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變法的國家很多,比如魏國用李悝,楚用吳起,韓用申不害、秦用商鞅等等,但最見成果的莫過于秦之商鞅。商鞅變法,不但奠定了秦國統一的根基,而且對兩千多年中華政治文化産生了深遠影響。因此才有“兩千年政治,秦政也”及“百代都行秦政法”之類的說法。那麼商鞅變法的始末是什麼,他既然對秦國的貢獻那麼大,為何又落了被車裂的下場呢?
一、商鞅入秦
商鞅是衛國人,本名衛鞅,又名公孫鞅。最初在魏相公叔痤門下任中庶子(大約是侍從官之類),頗得賞識。公叔痤病重期間,魏惠王前來探視,他便乘機向魏惠王推薦了商鞅。可是魏惠王敷衍的态度告訴公孫痤,他并不打算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于是,公孫痤又說,大王如果不用商鞅,請務必将他殺掉,一旦被他國所用,後果很嚴重。魏惠王心想,這個公孫痤是不是神經錯亂了,一會兒用,一會兒殺的,所以他把公孫痤的話從左耳進,右耳又出去了。
魏惠王劇照
之後,公孫痤又趕緊派人去請商鞅。見面之後,他囑咐商鞅趕快離開魏國,否則必遭殺身之禍。商鞅問為什麼?公孫痤便把對魏惠王說的話告訴了商鞅,并且道歉說,自己為表忠心,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商鞅聽了哈哈大笑,說既然魏惠王不打算用我,就更不會殺我了,先生切勿擔心。
公孫痤這個人很有私心,他曾經擠走過吳起,這次如果不是感覺來日無多,他也不會舉薦商鞅。隻可惜他慧眼識珠,而魏惠王卻不是伯樂,因此最終讓商鞅這匹千裡馬溜達進了秦國。
公孫痤劇照
公元前361年,公叔痤去世了,商鞅就像是一顆無根之草,被風吹着,漫無目的地飄着。然而,沒過多久,他聽說秦孝公招賢納士,意圖複興祖業,他認為施展才能的時機到了,于是立刻前往秦國。
二、商鞅變法其實秦國的變法起始于秦獻公,秦獻公曾經在魏國流亡二十九年,目睹了魏國因變法而強盛的全過程,所以他決心效仿魏國,圖秦國之強。因此,秦獻公在臨死前,又将未竟之業托付給兒子孝公。
孝公召見商鞅,促膝長談,發現商鞅确實在變法方面有獨到的見解,以緻于讓他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但是孝公也清楚變法面臨的難度,所謂變法就是革新,自然會受到保守派官員的阻撓,于是孝公先讓商鞅去說服這些思想頑固的人。結果是孝公能預料到的,就是保守派頑固不化,所以商鞅在辯論敗下陣來,而秦孝變法的決心卻更加堅定。
公元前359年,商鞅公布了第一套改革令,主要分兩個方面實施:
一是治安。就是建立基層什伍組織和治安聯保制度,将百姓編于一個整體,告奸有賞,窩藏隐瞞者與犯人同罪,這樣一來,犯罪分子就無處遁形。其實這個制度在獻公時期已經實施,商鞅不過是進行了一下完善。
二将平民、貴族的地位變化與軍功挂鈎。針對平民,立戰功受獎賞,地種的好,免除徭役,凡是經商破産或懶惰緻貧者,一律充為官奴。針對宗室貴族,就是不得享有世襲的特權,需視軍功而定,貴族如果沒有軍功,就會之前失去的地位,也就是所謂的富而不貴。相反,普通民衆也可以憑軍功得到榮華富貴的機會。
商鞅與秦孝公劇照
以上就是商鞅第一次變法的主要内容。十年之後,商鞅繼續變法。
一是遷都,将秦國都城從雍城遷到鹹陽。
二是分戶,兒子成家後必須單過,不是怕兒子啃老,而是要小型化社會單元。
三是進一步推廣縣制,把小鄉合并成縣,共31個縣,設置縣令、縣丞,縣由中央直接管轄,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
四是廢除井田制,就是把土地分給農民,沒有地主一說,農民可以自由買賣轉讓土地的所有權。此舉有利用提升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
五是頒布統一的度量衡标準,促進商品交換。
