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個視頻平台上,平台方都提供了讓用戶表達自己的權利。你可以點贊,可以收藏,可以“一鍵三連”——同時,你也可以點“不喜歡”,減少該類内容的推薦頻率。
“不喜歡”的權利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喜歡更重要,因為它往往會關聯到一些讓你真正不适的内容。
假如你是個恐高患者,平台卻瘋狂給你推近期大火的恐怖片《FALL》,這可能會毀掉你一天的好心情。
FALL
各大平台的推薦算法都是“黑盒”。很少有用戶會較真地問一句:我點的“不喜歡”,能在多大程度上減少該類内容推薦的頻率?
近期,Mozilla組織了針對YouTube上面“不喜歡”按鈕的研究。他們邀請了22700位用戶參與該調查,通過一個叫“RegretReporter”的算法研究工具,共分析了5億多次的YouTube視頻推薦。
研究發現:
點擊“不喜歡dislike”僅僅降低了12%的非預期内容推薦頻率;
點擊“不再推薦該頻道Don’t recommend channel”降低了43%的非預期内容推薦頻率;
點擊“不感興趣”降低了11%的非預期内容推薦頻率;
從觀看記錄中删除某個視頻這一操作,則會降低29%的非預期内容推薦頻率。
一個實際的例子:某個參與研究的用戶對一段奶牛修蹄的血腥視頻點了不再推薦,但一個月後,他還是被推薦了同主題的血腥視頻。
從數據看來,大家最常點的“不喜歡”或“不感興趣”,簡直是最沒用的按鈕了,甚至遠不如删一條曆史記錄。
且不說這個邏輯對不對,這樣會不會有點不尊重用戶呢?畢竟“不喜歡”和“不感興趣”是用戶最直接的情感表達。用戶都說得這麼清楚了,平台還不死心,非得按自己的一套算法繼續推薦——在日常生活裡如果有這種人,是不是夠“欠”的?
但YouTube也有自己的說辭。他們的發言人Elena Hernandez說:“我們的算法不會過濾所有的主題,這是為了避免給用戶制造像‘信息繭房’這樣的負面體驗。”Elena還認為,Mozilla的報告沒有考慮算法的實際運作情況,有失偏頗。
“信息繭房”這個東西,的确大家深受其擾,但這東西更多存在于“正向反饋”的邏輯:用戶一直看某種内容,點贊某種内容,算法就更大力地推薦這種内容。這才是信息繭房。我說我恐高;算法不信邪,非給我推薦高空行走視頻,這能叫打破信息繭房嗎?肯定不叫。倒像是在給我進行脫敏治療(但我不需要,謝謝!)
對于國内平台,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欠缺,各大平台對自己的算法也是諱莫如深。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在抖音、B站、快手這些平台浏覽的時候,有沒有出現過點了不喜歡、但算法還是持續推薦的情況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