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時尚

 > 骨骼衰老過程

骨骼衰老過程

時尚 更新时间:2024-06-16 21:55:33

日本攝影師湯澤英治在一次參觀動物園時,意外被角落展示的動物頭骨吸引,他形容那種沖擊“宛如潛藏在黑暗宇宙中的行星突然閃亮登場,在看到它美麗身姿的瞬間,讓人感到永恒。”

這種沖擊,一方面因為動物骨骼本身精妙的構造、奇異的光澤,另一面則由于骨骼背後所體現的物種進化之神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被這種自然之美擊中的湯澤英治開始拜訪各大動物園、博物館,拍攝了129種動物骨骼标本,并邀請動物園獸醫東野晃典為這些骨骼的功能與曆史做出解釋。于是就有了這本《骨骼之美》。

本文選取了其中12幅照片,來展現鲨魚、毒蛇、老虎、北極熊等動物的危險和神秘從何而來。以下圖片和内容均來自《骨骼之美》一書,經出版社授權刊發。

攝影丨[日]湯澤英治

文字丨[日]東野晃典

摘編丨肖舒妍

骨骼衰老過程(緻命的危險圖集)1

《骨骼之美:》,作者:[日]湯澤英治/攝,[日]東野晃典/文,譯者:楊本明,葉小榮,版本:後浪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1年1月

骨骼衰老過程(緻命的危險圖集)2

角鲨目 铠鲨科 铠鲨 牙齒 舌部

骨骼衰老過程(緻命的危險圖集)3

虎鲨目 虎鲨科 寬紋虎鲨 牙齒 咬合面

脊椎動物的牙齒起源于原始魚類體表由象牙質組成的突起物(象牙質結節)。鲨魚則繼承了這種牙齒的進化特征,讓我們可以想象它的進化過程。實際上,鲨魚的體表覆蓋着一種角質化的盾鱗,這種盾鱗與牙齒的構造基本相同(一般來說這就是鲨魚的表皮)。其口腔内也存在跟盾鱗一樣的東西,這些物質被稱為黏膜牙。在進化的過程中,象牙質結節和黏膜牙随着颌的發育被固定在上面,并進化為牙齒。與此同時,鲨魚的牙齒作為捕食器官進化得也很完美,它們的牙齒一生中會不斷地再生。颌内側所生長的牙齒會像自動扶梯似的向外移動,直至移動到颌的邊緣,以用來作為捕獲獵物的工具。鲨魚每次使用牙齒的時候,都可能會導緻牙齒出現斷裂或不鋒利的情況,而鲨魚會定期脫落牙齒再換出新牙來取而代之。鲨魚這種特殊的換牙方式,可以為其捕獵提供源源不斷的鋒利武器。

魚類、兩栖類和爬行類動物颌上的牙齒形狀基本一樣。它們并沒有像哺乳類動物那樣為了提高咀嚼能力而生長出各種形狀的牙齒,但是為了适應不同的生态環境,它們的牙齒也是各具特色。比如灰鲭鲨以魚和烏賊為主食,它的牙齒非常尖銳,在捕獵時可以用來刺殺獵物。铠鲨可以從比自己體型還要大的魚身上撕咬下肉塊,為了方便撕咬獵物,它的牙齒呈鋸齒狀,就連牙冠邊緣也呈鋸齒狀。寬紋虎鲨喜食貝類和甲殼類,它們的牙齒形狀獨特,前後牙齒的形狀不一樣,颌前側的牙齒呈荊棘狀,而後側的牙齒卻是長方形,像墊腳石一樣排列着,适合用來咬碎貝殼類獵物的硬殼。

