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初中語文老師,也是帶班10年的班主任。
關于“父母是否應該把成年人生活的艱辛,講給孩子聽”這件事,我想跟大家分享兩個學生的故事。
為了便于區分,就叫他們A同學和B同學吧。
就在前幾天,班裡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
B同學的2支鋼筆慘遭毒手,被砸得稀碎放回了筆袋。
這件事,很快就破了案。
事情發生在大課間,當天隻有A同學以肚子疼為由,請假留在了教室。
而且,A不知道的是:
教室雖然沒有監控,但走廊上的監控有一個是對着教室的,且剛好記錄了他“作案”的全過程。
調查結果沒公布之前,我找A談話。
他先是否認,後痛哭流涕,懇求我不要告訴他爸媽。
我說我可以把這件事壓下來,而且也相信一定事出有因。
但有一個要求:“跟老師說實話,為什麼要這麼做?”
那天,這個14歲的男孩跟我講了很多。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一個14歲孩子的世界,比我們想象的要沉重得多。
事件的表面原因是:
B同學成績、人緣、性格都比A好,他嫉妒。
可是,A後來跟我談心的話題全在他父母身上。他說:
“老師,我特别累,我活得一點不比爸媽輕松,我簡直就要窒息了。”
一個14歲少年,能有多累?
他的累,來自于父母,主要是媽媽。
他有一個特别愛訴苦的媽媽。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而他媽媽,是那種不憚于把生活的殘酷鋪陳在孩子面前的人。
首先是夫妻感情,A爸媽經常吵架。
每次吵夠之後,A媽會在兒子面前,将A爸扒個底朝天,說他懦弱無能。
就連A爸在單位被降薪、被無條件加班以及受同事排擠這些事,都一一道來。
并且每次都以這句話收尾:
“兒子,你可長點心吧。你長大要變成他這樣,媽這輩子就沒指望了。”
其次,A媽經常向兒子大倒工作、生活的苦水。
A媽在社區工作,收入不高,可是每天跟轄區居民打交道,超級瑣碎。
一個不小心,就會被投訴。
在職場忍氣吞聲後,A媽回家又把全部牢騷發洩給兒子。
昨天遇到了一個“傻X”,今天碰到一個“腦殘”,想替自己辯解幾句,又被領導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
說到委屈處,A媽從不介意在兒子面前爆粗以及掉眼淚。
一年前,A爸被公司裁員了。為此,他直接成了教育兒子的反面教材:
“看看你爸,能力不行,為人也不行,不裁他裁誰?平時天天叮囑他跟領導搞好關系,他呢,連請人家吃個飯都張不開嘴。
“兒子,你可不能學你爸,沒點狗屁出息。”
A爸失業後,靠打零工維持生計,賺得不比單位少。
隻不過各種社保需要自己交,公積金也沒了。
為此,A媽天天在兒子面前訴說生活的艱難。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有好幾次,A媽逼着A爸當着兒子的面各種湊錢還房貸。
A爸勸她不要這樣,但A媽奚落老公:
“家裡什麼狀況,他當然要知情。一個男孩子,從小就要學會分擔和承擔,不然長大就得像你這樣窩囊,誰嫁誰倒黴。”
可一個孩子能分擔什麼呢?那天,A哭着對我說:
“老師,哪個孩子不愛自己的父母?上小學那會兒,每次我媽跟我說這些事時,我都特别心酸,但她最讨厭我哭。所以,我隻能躲在被窩裡悄悄流淚。
“那時候覺得,媽媽太辛苦了,心裡,也有些責備爸爸……
“我小學的時候,甚至默默撿過瓶子想賣錢幫助家裡,結果媽媽知道後,狠狠罵了我一頓。”
果然,我們自以為很愛孩子,其實,孩子比想象中更愛我們。
人是會變的。
當媽媽越來越多地在他面前喋喋不休抱怨,叮囑他要懂事,将來别混成父母這樣時,他開始變得緊張自責。
孩子不就是這樣嗎?
他們天性純良,在确定自己不能為父母分擔什麼的時候,會變得敏感自責且無助。
A就是這樣。
他知道父母很辛苦,所以,無論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都選擇默默承受。
他覺得自己幫不上父母的忙,那就千萬别給他們添麻煩。
他也很想用好成績,給爸媽艱辛的生活帶來一絲欣喜。
他平時學習很好,但一到考試就緊張到大腦間歇性空白。
明明之前會的題,也解不出來。
家長與老師把他的問題歸結為“怯考”。
但沒人知道,他就是因為太想表現好了。
所以,壓力之下常常事與願違。
惡性循環的是:
他是個學生,父母衡量他是否懂事有擔當的指标就是成績。
但他的成績每況愈下,每次成績出來,媽媽都會對他大失所望:
“兒子,媽什麼苦都可以吃,什麼冷眼都能忍。可是,你不出息,媽真是活得一點意思都沒有。”
這些話,隻會讓一個孩子變得愈加無助自責。
而自責累積多了,又無法解決的時候,慢慢步入青春期的他會反抗。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小時候,他的反抗是傷害自己。
長大了,他的反抗就是傷害遷怒周圍的人。
上初中後,A的成績一直不理想。
以前是期末大考發揮失常,現在是逢考必敗。
這讓媽媽對他的絮叨變本加厲,說得最多的就是:
“我和你爸整天累得跟孫子一樣,你還這麼不争氣……”
然後各種吐槽生活不如意。
她全然忘了,孩子已經步入青春期。
他再也不是從前那個言聽計從,一味簡單同情加自責的小孩了。
面對媽媽的喋喋不休,A終于開始了反抗:
“你們累得像孫子一樣是我造成的嗎?老在我面前說這些破事,我能解決什麼?别人家的父母怎麼就沒像你們這樣?”
