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剛被任命為《國際情緒研究協會通訊》(Newsletter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esearch on Emotion)編輯的斯卡蘭提諾,邀請了兩位基本情緒傳統中的學者達徹爾·凱爾特納和丹尼爾·柯達羅,以及該傳統的兩位最重要的批評者弗裡德隆德和羅素來發表宣言,闡述各自的立場,并參與随後的論辯。
凱爾特納和柯達羅提出了基本情緒理論的一個修正版,而弗裡德隆德和羅素也總結了他們反對該理論的原因,同時也捍衛了他們如今已經頗為完善的另一種情緒研究方法。對斯卡蘭提諾來說,這項活動的目的是看參與者之間是否能達成共識,以表明情感科學領域正在取得的進展。
盡管他的立場是做一名中立的編輯和辯論主持,但我們在本書第六章已經看到,他已經作為一個捍衛基本情感理論變體的人被記錄在案。在這種情況下,弗裡德隆德和羅素都質疑他提出的那幾個問題,理由是這些問題假定了存在着彼此不同的或基本的情緒,實際上這正是争論的焦點。
論辯過程中最值得關注的發展之一是,凱爾特納和柯達羅明确承認艾克曼最初提出的基本情感理論失敗了。正如他們在宣言中承認:“随後的批評引出了在識别這些情緒表達的過程中,普遍性程度的問題(羅素,1994年),關于此類表情表示着什麼的問題(弗裡德隆德,1991年),關于研究中涉及的反應模式的問題(羅素,1994年),以及關于這類誇張的原型表情的生态學有效性的問題,這些卓有成效的論辯激勵了後續的研究潮流,在根本上推動了基本情緒理論的進步。”
在回應此類批評的過程中,凱爾特納和柯達羅主要采用的新方法是主張彼此不同的情緒并非像艾克曼最初聲稱的那樣,屬于主要涉及面部和自發系統的“單一形态”反應,而是“多形态的動态行為模式,涉及面部行為、發聲、身體動作、凝視、姿勢、頭部運動、觸摸、自發反應甚至氣味等”。
換句話說,他們提出将情緒類别的列表擴大到數量有限的“基本情緒”原型表達之外,以囊括在情緒事件中變化更多,以及包含了比以往設想的具有更豐富元素的表達。在最初的基本情緒理論中,關鍵在于瞬間的面部表情,即可以通過快照的方式捕捉到的擺拍表情靜态照片與幾種假定的情緒類别進行匹配。而凱爾特納和柯達羅則認為,情緒“是擴展了的、多種形态的動态行為模式,其中,情緒信号由一系列面部和非面部的動作組成,這些動作隻能共同地、随着時間推移而傳達相關信息”。
在這些修正的基礎上,他們聲稱找到了彼此不同的普遍情緒的名單證據,這個名單從艾克曼最初設定的6種“基本情緒”擴展到現在的20種,包括尴尬、驕傲、敬畏、感激和愛等,其中許多情緒據說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和其他動物中也有對應的狀态。
至關重要的是,凱爾特納和柯達羅否認任何單一的情緒成分能作為不同情緒的必要條件(sine qua non)。甚至将感覺,或者說“感受性”(qualia),以及獨特的面部表情也排除在了必要的特征之外,這是對基本情緒理論早期修正版的主要更正。因此,在“新的基本情緒理論”中,沒有任何特定的面部肌肉動作或其他行為生理組成部分與每種不同的情緒之間具有一一對應關系。
作者們指出,“相反,這種方法暗示了多态行為與情緒發生之間的可能性關聯。”凱爾特納和柯達羅甚至在情緒表達中賦予“語境和意向”以重要位置,“就像弗裡德隆德所說的那樣”,盡管作者們繼續把情緒體驗和意向作為獨立的因素來看待,但這與弗裡德隆德的觀點完全不同,正如我們所見,弗裡德隆德強調面部信号的意向性,但拒斥了“情緒”的概念,理由是這個概念對于科學研究來說太模糊了。
簡而言之,凱爾特納和柯達羅接受了弗裡德隆德、羅素和其他學者的批評,即特定情緒和标志性表情或特定的自發反應模式之間的假設關聯,并沒有艾克曼最初在基本情緒理論中預測的那樣緊密。相反,他們強調“在伴随着情緒共同出現而同時變化的行為模式當中……每種情緒範疇都會有重要的變化”。凱爾特納和柯達羅試圖以這種方式适應基本情緒理論所面臨的批評,同時堅持一種新穎的、擴展了的普遍情緒分類。
他們認為,即便是“基本”情緒這個詞帶來的問題也要比它所解決的多,他們建議用“經過充分研究”這個詞來替代。他們訴諸艾克曼的各種著述來論證自己擴展的、多樣态的情緒研究方法。
但弗裡德隆德對此不以為然。依照先前已經成熟的論點,他提出了一系列反對意見。他采取的策略是表明多年來,艾克曼已經修正了他最初的基本情緒理論模式,這從根本上破壞了他的立場一緻性,正是基于這些不穩定和不連貫替代版本,凱爾特納和柯達羅如今寄希望于此。
艾克曼理論修正的重要性并未引起許多情緒科學家注意,雖然他們将其納入自己的研究規劃當中,因此,弗裡德隆德對這場争論的貢獻之一就是讓人們關注這些變化,以凸顯這些問題的含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