骨骼衰老過程(緻命的危險圖集)4

有鱗目 眼鏡蛇科 印度眼鏡蛇 骨骼 前面 側面

骨骼衰老過程(緻命的危險圖集)5

有鱗目 蝮蛇科 飯匙倩毒蛇 骨骼 前面 背面

蛇沒有四肢、身體細長。很多人看到蛇,都很厭惡,覺得它不是我們的同類。但是蛇的這種形态特征,對于它們捕食獵物、維持生存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由于蛇沒有四肢,身體無突出的部位,同時也不需要肌肉來支撐四肢,所以它的身體才能長得又細又長。這樣的體型讓它在追捕老鼠等獵物時能穿越狹小的空間及茂密的樹叢。蛇的脊柱由200 — 400 塊椎骨組成,這些椎骨代替了它的四肢,可以讓它們蛇形前進。這些椎骨由韌帶與肌肉組成,活動自如,能夠支撐其特有的柔軟動作。此外,它的肋骨發達,遍布全身,肋骨和肌肉與身體兩側的鱗片相連接,運動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蛇在吞食獵物時,身體的粗細度能膨脹好幾倍,這是蛇因為沒有胸骨,肋骨能夠根據通過消化管的獵物的大小自由地擴張。

人們容易關注蛇沒有四肢的特征,其實它的頭骨也很特殊。蛇的上颌(網紋蟒類的前上颌、上颌骨、颌骨、翼狀骨)各有兩排牙齒,下颌(齒骨)有一排牙齒。這些牙齒呈圓錐狀,非常尖銳,齒尖都朝向喉嚨,所以被它咬到的獵物是無法逃脫的。沒有毒的網紋蟒用牙咬到獵物之後将其絞死。因此,為了能牢固地抓住獵物,蛇的牙齒很大,頭骨也很結實。此外,有劇毒的飯匙倩毒蛇在上颌骨有很大的毒牙。因為毒液能毒死獵物,所以除毒牙以外,這種蛇其他的牙齒都很小,頭骨也很弱。

在蛇的頭骨當中,最應關注的就是它的颌部構造。蛇的左右下颌的前端自成一體,隻有韌帶相連接。因為這個構造,它們的左右颌部可以分别活動,嘴巴能向左右大大張開。蛇的方形骨不僅與下颌連接,還與鱗狀骨形成靈活自如的關節,簡直就像有兩個颌部的關節。因此,颌部能大大張開。因為這種特殊構造,即使比蛇頭部大的獵物,它也能夠使用張口大、用可以左右活動的颌部将獵物慢慢吞食。

骨骼衰老過程(緻命的危險圖集)6

鶴形目 鶴形科 灰鶴 肱骨 縱斷面

骨骼衰老過程(緻命的危險圖集)7

鴕鳥目 鴕鳥科 鴕鳥 股骨 縱斷面

鳥類的骨骼輕便,主要的長骨内部充滿了氣體,骨髓是中空的。中空部有氣囊,與呼吸系統連接。鳥類骨骼外層的骨皮質非常薄,鳥類的骨質比哺乳動物的骨質磷酸鈣含量高,骨質既輕又密,其骨骼比外表看上去更強韌。此外,内部的骨小柱布滿了三角形的骨架,可以增強承受負荷的強度。因此,鳥類的骨質雖然輕,但它的強度與哺乳類動物相比毫不遜色。鴕鳥善于奔跑,已經不能飛翔,能看到骨骼構造的二次蛻變。鴕鳥的後肢骨骼支撐着100 千克的體重,能用時速60千米的速度奔馳,比其他鳥類需要更大的骨骼強度。因此,在股骨的内部,沒有像飛翔鳥類那樣大的空洞,而海綿狀的骨支柱則很發達,比起骨骼變輕,鴕鳥股骨的這種構造更重視骨骼的強度。

骨骼衰老過程(緻命的危險圖集)8

食肉目 貓科 利比亞野貓 頭骨 前面

骨骼衰老過程(緻命的危險圖集)9

食肉目 貓科 老虎 頭骨 前面

貓科的食性幾乎全是肉食性。作為捕食者,貓科的進化具有鮮明的特征。其中最特殊的就是牙齒的形态。犬齒大而鋒利,是殺傷力極高的武器。獵物一旦被咬住,因為犬齒的刺入,很難再逃脫。最後再把犬齒刺進獵物的頸部,切斷其脊髓與頸動脈,用力壓迫氣管導緻獵物窒息,給予它們緻命傷害。為了刺入得更深,貓科的犬齒與臼齒之間有間隙,而颌部可以大大地張開。它們的臼齒完全沒有碾磨功能,齒尖尖銳,這種形态能把切斷功能發揮到了極緻。它們的裂齒上下咬合如同剪刀,可以切斷肉類。因為臼齒的作用隻是簡單地把肉切斷,所以它們的臼齒數量比哺乳類動物的臼齒要少。為了有效地把咀嚼肌的力量傳遞給這些牙齒,貓科的臉很短。又因為咀嚼肌很發達,它們的顴弓大大地向旁邊突出。

