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炯書寫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名家書名人②
作為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推動的“四川曆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的子活動,“名家書名人”邀請到成都市書法家協會主席、著名書法家舒炯,手書名家名作。
4月11日下午2點,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來到了舒炯的書法工作室,在這間名為“心香山館”的工作室裡,舒炯用行草、魏碑行兩種不同的字體,書寫了明代著名文學家楊慎的名作《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同時,他希望“全才”楊慎通過“四川曆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活動被衆人熟知,而身為成都人的楊慎更應該入選“四川曆史名人”。
一幅厚重一幅随性
《臨江仙》别有風味
現年61歲的舒炯自幼開始書法學習,到現在已有57個年頭。這些年間他陸續參加過各類書法作品展覽,并在展覽中獲得了極高的贊譽。舒炯個人傳略被《中國美術年鑒》、《中國古今書法家辭典》、《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書收錄。他還出版了《舒炯書法藝術》、《色相非相-舒炯書法藝術》、《尋夢草堂舒炯書法展作品集》等一系列的個人作品專集。
舒炯曾強調“為學,貴在取舍,貴在心悟。無取舍則囫囵吞棗,不能取精用宏,化融碑帖;心不能悟,則迷失于事物表象,不能洞徹書法之奧義。”他學習期間臨習名帖、竹簡、帛書、法帖,着重研究的還是還是漢魏六朝的筆法,這次的《臨江仙》就采用了魏碑行書這種字體。“魏碑行書更能體現濃淡枯濕燥潤的變化,更能體現一種古意,讓我們感受曆史的厚重感。”除此之外,舒炯認為,行草也能展現出這首詞的流動感,體現作者當時的心境。
“全才”楊慎
文人與學者的結合體
楊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明代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他于正德六年狀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宗實錄》。楊慎在文學、儒學、書法、繪畫等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後人将他的主要作品收編在《升庵集》中。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是楊慎著作《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後經歌手傳唱變得家喻戶曉。舒炯認為,“《臨江仙》這首詞是楊慎官場失意時的作品,面對着滾滾江水,他感慨英雄易逝,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雲煙,暢快的生活才是自己所追求的。詞的内容不僅能體現出楊慎本人的豁達、豪放,還凸顯了四川人向往自由的生活以及與生俱來的包容性。”
在書寫的過程中舒炯一直很專注,待到寫完後,他才講述了選擇楊慎的原因,“我選擇楊慎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曆史上少有的全才型人物,他既有文人的感性又富有學者的理性。相比其他文人來說,他在學術上取得的成就很值得人稱贊,作為全才的他需要被推廣。”
四川文化
必須“走出去”
“四川還是有很多名人的,比如巴金、郭沫若等,但是還有很多名人僅僅是四川本地人了解,很多外地人都不知道的。比如說,很多人就不知道”賦“這種文體源于成都,更不知道司馬相如就是成都人。”
舒炯認為自古以來四川受盆地地形影響,文化很難傳播出去,導緻很多人都以為四川閉塞,很多名人名家都被埋沒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沒有全面挖掘。這一次“四川曆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活動推介四川文化、曆史名人應該加大宣傳力度,讓四川文化被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們了解。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荀超 實習生楊小涵攝影報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