件、表達情感、意圖等。使學生基于已有認知,結合相關背景,對獲得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解讀。根據語言學理論,語言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從“音—義”逐步擴展到“形—義”,并由此逐步發展和提升其“聽、說、讀、看、寫”等語言技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學生仔細聆聽說話者的語音語調,關注重讀、連讀等語言特征,逐步建立“音—義”之間的聯系;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關注英語表達的特點,如英語句子的構成特點,前後句的關聯,段落之間的連貫,不同文體的結構特征等,建立“形—義”之間的聯系。有目的、經常性的語言感知活動有助于加強學生的語言意識。
二是注重語言積累,建立語言儲備。知識是積累起來的,語言能力同樣也需要足夠的積累才能以量變的積累實現質的變化,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多聽、多讀、多看,幫助學生建立必要的語言儲備,比如語音積累、語感積累和語言積累。
語音積累。有些學生聽不懂或隻能聽懂自己老師說的英語而聽不懂英語母語使用者的英語,這是因為學生對不同語言使用者的發音不熟悉,不能建立“音—義”之間的聯系。因此,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聽的機會,拓寬聽的渠道,聽不同國家英語使用者的口語表達。大量聽音、模仿和實踐有助于學生形成語音意識。與此同時,教師要注重語義與語境、語調與語流相結合,通過有意義的語言輸入,引導學生在感知、理解語言的基礎上,體會語音的表意功能。
語感積累。語感是一種直接、迅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的語感較強時,不僅閱讀速度更快,還可以敏銳地抓住語言文字表達的信息,甚至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語感是靠長期反複實踐得來的,加強相關訓練能促使語感的進一步形成。因此,教師有必要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慢慢增強學生的語感。
語言積累。語言積累就是語言輸入,主要通過聽、讀、看等方式完成。許多擅長表達或寫作的人都有大量聆聽、閱讀、觀看、思考、體驗、實踐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分階段引導學生進行足夠的聽讀活動,在聽音、閱讀過程中收集、記錄并練習詞句的發音,詞彙、語法的使用,句子結構的特點,不同語篇的類型特征,以及語言交際中時間、地點、場合、人物關系、心情等因素,樹立語境意識。
三是強化語言運用,發展語言能力。學生記住了單詞的拼寫但未必知道單詞的特性,學習了語法但未必清楚語法傳遞的意義,能背誦課文但未必明白作者的寫作背景和意圖。這隻能說明學生的語言學習還停留在機械的認知、記憶階段。如何才能使學生學會運用語言呢?《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标準(2022年版)》就語言能力列出了明确的學段目标,具體是感知與積累、習得與建構、表達與交流。由此可見,教師應多設計聽的活動和任務,通過聽、讀、看等活動幫助學生積累常用習慣用語和交流信息的基本表達方式。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收聽、觀看與主題相關、語速較慢的廣播影視節目,幫助學生識别其主題,歸納其主要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聽、讀、看的過程中圍繞語篇内容記錄重點信息,辨識和分析常見句式的結構特征,分析和梳理常見書面語篇的基本結構,從而達成習得與建構的目标;在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表達與交流的主題,思考自己的語音、語調、用詞是否準确,表達是否連貫。在書面表達中要考慮選用不同句式結構和時态描述身邊的人事物,從而表達自己的情感、态度、觀點和意圖。
對學生而言,英語學習不僅是掌握相應的語言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最終形成語言素養。能力隻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動中才得以培養,素養隻有在需要素養的活動中才得以形成。因此,英語學習不應隻讓學生靜坐聽講、死記硬背,還應包括感悟、體驗、實踐的過程。沒有真實、完整、深刻的活動及體驗,相應的素養就無法形成。而這需要教師深刻領會《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标準(2022年版)》的精神,注重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如此,語言學習才能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文化,逐步形成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意識和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适應未來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系英語特級教師、浙江省金華市教研中心教研員)
本文來自【中國教師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