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清明節詩詞賞析

清明節詩詞賞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2 22:33:28

清明節詩詞賞析(風雨梨花過清明)1

風雨梨花過清明

——詠清明節古詩詞賞析(四)

王傳學

宋代以後的詠清明詩、詞、曲作,大多沿襲唐宋詩詞的主題,表現了不同時代清明時節的風俗人情,抒發個人情感。

元代詩人喬吉的散曲《折桂令·客窗清明》,表現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遊子的孤獨感和失意的情懷,亦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與心境的寫照:

風風雨雨梨花,窄索簾栊,巧小窗紗。甚情緒燈前,客懷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發,五十年春夢繁華。蓦見人家,楊柳分煙,扶上檐牙。

喬吉(約公元1280—約1345年),一稱喬吉甫,字夢符,号笙鶴翁,又号惺惺道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散曲作家。鐘嗣成在《錄鬼簿》中說他“美姿容,善詞章,以威嚴自饬,人敬畏之。”他的雜劇作品,見于《元曲選》、《古名家雜劇》、《柳枝集》等集中,都是寫愛情、婚姻故事。散曲作品據《全元散曲》所輯存小令200餘首,套曲11首。喬吉的散曲以婉麗見長,精于音律,工于錘煉,喜歡引用或融化前人詩句,風格奇巧俊麗,還不避俗言俚語,具有雅俗兼備的特色。

從本曲“五十年春夢繁華”句來看,當是作者五十歲進入老境的作品。

這首曲寫的是清明,卻從“客窗”的意境表現,不消說客愁才是真正的主題。詩人先從窗外的一角春景領起,轉入“窄索簾栊,巧小窗紗”,實已顯現出自己囿守客居一方小小天地的情狀。而臨窗所見的,是“風風雨雨梨花”。風雨、梨花,固然是清明時節的典型景物,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寒食花開千樹雪”;但以“風風雨雨”來配合“梨花”,那就難免使人感到“可恨狂風淫雨惡,曉來一陣,晚來一陣,難道都吹落”(顧德潤《青玉案》)的憾恨了。這種驚心動魄的春景,暗示了作者“客窗清明”的悲愁心情。

守着窗兒,一無出戶賞春的情緒,這就為以下客況的種種回憶留出了地步。詩人以一個“甚”字總領,有感慨萬千之意;而“三千丈”兩句的概括,則充溢着客愁茫茫、萬念俱灰的怅恨。“三千丈清愁鬓發”,是從李白《秋浦歌》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詩句脫化,這與“五十年春夢繁華”對應,顯示了作者進入垂暮之年而不堪回首平生的頹然心境。白發幡然,猶漂泊于客鄉,詩人的“情緒”、“客懷”、“心事”,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結尾以一個“蓦”字打斷客思,重将目光投向窗外,照應“清明”,而深意又不止此。原來清明節前為寒食禁煙,家家冷食,不點火做飯,直到清明的這天才重開新火,而民間又有以新火互贈親鄰的習俗。這一筆以“人家”的“分煙”,襯示自己作客的孤獨,不言愁而愁意倍見,可謂神來之筆。

元代散曲家張可久的《清江引·春思》,寫思婦清明後的情思,細膩委婉:

黃莺亂啼門外柳,雨細清明後。能消幾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

張可久(約公元1270—約公元1350年)字仲遠,号小山。元朝著名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并稱“雙璧”,與張養浩合為“二張”。一生懷才不遇,時官時隐,做過下層小官。他畢生緻力于詞曲的創作,是元代最為多産的散曲大家,也是元曲的集大成者之一,其在世時便享有盛譽。其作品風格多樣,“或詠自然風光,或述頹放生活,或為酬作,或寫閨情”,是元代散曲中“清麗派”的代表作家。傳世、保存小令作品800餘首。他的散曲集有《小山樂府》、《張小山小令》、《張小山北曲聯樂府》等。

