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千尋麻麻 東西兒童教育 2022-09-05 發表于四川
大家好,我是千媽。
這幾天一條新聞悄悄登上了教育熱榜:
部分兒童讀物被某地教育局列入“禁書榜”,書籍作者都是大家熟悉的“大牌”,易中天、楊紅櫻、北貓、陳麗華、郭竟雄等。
學校按規定,先是将這些“不适合學生讀”的書進行了校内“清理”~
▲ 圖源:網絡
接着又把通知下發給家長,讓家長封存這些圖書。
▲ 圖源:網絡
幾天後,當事作家楊紅櫻和北貓相繼發微博回應,側面印證了截圖内容的真實性。
這件事在家長群引起了熱議,大家很疑惑,為什麼這些書會被下架。
被“下架”的書中,又以《米小圈系列童書》熱議度最高,因為這套書在孩子中的受歡迎程度最高,很多小學生都看過,有的還正在看。
那麼,像“米小圈”這樣的書,究竟能不能給孩子讀呢?
我曾經用一篇文章,回答這個問題。
今天把它再次推送出來,希望能為大家解惑。
【以下為原文内容】
↓
昨天,收到一個讀者的留言,新學期給娃準備閱讀清單,有點小糾結:
《米小圈上學記》,确實是一套很火的校園暢銷書,如果你是小學生家長,多半都聽說過或者已經入手。
But,這套孩子們愛不釋手的爆紅童書,在家長圈卻頗受争議。
✓
有人覺得它就是沒營養的“快餐品”,對孩子無益,看多了還有副作用。
✓
有人覺得挺好的,描寫的都是孩子身邊發生的故事,通俗易懂代入感強,是孩子愛上自主閱讀的“利器”。
不瞞你們說,千尋也曾是“米小圈”的粉絲,幼兒園大班有段時間,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津津有味地看會米小圈注音版。
周末我們出門玩,坐車無聊時,她也會在平闆上搜“米小圈上學記”的音頻聽,每次都聽得哈哈大笑。
▲ 曾占據我家書櫃一偶的部分米小圈
講真,看她這麼迷,我也有過一丢丢擔心。
不過後來事實證明,當時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曾經的米小圈粉,現在成了羅爾德·達爾粉,沒止步于“米小圈”,也沒有所謂的“毀三觀”。
也是在那段時間,我查閱了很多與“孩子閱讀進程”和“淺閱讀”有關的論文資料,今天就結合我的學習成果和自己的體會,跟大家聊聊:
米小圈這種書,到底能不能給娃看?
#1
孩子為啥入迷?
《米小圈上學記》系列一到四年級共16本,2012年出版上市,在沒有任何市場營銷的情況下,累計銷售150多萬冊,創造了少兒圖書銷售一個不小的奇迹。
後來又增加了“漫畫成語”和“腦筋急轉彎”,變成24冊。
說是上學記,其實是一套以米小圈第一人稱口吻講述學校生活趣事的日記體故事書。
一二年級8冊注有拼音,稍難的字和成語用彩色Q體字突出顯示,簡潔有趣的配文漫畫為故事增色不少。
三四年級沒有注音,故事更長,行距也更緊湊。
千媽花了好幾天認真翻看内容,又和家裡曾經的“米小圈粉”探讨了一番,總結出這套書讓孩子着迷的兩個主要原因:
人物形象貼合娃的真實生活,
代入感超強
