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商務部認定的第一批中華老字号、中國刀剪行業首家上市公司,張小泉(301055,SH)上市之初風光無兩。然而,上市還不到一年,張小泉卻又成了另一番光景。據财報,今年上半年張小泉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其中歸屬淨利潤降逾兩成。缺少業績底氣的張小泉,如今的市值較巅峰時期“腰斬”,這使得其“刀剪第一股”的光環黯然失色。
談及淨利潤下滑的原因,張小泉表示,受疫情對物流交付的影響加上陽江張小泉正式投産後尚處于産能爬坡期,單位制造成本偏高等因素所緻。
钛媒體APP注意到,報告期内張小泉的銷售費用近7552萬元,同比增長70.89%。重視營銷的張小泉,似乎未達到預期,反而“吞噬”了利潤。
更為糟糕的是,前不久因“拍蒜斷刀”,張小泉陷入巨大的輿論危機,這背後引發對張小泉代工模式的質疑。盡管該事件暫未對公司上半年業績造成影響,但後續影響幾何卻未可知。
“斷刀”風波可解,但經營困局不易解。如何化解業績危機,是需要張小泉下一番功夫的。
張小泉是一家集設計、研發、生産、銷售和服務于一體的現代生活五金用品制造企業,該品牌最早創建于1628年,是國家商務部認定的第一批中華老字号。2021年9月6日,張小泉登陸深交所創業闆,成為了中國刀剪行業首家上市公司。
張小泉的上市,被寄予能借力資本煥發第二春的厚望。但從張小泉上市之後的表現看,“刀剪第一股”的光環失色。據财報顯示,張小泉今年上半年實現的營業收入約4.39億元,同比增長32.79%;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約4.25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96.95%。其中,傳統優勢産品刀剪具類目實現收入約2.83億元,同比增長18.17%;廚具廚電類目實現收入約1.04億元,同比增長105.41%;家居五金類目實現收入約3805.32萬元,同比增長1.73%。
張小泉營業收入構成,截取半年報
營業收入增長态勢,并未體現在利潤。據财報,張小泉今年上半年實現的歸屬淨利潤約3428.95萬元,同比下降22.52%。當期實現的扣非後淨利潤約2800.56萬元,同比下降35.31%。
張小泉在财報中表示,疫情對物流交付的影響加上陽江張小泉正式投産後尚處于産能爬坡期,單位制造成本偏高等原因,因此報告期内歸屬淨利潤下滑。2022年上半年,張小泉營業成本為2.77億元,同比增長39.77%,其增速超過當期營收的增速。
钛媒體APP注意到,近幾年張小泉的業績增速明顯放緩。财務數據顯示,2019年張小泉的歸屬淨利潤約7230.07萬元,同比增長65.04%。2020年的歸屬淨利潤增至7721.59萬元,增幅為6.8%。2021年,張小泉歸屬淨利潤為7873.28萬元,同比微增1.96%。可以看出,張小泉2019年-2021年的歸屬淨利潤的增速是一年不如一年。張小泉半年報的歸屬淨利潤更是出現負增長。也就是說,上市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張小泉的業績就“變臉”。
沒有高業績增長做支撐,張小泉的股價表現同樣不給力。據東方财富顯示,上市首日張小泉盤中股價最高沖上38.16元/股,這也是張小泉的高光時刻。此後,張小泉股價進入震蕩下行通道。截至9月2日收盤,張小泉收15.92元/股,市值為24.84億元,較巅峰時已砍半。
通過翻閱财報,可以窺得這家“百年老字号”增收不增利的另一原因是銷售費用大幅增加。 财務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張小泉在銷售費用上的支出近7552萬元,同比增長70.89%。對于銷售費用增加的原因,張小泉提到主要系公司銷售規模擴大,相關費用相應增加;公司直銷模式占比提升,整體銷售費用率提升;傳統電商渠道獲客成本增加。
張小泉銷售費用變動情況,截取半年報
餐飲加工用具行業相對分散,份額有望向頭部集中:中國餐飲加工用具(廚房刀、廚房剪、砧闆、刨絲器等)品牌具有區域性特征,由于競争壁壘較低、産品差異性較弱,市場中存在大量中小參與者。
根據《中國工業統計年鑒》數據,2020年我國規模以上刀剪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542.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刀剪企業總體數量穩定在200 家左右。按照張小泉2020年的營收計算,當年市場率占有率僅有1%。
張小泉曾提到,“通過社交媒體、戶外媒體、品牌日活動和跨界聯名等,持續提升張小泉品牌認知度和美譽度”。
钛媒體APP注意到,為提升市場占有率、擴大品牌影響力,張小泉沒少在營銷上下功夫。縱觀以往财報,2017年至2021年,張小泉的銷售費用分别為3946.42萬元、5459.09萬元、6428.58萬元、8313.75萬元以及1.17億元。自2017年着力強化品牌效應及市場知名度開始,張小泉廣告宣傳費逐年攀升,從2017年的340.9萬元升至2021年4002.16萬元。今年上半年張小泉的品牌宣傳費為328.75萬元,市場推廣費更達2838.72萬元,這兩項支出占到當期銷售費用總和的四成以上。