骨骼衰老過程(緻命的危險圖集)10

食肉目 熊科 北極熊 左前肢肢端骨骼 掌側

骨骼衰老過程(緻命的危險圖集)11

食肉目 熊科 北極熊 左後肢肢端骨骼 背面 外側

熊科動物的步行方式前肢是半跖行,後肢是跖行式。這樣的步行方式雖然不适合快速奔跑,但很穩定,很适合爬樹等立體活動。熊科動物的肢端有5 根指/ 趾,沒有什麼特殊的,但每根指/ 趾骨又粗又寬,形成了結實的肢端。腕骨/ 跗骨、掌骨/ 跖骨、指骨/ 趾骨的關節隻能朝一個方向彎曲與伸展。因此,熊的肢端隻能簡單地彎曲與伸展整個身體,比起适合行走的趾行式的肢端,這個構造更方便使用。特别是它們的前肢,因為前臂可以朝内、朝外運動,熊的前肢活動自由度很高,不隻是用來步行,還能當作“手”來使用。整個熊掌部分都能使用,例如把東西拉到身旁、夾緊雙手拿東西,這樣的動作熊都可以做到。

骨骼衰老過程(緻命的危險圖集)12

鲸偶蹄目 鹿科 梅花鹿 頭骨 後面 側面

骨骼衰老過程(緻命的危險圖集)13

鲸偶蹄目 牛科 大角羊 頭骨 側面

在迄今為止的進化過程中,各種動物獲得了犄角這個器官,并使其不斷發達。現存群體中,大多數反刍亞目動物的犄角都很發達,它們形态多樣,讓人瞠目結舌。犄角不僅作為對抗捕食者的武器,在同類之間的鬥争中也發揮重要的作用。群居的反刍亞目動物的犄角大多有着彎曲或分叉的複雜形狀,一般認為進化成這種形狀是為了在個體之間的鬥争中,不給對手以緻命傷。它們大大的犄角主要用來震懾對方,這樣能夠有效避免無謂的鬥争。反刍亞目動物的犄角分為四種。鹿科動物擁有與骨頭同樣的組織演變而成的犄角(分叉犄角)。在鹿科動物當中,隻有雄性有犄角,并且每年都會長出新的。在犄角成長期間,犄角的表面被皮膚覆蓋,為了形成犄角,需要從自身的骨骼中調配鈣。進入繁殖期,雄性鹿科動物的犄角迅速成長,血液不再流入覆蓋住犄角的皮膚,在樹木或地面的磨蹭後,這些皮膚會脫落,露出骨質犄角。繁殖期一結束,犄角的根部會發生骨吸收,然後脫落。

鹿的犄角與其說是對付捕食者,倒不如說是在繁殖期雄性用來争奪雌性的武器。一部分鹿科動物保留了原始的形态,它們犄角的形狀單一且短,它們主要靠犬齒進行鬥争,所以犬齒很發達。有些鹿科動物犄角進化得更加複雜,随着身體的成長,大犄角會長成許多分支。幾乎所有的牛科動物,不論雌雄都有犄角(洞角)。它們的犄角中心部有從前頭骨生長出的骨角。覆蓋着由角質形成的硬鞘(角質鞘)。角質鞘以中心部的骨角作為中軸,覆蓋在表面皮膚的角質層明顯角質化,不會脫落,而角質鞘的橫截面有能确認其成長的角輪。也有一些牛科動物長着像大角羊那樣螺旋式的犄角,這是因為骨角的位置不同、成長速度有差異引起的。牛科動物的犄角很實用,不像鹿科那樣需要每年更換犄角,消耗大量的能量。雄性牛科動物的犄角大多數比雌性的要大,不僅用來争奪雌性,還可以作為武器對付天敵。大型牛科動物的犄角,能夠用來單獨對付捕食者。

編輯丨張進

導語校對丨柳寶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時尚资讯推荐

热门時尚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