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說的詩,主要指《詩經》,它是周代的詩歌總集。讀詩有多重要?孔子曾說,不讀詩,無以言。這是指不讀詩,就說不出得體的話來。因為詩中有很多道理和知識,不讀詩的人,就不了解社會,不了解自然,就會孤陋寡聞,就說不出合适的話,更不要談說出漂亮話了。這話是孔子對兒子說的,是教育兒子要好好學詩,讀詩。
現代社會有手機,有短視頻,我感覺詩歌,就相當于古代社會的“短視頻”一樣,以文字之精煉簡潔,記錄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情感的片段,并且内容也包羅萬象,應有盡有,不是跟短視頻很像嗎?
我們有必要将孔子評論《詩經》的那段話再摘錄如下: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說,大家要學詩啊,詩,可以引起你的情感之激蕩,可以了解社會百态,可以以詩為媒介,與他人溝通,可以抒發自己的看法。或可侍奉父母,或可侍奉君主,再不濟還能認認鳥獸草木等的名字啊。
大家從這段話能讀出什麼?
首先,孔子是個實用主義者,或者說現實主義者,他不是一個書呆子。就讀詩而言,你看他的論述,都是從實際效用的角度去談的,就是說一個人讀了詩後,可以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可以幹些什麼,增加哪些生活的技能,提升哪些方面的素質,是不是可以增進個人的提升、對社會的了解?
一個現實主義者,對待鬼神的态度是“敬鬼神而遠之”,也就不難理解了,他不會去做故弄玄虛之事,也不會把時間花在那些搞不清楚的事情上面,更不會以此去忽悠人,為自己謀利。
一個現實主義者,對于生命的看法便是“未知生,焉知死?”又是一句特别實在、科學的話語,在那個充斥着神秘、蒙昧、迷信的時代,他能保持不脫離現實,隻講與現實緊密聯系、看得見摸得着,能為大衆謀取福利之事,實屬不易。
興,是詩歌對個人的影響,觀,是詩歌對信息的傳達,群,是與他人和社會産生溝通和參與,怨,是發出自己的聲音并讓别人聽見,進而改變環境。孔子基本都是圍繞詩歌的社會功能在談,我們現在看,覺得很平常,似乎沒什麼,但回想那個具體時代背景,孔子始終貼近現實社會的務實風格可見一斑。
其次,孔子實際上談了一個審美及美育的問題。興,由詩歌的意境,引發自身情感和心志的激蕩,激發自身的某種心靈的熱情,這是一種審美的狀态,而詩歌至于人來說,就是一次美育的過程。審美的境界,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審美的境界,可以超越自然、功利與道德、天地的境界,超越“自我”,進入精神上的最高境界。
詩歌之美,可以感染人的精神,增進人的知識,提升人的溝通,抒發人的見解,而這幾點,又共同指向一個目的:一個人内在精神上的淬煉和外在素養上的拔高。
而不管是學好詩歌後的迩之事父,還是遠之事君,都是在一個禮樂重新建立的秩序社會裡,做好自己的定位,完成自己的本分,服務他人,服務社會,服務大衆,讓自己的人生有價值。一個人的人生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他創造了價值,因他的存在,他人感到了溫暖,社會得到了服務,他的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
而多認識幾個鳥獸草木的名字,這就像一個學生學習不好,幾年下來,書沒讀多少,也沒考上名校,但到底還是多認識了幾個同學,日後在社會上做事,說不定還能幫上忙呢?多見識一些事物、人名、物名,總有好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