可想而知,這樣的頂撞換來的是父母吃驚、憤怒、難過三步曲。
A的爸媽想不明白,自己的乖兒子怎麼一夜之間叛逆成橫沖直撞的“狼崽子”。
可是,哪有什麼一夜之間?
隻有經年累月的量變到質變。
當他發現自己對很多事情無能為力的時候,他選擇把憤怒發洩到别人身上。
在班裡,A是個存在感不強的孩子。
跟同學不交惡,但也沒什麼特别好的朋友。
我對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日常小考成績都可以,但每次期末考都會砸鍋。
每次讓他總結原因,他都會誠懇地跟我說下次一定努力。
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存在感不強的孩子,會悄悄幹出破壞同學文具的事情。
也直到事情發生,我才意識到,這是他能想到的對抗世界的唯一方式。
B同學是借讀生,爸媽就在學校旁邊的巷子裡,開了一家炸串店。
A和班裡好多孩子放學後,就跑到店裡去吃串。
敏感的A注意過B媽的雙手,被各種調料蜇着,以及常年的風吹日曬,粗糙得讓人不忍多看。
而B爸呢,每次見他都是小跑着忙活生意。
稍微閑下來,他會立馬去替換B媽:“你快到後面小倉庫歇會兒。”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有好多次,A在炸串店碰到B同學。
他放下書包幫媽媽一起串串,就聽媽媽對他說:
“你上一天學也挺累的,去和同學玩會兒吧,店裡的事,我們忙得過來。”
B聽了,也不走,隻是一邊串串,一邊做踢腿運動:
“這叫鍛煉幹活兩不誤。”
有時,B也會幫他爸炸串,問他今天生意怎麼樣?
每一次,B爸的回答都一樣:“咱這幹淨衛生,必須賣得好啊。”
每個孩子,都是愛的敏感體。
後來,A幾乎每天放學都要路過B家的串店,有時吃串,有時隻是路過。
不為别的,就為看B同學一家那種相互體諒,其樂融融的場景。
很明顯,B家父母的辛苦程度,遠遠超出自己爸媽。
可是,無論多辛苦,隻要看到孩子,他們就會喜笑顔開,永遠報喜不報憂。
他們不富有,但他們那麼親和樂觀。
哪怕每次遠遠看上幾眼,A也覺得心裡滿滿的踏實與羨慕。
然而,青春期的羨慕有時也會變成無力後的嫉妒。
放眼周遭,B是A目光所及,家庭條件根本比不上自己的人。
可是,B卻是校園裡陽光可愛的大男孩。
班級大掃除,他永遠幹得最起勁。
有同學生病請假,他第一時間把課堂筆記、老師留的作業傳給同學。
他和A前後座,明明每次小考成績都不如A。
但每次期末考試,名次都在A前面。
重要的是,老師喜歡B,同學們也喜歡他。
A以為自己跟B最為旗鼓相當,但B卻時時處處都比自己快樂、受歡迎。
最近一次期中數學測試,最後一道15分的大題。
之前同類型的題,B不會做,還請教過A。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可是,考試時,A一緊張,思維越來越混亂。
最後怎麼都沒做出來,但B做出來了。
一考完試,他就跟A表達了謝意:
“那題多虧你給我講了,不然真被考住了。”
這句簡單的感謝,卻讓本來就懊惱的A記恨了。
他覺得B這是在刺激嘲笑他,他不甘心。
B明明哪裡都不如自己,憑什麼處處都壓自己一頭。
他認真分析了一下,覺得就是因為B有一對堅強樂觀的爸媽。
不像自己父母,除了抱怨,就是甩鍋。
而且,如果知道自己這次數學考砸了,媽媽一定會卷土重來申訴自己有多辛苦,生活有多難……
所以,沖動之下,他不計後果地把B的鋼筆給砸爛了。
那天,我沒有批評A,隻是對他說:“你能跟老師說這麼多,我很高興。”
他毀壞同學筆的事情,我會向所有人保密,并且幫他把筆還上。
而我隻有一個條件:
“這個年紀,不必背負那麼沉重的精神負擔,隻有先讓自己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才有能力為别人遮風擋雨。
“所以,答應老師,從今天開始,該說說,該笑笑,活出一個少年該有的輕松愉快。”
與此同時,我還答應他,會認真找他爸媽談一談。
可想而知,面對我的家訪,A媽率先想到的就是甩鍋:
“老師,在他身上,我們真是盡力了。我們家的事,你是不知道………”
我不得已打斷了她。
她是家長,我沒有說教的權利,但我給她講了另一個學生的故事。
