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服務可以有效整合學校、家庭、社會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有效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為學生全面發展、健康快樂成長奠定堅實的教育基礎。積極落實課後服務政策,豐富課後服務項目,提升課後服務質量,是學生和家長對課後服務的需求,更是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教育擔當。
一、注重多元協同參與,壯大課後服務隊伍
課後服務既需要學校教師的全身心投入,也需要來自家庭以及社會力量的支持,家校社形成合力,才能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為此,學校在落實課後服務中,立足校情,統籌計劃,多元參與,彈性管理,統籌實施。
1.充分挖掘校内教師資源。學校印發《教師課後服務申請表》,由教師自主自願申請報名參加課後服務。一方面根據課程設置安排實施課後服務的教師;另一方面根據教師專長安排實施課程。學校把體育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全面推進“以體育人、體教融合”的新模式。
2.積極拓展校内服務項目。為激發學生鍛煉積極性,學校每周五組織學生進行籃球、足球、跳繩等不同種類的體育競賽活動;大課間,學校進行分年級踏腳操展演,學校以甯夏非遺項目體育武術--踏腳為基本元素,編排了一套适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踏腳操,學校為每名學生購置了甯夏花兒舞蹈中的道具羊響闆,與學生踏腳操動作相呼應,使得學生在大課間“踏腳操”展演中,體能、技能、素質等各方面得到訓練和提升,從而有效增強學生體質,激發學生對體育精神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3.挖掘校外師資資源。為了有效解決學校課後延時服務師資力量短缺的困難,學校面向家長、社會,包括優秀退休教師等,招募課後服務志願者,邀請在書法、武術、剪紙、圍棋、民間藝術傳承等方面有一技之長的家長、社會層面專家、教師,加入課後服務團隊,為學生進行書法、藝術方面的培訓指導,進行有償志願服務,從而有效解決了學校課後延時服務師資不足的困難。
學校課後服務師資隊伍的壯大,豐富了學校教育生态,确保了學校課後延時服務在藝術類課程:音樂、美術、圍棋、繪畫、手工等;體育類課程:足球、籃球、武術、韻律操、跳繩、踢毽子等;社團類課程:每周三下午全校開展足球、籃球、書法、合唱、朗誦、主持、器樂演奏、電腦繪畫等;讀書“悅讀”類課程:紅色經典、黨史故事、名著等及知識競賽、勞動技能比賽等綜合實踐課程,做到了有課程、有師資、有場地、有時間、有質量。
二、注重作業減負,提高課後服務質量
輔導學生高效率完成作業是課後服務的重要事項。積極研究、不斷豐富學生課内外作業形式,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和質量,是提高課後服務質量的關鍵。
1.分層式作業。學校加強作業設計質量的管理,要求教師根據新課程改革和教育“雙減”服務的要求,精選作業内容,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作業分層設計,從基礎入手,薄弱入手,不布置機械性、重複性、難度過大的作業,增強作業的有效性、針對性,提倡個性化作業設計和服務,滿足不同程度、不同個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求。
2.花樣式作業。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有創新思維,在作業的設計方面,可以布置實踐性作業、趣味化作業、探究性作業等。為了滿足不同程度、不同個性的學生作業需求,開展“花樣作業任你選”等選擇性作業,激發學生作業的自主性。還可以設計畫一畫、演一演、讀一讀、背一背等各種類型的作用,培養學生的作業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闖關式作業。讓學生提前預習、準備,在課上運用競賽闖關的形式,将所學和預學知識交叉、靈活呈現。學生在溫習已學知識和學習新生知識的同時,又身處于遊戲闖關的情境中,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完成家庭作業的趣味性和積極性。此外,适度開展作業展評交流活動,由各年級學科組教師進行個性化、特色作業展示,為全校教師優化作業設計,創新作業形式,提高作業質量創造有利條件,推動學校優質作業資源互學、共建、共享共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