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到了,我們的同事又雙叒被燙傷了!
但是燙傷她的并不是什麼滾燙的開水、蒸汽,而是熱水袋……
她已經被燙傷好多次了,下面這張圖是她去年留下的疤:
同事說,天一冷她就扛不住寒氣,需要抱上一個熱水袋才能入睡。
睡覺前明明不覺得燙了,就放心貼在了腳邊,早上起來卻發現鼓了一個大大大大水泡,前前後後花了一個多月才治好,然而留下了這個疤。
怎麼不燙了的熱水袋,還能把人燙出這麼大的水泡?我們用暖寶寶和雞蛋模拟了一個實驗,來看看這些看似安全的低溫,到底有多大的殺傷力。
反常識的實驗我們把暖寶寶直接貼在了雞蛋上, 3 個小時之後,雞蛋沒有什麼變化。但是過了 6 個小時之後,我們再敲破雞蛋一看,發現雞蛋的蛋白已經凝固了!
雖然熱水袋和暖寶寶并不是特别燙,但如果長時間接觸高于體溫的低熱(一般指 44~50℃ )物體,就會引起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的傷口創面一般來說比較深,表面看起來不嚴重,比如紅腫、長水泡、脫皮或者發白,但很可能已經傷害到皮下組織,甚至是造成了深部組織壞死,需要做手術治療。
據湖南省郴州市各大醫院的門診統計顯示,低溫燙傷約占冬春季節燙傷的三分之一。
家裡如果有老人小孩,更是要注意了,這兩個人群的痛覺可能沒那麼靈敏,低溫燙傷更加容易發生。
低溫燙傷的“元兇”低溫燙傷的發生,不僅限于使用熱水袋、暖寶寶、電熱毯這些取暖物件。還有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東西,比如蒸汽眼罩、加熱型美容儀,甚至是手機。
我們在網上搜索發現,不止是一些官方發布的新聞,還有許多用戶會在網絡上分享自己低溫燙傷的經曆。
還有報道提到,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手機,也會導緻低溫燙傷:
一位家住埃塞克斯珀弗利特(Purfleet)的女孩,因為趴在手機上睡着了,導緻胸部被灼燒出了一個 5 英寸( 12.7 厘米)的長傷口。
手機在正常待機狀态下的溫度是 30℃ 左右,但是當我們長時間靠着手機或是壓着充電手機睡覺時,就會達到 40℃~50℃ ,低溫燙傷就有可能發生。
還有小夥伴分享了自己長時間玩手機被燙傷的情況:
或許你之前也有被燙傷過,隻是沒有意識到。喜歡長時間玩手機的小夥伴一定要注意啦!
如何預防和處理低溫燙傷造成低溫燙傷的原因是人和熱源的長時間接觸,如果能避免“熱源”和“長時間接觸”這兩點中的一點,就可以有效預防低溫燙傷。
所以,我們建議大家:
如果你已經被低溫燙傷了,不要慌張,已經有過很多次燙傷經驗的丸子提醒大家:
千萬不要不當回事!
可以用冷水沖洗創面,或者用冰塊冷敷進行應急處理。
千萬不要相信偏方!
不要在創面上塗牙膏、“老虎油”等,這會導緻傷口感染!
如果嚴重的話,還是要盡快去正規的醫院看看。
相比于其他明顯的安全隐患,低溫燙傷這種事更容易被忽視,隻有當自己經曆了才明白它的危險之處。我們把丸子的真實經曆分享出來,就是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免受傷害。
熱水袋、暖寶寶、電熱毯等等取暖物件,能在大家寒冷的時候帶來溫暖,它們本身沒有什麼錯。我們作為使用者,其實隻需要多注意一點,就可以獲得它們更好的幫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