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或者影視劇種經常會聽到“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這句話。牡丹花代表了美人,牡丹花雍容華貴,國色天香,用來形容姣好的女子自然是合适不過。此話一般由男性說出口,意為我覺得你好美,如果能與你共度良宵,死也算滿足了風流之願。
說此話之人總有種挑逗、戲谑的意味,即使話裡含有牡丹花這麼美好的事物,也不經讓人覺得帶點痞子的俗落感。
絕大多數人會認為這句話大概是民間興起的撩妹俗語。但其實這句話是正兒八經從文學作品裡流傳而來的。一般人認為其是從戲劇大師湯顯祖的《牡丹亭》裡提煉而來。《牡丹亭》講述了一個叫杜麗娘的女子夢見一書生要她題詩,後與那書生在牡丹亭畔,共成雲雨之歡。醒來後相思成疾,最後香消玉殒。故事中的男主同樣也進入了夢境,最後兜兜轉轉,化為女鬼的杜麗娘憑借着對愛情的忠貞和渴望起死回生,與書生終成眷屬。
可以說,這做鬼的倒不是我們日常理解的男性,反而是一位女鬼。
實際上,更讓人稱奇的是,這句話真正出處,是元代的一位女性。
這位女性何許人也?
她叫珠簾秀,是中國元代早期雜劇女演員。這位女演員“姿容姝麗,雜劇為當今獨步,駕頭、花旦、軟末泥等,悉造其妙,名公文士頗推重之。”珠簾秀受到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的的推崇,其自身技藝精湛,可以說如果當時也有白玉蘭、金雞獎,她絕對能拿個大滿貫。
珠簾秀有貌,有才,而才藝不限于在舞台上。文筆也是絕佳。她與元曲的作家都有很好的交情,并不乏绯聞男友。其中最著名的绯聞男友,就是創作出曠世絕唱——《窦娥冤》的關漢卿。甚至關漢卿不惜筆墨,為珠簾秀打造了《望江亭》、《救風塵》等脍炙人口的劇作。換到現在,大概就是為女演員量身定做戲的意味。
珠簾秀與這些文人相互常有詞曲贈答,随手一首詩、一個小令,都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她有“風柔,簾垂玉鈎。怕雙雙燕子,兩兩莺俦,對對時相守”的生動活潑,也有“山無數,煙萬縷,憔悴殺玉堂人物”的豪氣。
那麼,是什麼情緒才能讓她寫出“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呢。
該令的原文如下:
“寂寞幾時休,盼音書天際頭。加人病黃鳥枝頭,助人愁渭城衰柳。滿眼春江都是淚,也流不盡許多愁。若得歸來後,同行共止,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如果我們細讀,可以品出,這是一首思念之曲。這裡有李煜般“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悶,也有李清照“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守候。但它并沒有帶着劍走偏鋒的情欲和淫念。
“希望你回來後,我們能夠一起并肩走着散散步聊聊天,那便是了了心願,死也值得了”,這是她在最後語句中表達的願望。
所以,該處的牡丹,其實是代表了一種美好的意境,也許是花前月下,也許是小橋流水,也許是秉燭夜談,也許是沉默相望。總之,那份思念,如若能實現,隻要是你,哪裡都是牡丹盛開,風光片片。
這便是一位生活在封建社會女性表達出的飽滿的深情。珠簾秀有着自我思想,靈魂獨立,當然她也有傲然的資本,雖然最後晚年生活不盡如意,卻也是在那個壓抑的年代,成為了一顆熠熠閃耀的明珠。
雖然後世的幾百年裡,“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男性對女性的“不懷好意”的情欲與戲谑。但要記得,牡丹花開,終究是美好的,最初的真心,終究是存在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