是個女孩,家庭負擔很重,媽媽身體不好,靠爸爸一個人養活全家。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所以,爸爸脾氣不好,每次在外面遇到不順心的事,會毫不保留地講給女兒聽。
有一天,這孩子在上課時突然暈倒。
直到這時我才知道,學校每天的午餐,她都吃得特别少。
她把食物默默裝起來帶回家,以至于長期營養不良暈倒。
那天,她爸得知消息趕到醫院時,氣急敗壞地說:
“咱家什麼時候缺你吃了,真是不省心,知不知道我這一請假,這個月的全勤獎就泡湯了……”
本就虛弱的孩子,聽到爸爸的話,把頭埋得更低。
看到我,爸爸把剛才的話又重複了一遍,并說:
“老師,為了這個家,我都快把自己變成機器人了。
“可是,你看,孩子還是這麼不省心,真讓人絕望啊。”
打那之後,我默默觀察了那個女孩。
青春年少,本該是最為活潑的花季,她卻那麼安靜,幾乎就沒笑過。
有一次,語文課上,一個孩子把駱駝祥子念成了“駱駝樣子”。
全班同學笑作一團,有的幹脆笑趴下了。
但隻有那女孩,一臉嚴肅地盯着課本。
那一幕,給我的印象太深了。課後,我找到女孩,問她:
“今天同學都笑了,老師發現你沒有笑,為什麼呢?同學那個口誤不好笑嗎?”
你猜女孩跟我說了啥?她說:
“老師,這篇課文讓我想到了我爸,他都快被我們累死了,我哪有資格笑?”
父母那麼辛苦,所以我連笑都是有罪的!
這話,紮心嗎?這份懂事,心疼嗎?
而問題是,這是孩子們該承擔的嗎?這份承擔有意義嗎?
聽我講完這件事,A媽愣愣地看着我。
我很坦率地跟她講:
“父母頭上一粒灰,壓在孩子們心上,就是一座山。
“成年人世界的那些不容易,不是不能說給孩子聽,隻是,當你告訴孩子那些不容易時,也要告訴他出路、辦法,哪怕是一種不屈不撓的态度,而不是簡單地發洩。
“否則,除了讓他們感到壓力、自責,早早澆滅他們的樂觀堅強之外,還有别的功能嗎?
“說實話,孩子一天天長大,當他們發現自己解決不了父母的難處時,這種示弱還有另外一個副作用,就是讓孩子覺得,父母很無能。”
這些話,讓A媽的臉通紅:“老師,我……真沒想那麼多。”
于是,我又給A媽講了B同學爸媽。
事實上,他們為了讓B接受更好的教育,從農村來到城市。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一個不到20平的小店,既是他們住的地方,也是他們養家糊口的地方。
個中辛苦,一望便知。
可是,我家訪過,B爸媽在兒子面前永遠樂呵呵,一邊努力,一邊知足。
哪怕是電起火差點把整個店毀于一旦,他爸媽也在一片廢墟裡跟他說:
“人在,就什麼都在,沒事!”
所以,B身上沒有自卑感,他成長得沒有包袱。
他在父母的影響下,陽光自信。
他相信隻要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未來一定可以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别在孩子該長翅膀的時候,早早往他們肩膀上壓擔子。”
這是多年來,我與家長、孩子打交道的切身體會。
很多時候,家長的示弱會讓孩子變得無助且自責,不僅于事無補,反而夭折了他們的少年意氣,甚至導緻他們仇恨社會。
說到底,我們所有的憤怒,其實都是對自己無能的痛苦。
事實上,那些成年人世界的艱辛,孩子其實都盡收眼底。
這一點,其實你隻要讀一讀孩子小學時候,寫的“我的爸爸媽媽”就能完全明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更多時候,父母反而是此處無聲勝有聲,更容易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并産生感恩之心。
那天,A媽跟我保證,她會改變自己,也改變他們家庭的精神狀态。
我期待着。我希望能很快看到一個生機勃發的A。
同時,作為師者,我覺得有必要把這個故事分享出來,讓更多父母們看到。
真誠希望,所有孩子,在他們成長過程中不要戴着家庭的鐐铐起舞。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希望他們在将來必然直面人生的種種苦痛之前,先生長出一往無前的信心、勇氣和能力。
而這些他們受用一生的品質來源,是父母。
點亮贊并轉發,大人們,共勉。
作者:劉小念,來源:本文首發于微信公衆号"寫故事的劉小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