頭頂一撮小短毛的米小圈,活潑調皮,偶爾愛出出風頭,又有點小倒黴,時不時就被老師批評,被女同桌欺負,像極了娃班裡同學。
還有和米小圈一樣活潑的徐豆豆、親切溫柔的莫老師、小财迷姜小牙……每個角色都活靈活現,特别真實,容易引發孩子共鳴。
作者北貓在投身兒童文學創作前是一位資深動畫編劇,有着豐富的人物塑造經驗。
刻畫米小圈時,北貓力求真實,貪吃調皮、愛交朋友,愛耍小聰明,但也有愛心等,讓人不由得想起林格倫筆下的淘氣包埃米爾。
在北貓看來,人物形象的塑造對于兒童文學作品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塑造的人物孩子喜歡,作品就成功了一半。
故事情節幽默搞笑,
吐槽式金句和神轉折随處可見
幽默是這套書的亮點,書裡很多有趣的情節,比如:
給狗起名叫耗子,在小區找狗時大叫着“耗子”,讓居委會奶奶誤以為是在給滅鼠行動搗亂;
米小圈跟爸爸學蛙泳,在床上練遊泳姿勢,泳倒是沒學會,卻學會了呱呱叫……
像下面圖裡這樣的神轉折,也是随處可見:
孩子邊看邊笑,邊笑邊看,自然是愛不釋手。
#2
家長沒必要太擔心
孩子着迷,家長卻有擔心:
✓
一方面,作為成人的我們,總希望孩子多讀“有用有内涵”的作品,《米小圈上學記》顯然達不到這樣的教養意義,它隻是簡單記錄了孩子的日常。家長難免擔心,這種“沒什麼用,沒營養”的閱讀,不是在浪費孩子時間嗎?
✓
另一方面,書裡的米小圈平時也不怎麼愛學習,常跟爸媽鬥嘴,時不時還會偷懶,喜歡調皮搗蛋惡搞同學,會不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導向?
在判斷這些擔心有沒有必要前,咱們需要先了解一個概念:
淺閱讀文學作品。
淺閱讀文學作品與經典兒童文學有很大差異。
淺閱讀文學作品不追求“價值、意義”,更側重娛樂性。
《米小圈上學記》沒有把教養目的放在首位,反倒是大量運用經典動漫作品的惡搞模仿或是台詞引用,來引起孩子會心一笑,是典型的淺閱讀文學作品。
另外,淺閱讀創作也不會選擇嚴肅主題,它更關注角色的“日常煩惱”,描述個體的經曆和感受。
但正是淺閱讀這種娛樂性、非社會性,沒那麼多政治正确的規範,迎合了孩子的需求,貼合了孩子的心理。
你看書中的米小圈:
成績平平,不是學霸,當上班長很開心,落選會沮喪,有機會時也想偷懶,常常調皮但偶爾也很有愛心......
确實談不上“正能量”,可仔細想想,這不就是普通孩子的真實寫照嘛?真實的孩子就是這樣,會跟爸媽擡扛,會偷懶,也會調皮搗蛋。
至于部分家長擔心的“會不會教壞孩子”,千媽的看法是:
如果我們都用成人的視角去判斷兒童閱讀,那孩子恐怕要無書可讀了。
要說不好的影響,名著裡一樣有很多待商榷的細節,《水浒傳》裡燕青身上的刺青,李逵的手起刀落……也沒見當年讀了的我們,三觀崩壞啊。
“看什麼”隻是很小一方面,需要和“做什麼”、“想什麼”形成合力,才會影響一個人的三觀,而且這個過程不是靜态的,是動态的,三觀是會随着人的閱曆增長發生變化的。
所以,很多擔心大可不必,我們要對孩子的成長有信心,對自己的家庭教育有信心!