這首小令寫清明時節,思婦在春殘雨細的清明時節,想到美好的青春随着時光消逝,而遠方的遊子卻遲遲未回來,因而借酒澆愁,去打發那好天良夜的情景。

曲的前兩句,不着痕迹地化用了唐人的詩句。“黃莺亂啼門外柳”,是寫思婦,是從金昌緒的“打起黃莺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春怨》)的詩意點染出來的。意思是說,她正想在那裡“尋夢”,讓那千種情思、萬般缱绻在夢裡得到滿足,可那“不作美”的黃莺,好像故意為難似的在門外亂啼,使人不能成眠,無法在夢裡補償在現實生活中失去了的甜蜜。“雨細清明後”,是寫行人,是思婦魂牽夢萦的對象,是從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的句意中濃縮出來的。妙在思婦被黃莺喚起,不是埋怨行人誤了歸期,而是關心遊子在陰雨泥濘的道路上黯然魂銷的苦況,這就進一步深化了曲的意境。作者在這裡引用唐人的詩句,有撮鹽入水之妙。

“能消幾日春”二句,是雙承上面兩句的曲意,即不但思婦禁受不起幾番風雨,就是那天涯遊子也同樣受不了離愁的折磨了。這句話是從辛棄疾的“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摸魚兒》)的詞意中點化出來,借春意闌珊來襯托自己的哀怨。怅然無限的相思,令人憔悴,令人瘦損,長此下去,如何是好呢?這裡着一“又”字,說明這樣的兩地相思,已經不是破題兒第一遭了。這跟作者的“總是傷春,不似年時鏡中人,瘦損!瘦損!”(《慶宣和·春思》)乃同一機杼。

曲的頭部和腹部,寫得如此婉麗清新,結語須是愈加精彩,愈着精神,才能收到“餘音繞梁”的藝術效果。這“梨花小窗人病酒”,結得響亮,饒有餘味。它既照應了前文的“清明後”和“幾日春”,也概括了“相思瘦”的種種原因,又給讀者留有充分想象的餘地。因為梨花是春光已老的象征,她隔看小窗,看到梨花凋零,春事闌珊,而遠人未歸,閑愁無既,于是隻好用酒來解除胸中的愁苦。病酒,就是傷了酒。讀到這裡,使人很容易聯想到馮延巳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顔瘦”(《鵲踏枝·誰道閑情抛擲久》)和李清照的“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鳳凰台上憶吹箫·香冷金猊》)的詞意來。作者正是在這樣的詞情和意境的基礎上,在曲尾對曲的整個意境作了很好的概括和創造,這才使人感到“言簡而餘味無窮”。

明代散曲作家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遊》,寫出了清明節出遊的興緻: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總教春醉倒。

王磐(約公元1470—1530年),字鴻漸。明代散曲作家、畫家,亦通醫學,被稱為南曲之冠。一生盡情放縱于山水詩畫之間,築樓于城西,終日與文人雅士歌吹吟詠,因自号“西樓”。其散曲存小令65首,套曲 9首,全屬南曲。主要表現個人閑情逸緻,詩詞成就不高。著有《王西樓樂府》等。

小令起筆發問:試問西樓禁煙火了,有什麼好的去處呢?接着描寫暮春景象作答:野地一片綠意,天氣晴朗,清明節已至,穿過蓊蓊郁郁的楊柳叢,馬兒一聲嘶鳴,擡頭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連帶啼叫的黃莺、漂亮的花朵,燦爛明媚的春光似要将人迷醉。寫出了作者清明節出遊的雅興。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别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明代詩人高啟的《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道出了戰亂的悲哀:

滿衣血淚與塵埃,

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

幾家墳上子孫來?

此詩是詩人在送陳秀才回沙上掃墓有感而發所作的詩。清明時分,春雨紛飛,詩人和陳秀才一行人風塵仆仆的趕回沙上祭祖,全身衣服都沾滿了血淚和塵埃,盡管現在戰亂結束了,但是回到故鄉也還會感到悲哀。在風雨中,梨花落盡了,寒食節也過去了,清明掃墓的時候,有幾戶人家的墳墓還會有後人來祭拜呢?因為他們的後人大都在戰亂中死去了。

詩人借清明掃墓生發感歎,控訴戰亂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

明末戲劇家李漁的《清明節一日》,描寫了清明時節的春光、花柳、習俗,情景凄清,反映了戰争給人們帶來的沉重災難:

正當離亂世,莫說豔陽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難禁煙。

戰場花是雪,驿路柳為鞭。

荒垅關山隔,憑誰寄紙錢?

