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禮教社會,孔子及其後輩們為人們的日常生活設下了許多規章制度,諸如綱常理論,裹足理論,仁義禮智信等,這一系列的規則由遠古至近代,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
當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應結合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來辯證對待,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古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背後故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句最早見于《孟子·滕文公下》,其含義是指兒女們的婚姻需經過父母親的同意和媒人的鄭重介紹方可。
這種情況在當下社會被認為是老土迂腐,可放在孟子生活的那個遙遠年代卻是合情合理的。首先,父母之命大過天,古人有拜天拜地拜父母一說,父母給予了你生存的權利,你的大小諸事都應當向父母親彙報,何況是結婚呢?其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娶妻生子,結婚育女,是事關家族人丁興旺的大事,不容馬虎,就這一點上,兒女也無權阻止父母對婚姻的幹涉。最後,古代講究門當戶對,兩個家庭條件差不到的适婚男女青年,經過媒人的牽線喜結連理才可,不然就會顯得不隆重了。
以此可以知道,古代的社會什麼都好,GDP全球第一,經濟實力全球第一,各方面都全球第一,就是...不自由。
這一點,和文藝複興前的西方國家是差不多的。文藝複興後,西方各封建國家紛紛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性質,人們提倡開明和自由,西方人正是乘着文藝複興這艘大船才能在其後幾個世紀獨步全球的。而彼時的中國,仍在君主專制下苟延生存,從這一點上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雖無關國家大事,但也展現了古代中國的落後。
1911年辛亥革命,中國打破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1919年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爆發,其後曆經四十餘載才迎來久違的勝利。至此,廣大年輕人的婚姻生活終于擺脫了以往的枷鎖桎梏,終于沒有再發生婚前不識郎君的情況。
可以說,如今的社會發展相比較千年前的古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人們順利地把孔老夫子搬進了教材殿柱間,他老人家的知識雖是很好,但解鈴還須系鈴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個千年命題還需由更多的現代人來打破。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了,各位小夥伴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編會在第一時間回複大家的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