#3
"淺閱讀"有它存在的價值
消除擔心後,咱們再來說說,“米小圈”這樣的淺閱讀文學作品,對孩子有什麼價值。
實際上,在兒童文學界,“什麼叫做好”的标準一直很難被界定:
✓
一方面,兒童文學是文學的,要有文學價值;
✓
另一方面,兒童文學又是兒童的,孩子的技能、心理狀态、需求和閱讀方式與成人不同,這就導緻很多成人青睐的書籍,往往是孩子覺得無趣不想讀的。
平心而論,能“放下身段”的淺閱讀文本在兒童本位上做得更到位,更适合早期培養閱讀興趣,這就是“淺閱讀”的價值。
國外一樣有很多“淺閱讀”文本,用于孩子早期閱讀興趣的培養,比如《神探狗狗》、《小屁孩日記》等。
其實很多今天我們奉為經典的名著,在當時權威看來也往往是“膚淺的娛樂”,比如塞萬提斯的《堂吉诃德》,就是對于當時主流騎士文學的一次“惡搞”。
而且,我們還要注意到一點:
經典隻是内容本身是深的,孩子的閱讀效果不見得深。
如果孩子閱讀能力沒到位,讀那些似懂非懂的作品一樣是囫囵吞棗,不求甚解。
這樣的效果還不如給他們看淺閱讀,對故事涉及人物、情節還能有個較為清晰的印象,而不是勉為其難的看完就算!
因此千媽覺得,受限于孩子本身的經驗和能力,“淺閱讀”有時是需要的,特别是對學齡前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
#4
家長更該關注"怎麼讀"
事實上,在孩子閱讀早期,家長更該關注的,不是如何将淺閱讀拒之門外,而是“怎麼讀”。
常給孩子讀繪本的爸媽就有體會,真要細究,很多經典獲獎作品“導向”也有問題。
比如凱迪克銀獎作品《菲菲生氣了》,菲菲生氣後,獨自一人跑去了樹林。
如果我們把這個發生在美國繪本作家腦海裡的故事,放到咱們的環境裡,菲菲獨自跑出去的做法不值得借鑒。
但閱讀從來都是有選擇性地吸收。
我們完全可以跟孩子讨論:
“你覺得菲菲為什麼要跑出去呢?”
孩子可能會說:
“菲菲需要靜一靜。”
接着就可以讨論,獨自跑出去會不會有危險,如果你想要靜靜,會怎麼做?引導孩子思考如何管理情緒。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
看問題的角度,“取精華”的能力,才是我們要引導孩子去做的!
說回《米小圈上學記》這套書,一樣有不少亮點可取。
• 比如,觀察米小圈裡不同角色的特點以及烘托這些特點的細節,對孩子寫作文時刻畫人物很有幫助;
• 比如,《腦筋急轉彎》這冊内容,對跳出慣常思維有益處;
• 還可以用來引導孩子寫日記。
因為《米小圈上學記》本身就是日記體形式,在書的結尾,作者北貓還傳授了寫日記的魔法:
動筆前先思考幾個問題,寫完的日記要勤加修改,大聲朗讀自己的日記等,如此一來,日記的面貌往往變得非同凡響……
EASTWEST
最後,千媽想說:
“淺閱讀”不是洪水猛獸,我們大可不必過度反應。
如果孩子某天自己想看《米小圈上學記》這類流行讀物,或者在同學影響下想看,不用強烈反對,更不要強力制止。
對還沒有深度閱讀能力的孩子來說,用幾本輕松有趣的書,幫他打開自主閱讀的大門,也是不錯的。
我記得作家彼德·亨利說過:
兒童文學天生就是一種擁有包容性的文學,當它面臨時代變遷所帶來變化的時候,總是能夠從周圍汲取營養,使自己獲得演進,從而更好地發展下來。
隻要不是惡趣味的劣質品,正常的淺閱讀兒童文學作品,我們大可以用一種更從容的态度去面對。
要相信孩子,經曆了淺顯的過程,才能建立起獨立判斷,懂得閱讀要有所選擇,而當他們見識過真正的美好,也必然會愛上一個更為恢弘的書中世界!
資源提取
我結合自己的陪讀經曆,整理出了一份幫孩子打開自主閱讀大門的“優質淺閱讀書單”,都是千尋和繪本館其它小朋友讀過并喜歡的。需要的爸媽點亮“贊和在看”,公号微信對話框回複 書單 ,就可以獲取。
參考文獻:
《論輕小說與兒童文學--分歧、影響與思考》
《淺閱讀與傳統兒童文學的差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