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是暮春時節,氣候特征處于春末夏初。這個時候春花差不多已經凋零,枝葉也是濃蔭蔽日。宋代詞人李清照在一首詞中把這種季節的轉換叫作綠肥紅瘦。
詩人對四月是最敏感的,他們的心情很複雜,有歡樂又有憂愁。歡樂的是春夏之交,自然界草木蔥茏,充滿生機。女詩人林徽因就稱它為人間最美的四月天。
說有憂愁,因為很多詩人就像林黛玉一樣多愁善感。看到春雨綿綿落花滿地,他們歎春惜春,甚至聯系到自己的年華虛度,事業無成,不知道生出了多少感慨。
還有那些山水田園風景,那些繁忙的農事勞動,那些一年一度到來的小生靈,可以說觸動人們心靈的東西太多了。現在我們就來欣賞幾首古人的詩歌,看他們是如何描寫四月的。
欲作魚梁雲複湍,因驚四月雨聲寒
青溪先有蛟龍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這是杜甫《絕句四首》組詩中的第二首,詩中寫的是定居成都草堂時春天的山水田園風光。這是浣花溪畔所特有的,天空中雲霧缭繞,溪流裡有人在築堰攔水捕魚。
雖然已到了四月,還感覺到水溫寒涼。這奔騰的河流令人浮想聯翩,它是不是曾經潛藏過蛟龍。這攔水大壩用樹木竹竿和石頭堆砌,看起來既古典又驚險。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桑蠶又插田
南宋詩人翁卷的《鄉村四月》詩歌,描繪出了一幅江南山村初夏的農耕圖。這裡的風光綠白相間。綠的是山野樹木和莊稼,白的是水田和池塘溪流。
還有布谷鳥在蒙蒙細雨中的聲聲啼叫,好像在催促人們趕忙播種,不要耽誤了農時。四月裡農事繁忙,人們剛忙完了采桑養蠶缫絲,又急着要來栽種水稻。
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
青山朝别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
這是節選自唐代詩人李颀的《送陳章甫》詩。作者與朋友感情深厚,騎馬相送,馬鳴聲聲,連馬也不忍離别。這裡山水相連,一路上峰回路轉,看不盡的野外風光。
四月的天氣溫暖舒适,田野裡綠草茵茵,麥子泛黃,遲開的棗花還沒有凋謝,桐樹的葉子遮蔽出一處處濃蔭。看來作者所描寫的環境不遜于陶淵明筆下的桃源。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白居易這首《大林寺桃花》也是寫四月初夏的。詩中白居易好像發現了一個秘密,他告訴人們,平地上已經過去的春天,他在廬山頂上的大林寺找到了。
這是白居易任職江州司馬時登廬山時的發現,山下的桃花都謝了,山上的還剛開放。古今多少人都為春天的匆匆歸去而惋惜怨恨,白居易的這一發現同樣表達了惜春惜時的欣喜之情。
綠原青壟漸成塵,汲井開園日日新
四月帶花移芍藥,不知憂國是何人
這是唐代詩人呂溫的《貞元十四年旱甚見權門移芍藥花》,寫的是四月初夏,久旱無雨,原本綠色的原野和青色的田垅,現在由于幹旱缺水變得塵土飛揚,禾苗枯萎。
而那些達官顯貴的豪門之家,幹旱卻與他們無關。他們擴建自家花園,掘井灌溉,并從遠方移栽名貴的芍藥花品種,争奇鬥富。這種現象和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何其相似。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唯有葵花向日傾
這是司馬光一首托物言志的詩《客中初夏》。詩人客居他鄉,又正逢四月雨後初晴的好天氣,從旅舍的窗戶望出去,對面的南山雨後顯得格外地清新。
周圍的景色也是清靜宜人,這裡沒有那些勢利的柳絮,而隻有朝着太陽開放的忠心耿耿的葵花。司馬光在王安石變法中屢遭排斥,他這是在用葵花表明自己的心志。
以上欣賞了一組描寫初夏四月的詩歌,最美不過人間四月天。印度詩人泰戈爾也說過生于夏花之絢爛。夏天來了,這是我們人生中又一個絢爛的夏天。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