李漁(公元1611—1680年),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谪凡,号笠翁。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在明代中過秀才,入清後無意仕進,從事著述和指導戲劇演出。後居于南京,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著有《凰求鳳》、《玉搔頭》等戲劇,《肉蒲團》、《覺世名言十二樓》、《連城壁》(三者合集《無聲戲》)等小說,與《閑情偶寄》等書。

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8月,清軍攻占金華,“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頭如雨落”。功名不遂、身經戰亂的李漁歸隐故鄉,回夏李居住。清廷頒布了剃發令,所到之處,“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李漁對這一傷害民族自尊心的暴行雖強烈不滿,但為了保命,還是剃了,并自稱為“狂奴”,奮筆寫道:“髡盡狂奴發,來耕墓上田。屋留兵燹後,身活戰場邊。幾處烽煙熄,誰家骨肉全?借人聊慰己,且過太平年。”

詩人在此詩中激憤地寫道:正當改朝換代的大變動時代,還是不要說美好的春天了。避亂在各地奔波,常吃冷食,戰火遍地,無法禁煙了。在戰場上白色的花慘淡如雪,路邊的柳條使人想起打仗的皮鞭。很久沒人掃祭的墓,又有誰寄來紙錢?

這是兵荒馬亂年代産生的一首特殊節令詩。筆下清明節的春光、花柳、習俗,經過一個逃難者眼光的過濾,一切景象都蒙上了一層戰争的陰影,氣氛凄慘,反映了戰亂中人們颠沛流離的生活,和彷徨無主、疑懼哀傷的情緒。

清代詩人屈大均的《壬戌清明作》,充滿了亡國之痛:

朝作輕寒暮作陰,

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

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

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四海歸無所,

寒食年年怆客心。

屈大均(公元1630—1696年),明末清初學者、詩人、抗清志士。積極支持和配合鄭成功集舟師圍南京,鄭軍潰退後,繼續堅持抗清。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反清,遂由粵入湘投軍,與吳共商軍國大計,後覺察吳三桂反清複明是假,自立為帝是真,便辭職歸裡,潛心著述。著作有《廣東新語》、《皇明上四朝成仁條》、《翁山文外》、《翁山詩外》、《翁山詩略》等。

首聯寫環境氛圍,暗示鬥争的情況和自己的心情。早晨飄飛的輕雲到了傍晚就陰沉沉的了,憂愁中的人全然不覺時間已進入了暮春。前句既是寫的實際的天氣,又是寫的内心的感觸:清朝的力量漸漸滲透已把天下遮掩。環境描寫,有渲染氣氛的作用。後句,點出一個“愁”字,流露郁懑和時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颔聯用雙關語對比地寫眼前的現實。“有淚”,形容花上的露珠。詩人用垂淚的“落花”比喻受打擊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鳥”來比喻賣力為清廷幫腔的小人。這種寫法我國古典詩詞中常用,屈原就常用香花和臭草來比喻忠與奸。那“鸾鳥鳳凰,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卸,芳不得薄兮”(《離騷》)就是這類構意的始祖了。這樣的寫法,能夠表達詩人鮮明的愛憎。

頸聯感情強烈,飽含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徒”,“又”,将恢複理想成為空想的感傷,志士仁人白白消殒的沉痛,表達得淋漓盡緻。有“如何亡國恨,盡在大江東”的深沉幽憤,也有“萬裡悲風随郵塞,三年明月照思鄉”的沉痛遺恨,慷慨悲壯而讓人久久難以釋懷。

尾聯流露出失望之情。“龍蛇”這裡是借代,代指志士。“龍蛇四海歸無所”,指反清志士們因為大業難成而找不到自己的歸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遺民志士在年年寒食節的時候都會産生悲怆之感。由此,表達了反清無望的幽憤。

全詩處處寫到亡國之恨和難以回天之感,這是特定時節和特定環境觸發的情思;而字裡行間的堅毅之情和“甯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鬥志的确令人震撼。屈大均被稱為嶺南詩界“三大家”之首,對近代的嶺南詩風有較大的影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