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學二年級開始戴眼鏡,算起來已經有15年了。
剛近視時,周圍戴眼鏡的小夥伴還不多,在鼻梁上架上一副眼鏡就成了稀罕。跟家裡說看黑闆看不清楚,檢查近視力70-100度,雖然當時家裡經濟條件并不太好,但還是讪讪的配了眼鏡。班裡多了一個人戴眼鏡,同學也會有些新奇,不由分說的拿起眼鏡輪流戴一圈。猛然間成為班級“網紅”還有些不好意思,當時并未想到,戴眼鏡就像孫悟空戴金剛箍,戴上就很難摘下來。
青春期是近視度數變化最大的時期,身邊看不清黑闆的同學們也多了起來,戴眼鏡也成了個尴尬事。如果你是學霸,那還好,鄰居家的叔叔嬸子會說學習用功,都累成近視眼了;如果你恰好離學霸的目标遠一點,那可能就更加一言難盡。算了,說多了都是眼淚。
雖然常常聽到安慰,說戴眼鏡一看就是知識分子。但在風靡大衆洗腦萬千青年的影視作品中,戴眼鏡,尤其是戴眼鏡的女性,卻很難成為美麗和文藝的标配。比如瓊瑤阿姨金句頻出的《情深深雨濛濛》裡,陪跑的杜飛被打一拳,不是傲嬌的還一拳,而是低頭找眼鏡。這也直接導緻了我對未來的恐懼,兩軍對戰,萬一敵人先取了我的眼鏡,戰前我不就瞎了嗎?
女子似乎還是明眸善睐,不戴眼鏡的好。這也成全了影視劇的套路,每一個帶着光環的女主角從醜小鴨變成女神的過程中,都難免會有個摘眼鏡的蛻變。張愛玲的《小團圓》裡面一個細節似乎能夠解釋這種緣由,邵之雍要親吻九莉,第一步,可以先摘下眼鏡嗎?小說裡面主人公哈哈大笑。
參加工作後,實現奶茶自由的同時也實現了眼鏡自由。閃瞎眼的钛合金,複古的僞玳瑁邊,潮流在變,眼鏡也跟着變。輪到各色大美瞳登場時,戴眼鏡已經成為低幼化的負擔。
決定摘掉眼鏡也是偶然。
先是制定了年度計劃,隻需要投資,不需要意志力和耐心的摘鏡計劃列入其中。
而後是來自10後的沖擊。
家裡的小朋友大軒今年4歲。有一天,他要去看另外一個剛滿百天的小小孩。小小孩由大人輪流抱着,一派歡天喜地。幾番寒暄之後準備離去,大軒卻不滿意。“我看不到小弟弟的眼神。”此語一出讓大人們着實驚訝,趕忙放下小朋友互相看看。原來在小孩子的眼中,隻有确認過眼神才算認識了。
一部早期的韓國電影《戀風戀歌》也講了個摘掉眼鏡,确認眼神的故事。年輕時的男神張東健正經曆人生的失意與迷茫,獨自到濟州島旅遊認識了美麗的導遊小姐,在浪漫而舒緩的相戀節奏中,導遊小姐希望他摘掉眼鏡,“想要看到你的眼睛”。
隻見明銳的亮光一閃,從刺眼的光點散開成模糊的圓球,耳邊是滋滋打磨的聲音,鼻腔嗅到燒灼的糊味……
電影裡男神用隐形眼鏡替代了眼鏡,打開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手術室裡,麻藥暫時隐瞞了切削角膜的疼痛,在經曆兩天焦灼、疼痛、流淚和遠離網絡的閉眼生活後,我成功摘掉了眼鏡。
“好像還是戴着眼鏡好看。”四歲的小朋友再次道出生活的殘酷。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