張小泉銷售費用構成,截取半年報
據張小泉的财報顯示,本報告期末,公司在抖音平台已成為廚具類目前五的商家。2022年上半年,張小泉全線上品宣平台總曝光量超過1.1億人次,同比增長37.5%;總互動量32萬人次,同比增長1.2 倍;達人推廣累計合作117人次,曝光量超過369萬人次,同比增長7倍。今年上半年,張小泉抖音直銷收入從去年同期的217.47萬元飙漲至5855.67萬元,同比增加2592.63%。
乍一看很靓麗,但結合歸屬淨利潤,這種“營銷”的轉化率并不高,甚至還造成銷售成本大幅增長而“吞噬”利潤的問題。
相比之下,張小泉在研發上的投入力度上稍顯“遜色”。今年上半年張小泉的研發費用為1132.69萬元,遠不及銷售費用的數額。而研發費用中,大部分是工資及福利。
張小泉研發費用構成,截取半年報
橫向對比,張小泉研發費用占比略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以2020年為例,愛仕達、哈爾斯及蘇泊爾等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平均值為4.56%,張小泉則為3.51%。
可比公司研發費用率水平,截取招股書
除了經營業績下滑、市值腰斬外,張小泉上市後的糟心事不斷。前不久因“斷刀”事件,張小泉備受争議。
今年7月中旬,廣州一位消費者用張小泉的菜刀拍了蒜後,導緻刀身斷裂,售後客服表示“菜刀不能拍蒜”,由此引發了首輪輿論風波。而後,張小泉總經理夏乾良一段被剪輯的訪談視頻,又将張小泉推向輿論的風口。7月18日,話題“張小泉總經理稱中國人切菜方法不對”一度沖上微博熱搜第一。随着輿論的不斷發酵,張小泉總經理夏乾良深夜忙道歉,并發起“斷刀召集令”項目。
然而,當時這招“斷刀召集”的補救措施,卻引來網友的不滿。有網友表示,誰家菜刀斷了還天天放在家裡呢?尤其是放五年的時間更沒有可能,早就扔掉了,所以拿什麼進行調換呢?
可見,處于輿論風暴中的張小泉,不僅僅是不能拍蒜的表象,更重要品牌的公信力。良鋼精作一直是張小泉的制刀理念,無論是财報、還是招股書,都可以看出張小泉對産品質量的重視。
尴尬的是,産品問題卻屢被曝光。有報道稱,除了此次菜刀拍蒜斷刀問題外,在黑貓投訴平台上關于張小泉菜刀質量的投訴更是有數十條,投訴内容包含工具斷裂、卷刃、菜刀為殘次品等。
另一方面,張小泉的退換貨比例持續走高。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張小泉退換貨數量為9.25萬件、18.04萬件、24.35萬件;對應的退換貨金額分别為298.45萬元、595.66萬元及869.85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别為0.74%、1.24%及1.53%,其中因質量原因的退換貨金額分别為127.48萬元、243.88萬元、381.69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别為0.32%、0.51%和0.67%。
張小泉退換貨情況,截取招股書
這一現象背後,暗藏代工模式的風險。據了解,張小泉的生産模式分為自主生産模式和OEM代工模式兩種。OEM指代工生産,基本含義為品牌生産者不直接生産産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關鍵的核心技術負責設計和開發新産品,控制銷售渠道。
張小泉的代工模式是指公司委托外部OEM廠商進行加工生産的生産模式,張小泉主要依賴OEM代工模式。數據顯示,2018-2020年,張小泉OEM産品成本分别為15541.77萬元、17474.62萬元、23384.07萬元,占主營業務總成本的比例分别為60.81%、62.03%、69.62%。2018年-2020年,張小泉OEM産品産量占主要産品總産量的比例則在七成以上。
張小泉OEM代工模式收入,截取招股書
張小泉曾表示,為滿足公司業務的增長需求,抓住市場機遇,擴大銷售規模,公司隻有通過外協加工來解決産能不足的問題,豐富自身的産品品類,提升品牌影響力。張小泉也坦言,如果公司不能持續保持對外協供應商的良好管理,将存在影響産品質量、耽誤生産進度的風險,進而給公司整體經營帶來不利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市募資時,張小泉的主要投向為新建陽江刀剪智能制造中心項目,來解決産能不足的問題,而該項目尚處于産能爬坡期,何時創造效益尚不可知。
于張小泉而言,上市隻是第一步。擺在張小泉面前更為現實的問題是,“斷刀”風波可解,但經營困局不易解。在借力資本市場後,如何通過創新“盤活”老字号,張小泉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本文首發于钛媒體APP,作者|劉鳳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