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者/文
一、漢字起源
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漢字出土實物,最早就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這是完整的、成熟的文字體系。在此之前,沒有發現可靠的出土實物證明漢字在甲骨文之前就已經成熟存在。
▲ 商 · 甲骨文 《祭祀牛骨刻辭一》
2004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希伯爾特博士在土庫曼斯坦安諾遺址發現一枚石質印章,經過測定,認為此石印制作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石印所刻的“字”,非常像漢字。如果這枚石章是漢字的話,那麼,關于漢字的起源地以及起源時間等諸多問題都将是一個重要的發現。這方石質印章距今四千多年。
戰國時期,《荀子》《韓非子》等書認為漢字是倉颉創造的。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序》說:倉颉是黃帝的史官。距今近五千年。因此,有說漢字起源于五千年前。
二、字體與書體
1、字體
字體有一定的規範與标準,有約定俗成的寫法。比如:楷書、草書,都屬于字體。
▲ 春秋 · 金文 《越王勾踐劍銘》
2、書體
書體是書寫者在書寫字體時所形成的某一家風格,比如:顔體、王字。
3、先有書體,後有字體
甲骨文、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字,一個字有多種寫法,甚至有百數十種者。
而随着文字的流通、交流,逐漸淘汰,慢慢形成了大家共同遵守的關于某一個的“标準寫法”。
下面是東漢前各個時期曾頒布的标準字體:
周宣王太史籀作《籀文》十五篇;
秦始皇丞相李斯作《倉颉篇》七章,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七章;
西漢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将篇》;
▲ 三國 · 皇象 《急就章》
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遊作《急就篇》;
東漢許慎作《說文解字》十五篇 等。
4、字有五體
字體有五種:真書(楷書)、草書、隸書、篆書、行書。
▲ 三國 · 鐘繇 《宣示表》
5、書體豐富
自漢末魏晉以來,文字的書寫成為人們欣賞的藝術品,便形成了書體,書寫者有自己的風格。諸如:锺繇、二王父子,唐代更是出現了歐、虞、褚、顔、柳等多家風格各異的書體。書法史便是由各時期具有風格的代表書法家及作品形成的。
▲ 唐 · 虞世南 《孔子廟堂碑》
6、字體書體異同
字體屬文字學範疇,書體屬藝術範疇;
▲ 元 · 趙孟頫 《宗陽宮貼》
字體強調标準、規範,書體推崇個性、風格;因而不能完全用字法來衡量書體中的“錯字”;
字體有限,書體無窮;
到漢末魏晉時期,字體的真、草、隸、篆、行書的創造已經完成了。此後,漢字未有新字體出現。
而書體的創造永無止境,一代一代書法家在形成自己的風格、創作出新的書體而使得中國書法燦爛輝煌,永昌千秋;
(根據講座整理)2016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