三、商鞅變法的特點一是以信譽為噱頭。商鞅将一根長三丈的木頭立在城門口,然而張榜說,凡能扛到北門者,賞十金。衆人面面相觑,因為賞金太高,不敢相信。之後,商鞅将賞金提高了五倍,一個人抱着試試看的态度,将木頭搬到了北門,結果真的得到了五十金。當時的五十金是什麼概念呢?也就是五個普通人的全部家産,所以百姓嘩然,都說政府言而有信。這樣一來,推行起新法令,也就容易了許多。
二是嚴格執行。太子嬴驷在貴族們的鼓動下犯法,商鞅認為,太子身為嗣君,不能施刑,但是,太子的師傅要承擔責任。于是,太子的兩位老師公子虔、公孫賈分别被割掉了鼻子,臉上還被刺字。這樣一來,整個貴族階層,再也不敢為所欲為了。
三是實施細則與操作性。簡單說,就是在耕地播種方面有詳細的指導規則,比如每畝地下種多少,蟲害防治,水旱災害預防補救等等;在耕牛的使用及飼養方面有詳細的獎罰措施,比如牛的健康肥瘦,産子多寡等等;在獎勵軍功方面有嚴格的等級劃分,比如一士兵戰功多少,直接決定着他的火食質量、田宅大小及奴仆數量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軍功獎勵規定還适合用秦國的大小官吏,并在他們出差過程中所受待遇中得到體現。
總之,商鞅變法的措施,具有系統性;内容細緻周密,具有可操作性;商鞅身亡後,措施仍然能推行下去,說明它符合秦國的社會實際,具有持久性。
既然如此,為何商鞅卻被五馬分屍,死于非命呢?
四、商鞅之死
商鞅被以謀反罪處死的,因為他曾經在自己的封邑與政府軍有過對抗,可是他反抗的過程卻是被逼出來的,也就是一種走投無路之下的掙紮。原因是被人公報私仇,告他謀反的正是被割掉鼻子的那二位。當然,孝公活着的時候,他們不可能得逞。這就說明,商鞅之死是因為失去了靠山。當然,這隻是商鞅之死的表面原因,深層次的原因是比較複雜的。
公子虔劇照
在商鞅補殺的前五個月,有個叫趙良的人拜訪他,二人有過一番對話。商鞅說自己有大功于秦國,功勞和待遇都應該超過前輩百裡奚。趙良卻說商鞅與“五羖大夫”百裡奚根本不能相提并論!
為什麼呢?趙良說百裡奚是楚國人平民出生,穿着粗布短衣給人家喂牛,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将其換來,拜他為相,受到人們擁戴。他為秦相六七年,既在他國建功立業,又在本國施行德化。他出行時不坐車,暑熱天氣也不用下人為他遮涼,他隻身走遍國中,一無随從,二不需防衛。他死的時侯,秦國男女老少無不舉哀懷念。
反觀您商君本人,隻受秦王寵幸,雖為秦相,但不造福百姓。上加黥刑于太子師傅,下施酷法于黎民百姓,招緻舉國怨恨。所以,您出門必須前呼後擁,虛張聲勢,否則随時有性命之憂。所以,我勸您還是退避荒野,埋首田園,做一個不問世事的尋常百姓吧!否則一旦先王去世,想取你性命的人如過江之鲫,到時如何自保?
商鞅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五個月後果然被殘酷殺害。這就叫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商鞅自人為功勞蓋世,趙良認為他隻是功于君王一人。
商鞅變法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直接推動了秦國的統一大業向前邁進。但是,改革通常會得罪一些既得利益者,也就是所謂的豪門權貴,因為他們手中的蛋糕會間接分給普通民衆。所以,普通民衆得到實惠後,不會反對變法。
行之十年,秦民大說(同“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鬥,鄉邑大治。——《史記·商君列傳》
可見,商鞅變法符合民心,尤見成效。但他本人的命運,未必一定會好。得到好處的普通民衆自然會保持沉默,而被損害了的既得利益的那部分人,自然就積蓄起了強烈的反對力量,轉而撲向商鞅本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