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照明用具,其通常被放置在室内或者懸挂在院廊之中。在照明功能上它有着聚光和防風的好處,是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随着社會的發展,燈籠在實用功能外又增加了裝飾的作用。山水魚蟲、花鳥龍鳳都能夠成為燈籠的造型,進而使得賞燈也成為了一種社會習俗。即使所處的朝代不同,但每年正月十五的花燈節都是大家重視的節日之一。各式有趣的花燈被擺放在街頭,每個燈下還有趣味十足的燈謎,老百姓們紛紛上街遊玩。花燈節的繁榮既是國家實力的體現,也是民間優秀傳統手工藝的彰顯。
燈籠
現代社會中,因為新式照明系統的發明,燈籠在家庭也不再常用。但每至春節時期,大街小巷挂上大紅燈籠的習俗仍然保留着。在許多地方,傳統的手工藝人們依舊在堅持着純手工的制作燈籠。經過兩千年的曆史發展,燈籠雖然逐漸退出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其在曆史中孕育而出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有所了解。
燈籠的起源與有趣的花燈
燈籠與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家中、寺廟、皇宮處處都需要燈籠的存在。據曆史記載,燈籠最早應該出現東漢時期,因為當時已經有燈與紙的存在。這兩方面為初期紙燈籠的存在提供了物質基礎。随着發展燈籠的制造工藝也是越發的成熟,其全方位的融合了繪畫、剪紙、刺繡等傳統手工藝,燈籠的樣式也是越來越多。傳統的燈籠類型主要分為“宮燈和紗燈”。宮燈顧名思義是宮廷之中所用,其始于東漢時期在隋唐甚為流行,在結構上通常由細木與娟紗組成并雕刻或繪畫出龍鳳等吉祥圖案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氣質;紗燈則屬于比較簡單常見的燈籠,意思上是用紗罩籠住的燈,是尋常百姓家的常見之物。唐代詩人韋應物 曾在《寄璨師》一詩中有:“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紗燈”的句子。
宮燈
當然提到燈籠自然會聯想到元宵節上各式各樣的花燈。元宵燈節最早起源于漢代,經過隋唐等朝代的發揚燈節之上的花燈種類也是越來越多。隋朝花燈節上燈籠追求的是一個“高”字,在當時出現了塔狀結構的燈籠;唐代為慶祝元宵佳節,朝廷會特意命人打造比人還高的燈樓,這一點在壁畫《舞樂圖》中便可發現;到了宋代元宵節專門開設了燈市并增設了燈謎遊戲,歐陽修曾在《生查子·元夕》中寫到“花市燈如晝”可見當時花燈節之盛況;馬緻遠曾描述元大都元宵盛景時寫到“春城春宵無價,照星橋火樹銀花”可見在元代便有在樹上裝點花燈的做法;明代元宵節被再次重視起來,而且出現了惟妙惟肖的動物燈,《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便有此記載;清代慶祝元宵燈節的時間雖然有所縮短但是燈節的熱鬧氛圍依舊濃重。
南方與北方燈籠的差異
自古以來我國便有南北之别,因為生産生活方式上存在的差異南北方的文化表現方式也會有所不同。燈籠作為傳統的手工藝,在不同地區中自然也會結合當地獨有的文化因素進而産生出隸屬于當地的燈籠文化。
北方紗燈
我國北方的燈籠在顔色上主要以中國紅為主,顔色絢麗形制主要以宮燈和紗燈為主。陝西西安的三兆村便是一個以制作花燈聞名的古老村落。據統計三兆村上千戶村民中95%的家庭都會制作花燈,上世紀之時整個西安市場上的宮燈、紗燈基本上都出自三兆村。對于三兆村村的村民而言,制作燈籠不僅是生産生活的一種方式也是對傳統燈籠手工藝文化的一種傳承。
高粱杆在我國北方地區随處可見,有的人會用它來編織席子或者蓋簾,但是在甘肅慶陽地區高粱杆還可以用來制作燈籠。據記載“高粱杆燈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發展曆史,其制作工藝出現在明清時期。這種燈籠在形制上類似于北方的宮燈,其特色是在制作連接的過程中采用的是純粹的榫卯工藝。高粱杆燈籠有着濃厚的地方文化,是中國傳統建築與燈籠文化的雙重結合。
泉州花燈節
南方的燈籠造型各異,樣式多樣,工藝變化多盛産花燈,功能上主要用于祈福和門戶标志。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擁有着豐富的地域文化,其泉州花燈起于唐代至今仍為人稱贊。泉州花燈是南方花燈的代表,在工藝上泉州花燈主要分為三類:彩紮燈、刻紙燈、針刺無骨燈。這三種工藝各有獨到之處,其中刻紙燈是無骨架的,其結構全是用刻成的紙闆拼接而成,再加以玻璃絲點綴,才有了美輪美奂的泉州刻紙燈。正是因為悠久而獨特的泉州花燈工藝,才塑造出每年泉州元宵花燈節,萬千彩燈耀古城的場景。
燈籠裡的民俗文化
燈籠是我國傳統手工藝品的代表,其一方面傳承着老百姓們在手工藝制作方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不斷的與老百姓的生活文化相融合,透過燈籠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多樣性。
民俗諺語都是經過長期的總結、錘煉而來,其出自民間代表的是老百姓生活中的道理與樂趣。燈籠作為傳統的照明之物,在諸多的民俗諺語中自然也能找到它的身影。例如:黑紙糊燈籠——不明不白;白天打燈籠——白搭;旗杆上的燈籠——高明;地窖裡打燈籠——來明的;鼻子上挂燈籠——明眼人;外甥打燈籠——照舅……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經典的民俗諺語都出自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其與燈籠照明的功能相結合利用諧音或暗喻簡單明白的說出生活的道理。
燈籠
在關中地區有着當孩子滿十二周歲的時候,舅舅要給外甥送完燈裡的傳統習俗。孩子十二歲之前,舅舅每年過春節都要遵從傳統習俗給外甥送兩個燈籠,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等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孩子們會打着等着嘴上念着“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的俗語。十二歲象征孩子已經懂事結束童年時光,開始向成人階段逐步邁進。這一年舅舅要送最後一次燈籠,被稱為“完燈禮或追燈”。同時舅舅在這一次也會送給外甥一個比較重要的禮物比如說自行車、台燈或者包個紅包等。完燈禮是孩子走向成人的開始,是長輩對晚輩人生新開始的寄望。
送燈
傳統社會中人們一直對美好的寓意有着不懈的追求,無論是宮燈還是紗燈都能承載這種文化訴求。古代人們通常會在燈籠上繪畫出龍鳳等瑞獸以及燈籠的主色中國紅的使用都是人們追求吉祥的表現。除此之外,古時候當孩子要開學之時,家長會專門準備一盞燈籠由老師點亮。稱之為“開燈”,寓意孩子前途一片光明。在有些地區因為燈與丁相似,點燈祈福也有着“求子”的意思。如今在全國各地,每逢春節人們紛紛在家門口挂上大紅燈籠,迎接新年的吉祥。
挂燈籠
現在許多地區獨特的燈籠手工藝都已經列為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通過這些不同的燈籠我們能夠清楚的看到老百姓在生活中的智慧與傳統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