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述會(轉載請聯系後台)
現在郭德綱如日中天,大家都說他振興了相聲事業,如果沒有他相聲就黃了,有了他相聲更“黃”了,當然這兩個黃不是一個概念,固然是一句玩笑話,但也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郭德綱,中國聽相聲的人至少會少一半以上。
今天我們再給大家聊一下,為什麼德雲社是郭德綱、李菁、張文順三個人共同創立的,但最後卻成了郭德綱自己的産業。
這事兒還得從北京相聲大會開始說起。
當年郭德綱闖蕩北京,和張文順一起成立了一個劇場,所謂劇場其實就是誇大其詞的一種說法,因為他們連個場地都沒有,也不是什麼正經的法人機構,演出更是青黃不接,今天有得演,明天就沒得演,但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很正規,所以起了一個相聲大會,這種很唬人的稱謂。
其實那個時候的相聲市場并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的慘淡,基本上就是靠郭德綱和張文順兩個人搭台演出,李菁當時是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在這個組織裡面負責做一些财務工作,但是因為根本就不進什麼錢,所以這個财務也比較輕松,沒有什麼事兒,有一搭沒一搭的李菁也會上台說兩段,反正閑着也是閑着嘛。
在成立德雲社之前,其實郭德綱已經進了北京的文藝團體,我們在網上也能看到一些照片,但是郭德綱在照片裡都比較卑微,因為這一個文藝團體就是我們所謂的主流文藝界,不允許郭德綱登台表演,郭德綱是空有一身才華卻無處施展。
在北京熬了一段時間,實在熬不下去了,回到了天津,承包了一塊地方,準備在這裡繼續幹相聲。
錢也投進去了,地方也租了,相聲也開始說了,但就是沒人聽,就這樣潦潦草草地堅持一年,最後不得已還是關門了。
但是郭德綱畢竟不是凡夫,他内心還有一顆要振興相聲事業,要靠相聲發家緻富,飛黃騰達的夢想,所以他又回到了北京。
為了生存都是這裡演一場,那裡演一場,在各個小茶館小劇場去流竄,也正是這種不斷換地方,不斷換搭檔的演出,讓他學習到了各種流派的不同表演風格,并融彙成為自己的一套表演模式。
真正使郭德綱産生轉折性的變化還是于謙的出現,于謙有一次所在的團裡面比較忙,于是喊郭德綱去幫忙和他一起搭檔演出,那時候是在北京的郊縣,經過東奔西走這麼多年,郭德綱把各種文藝形式融會貫通,有了自己的一套藝術表現形式,練就了他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比較受歡迎,在北京的郊縣相當有名氣。
中國有句話叫淺水難養蛟龍,而郭德綱就是這麼一個蛟龍,在03年和04年的時候,當時電台裡啊經常也放一些相聲節目,都是比較老舊的老相聲。
随着審美的變化,聽衆聽到這種相聲已經沒有多少笑點了,于是熟悉郭德綱的一個觀衆就給電台推薦了郭德綱:你們可以播放一下他的相聲,還挺好笑。
就這樣郭德綱從一個小劇場的這種封閉形式,走入了電台這種開放式的舞台,也慢慢開始走紅,和于謙的搭檔,讓郭德綱的才智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但書歸正傳,我們還是要說到德雲社。
這個時候還沒有德雲社的,而北京相聲大會也僅僅隻有一個名字,根本沒法維持下去,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
在這種情況下,郭德綱憑借自己的名氣萌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要複興小劇場相聲,或許還能夠賺錢,而這個時候的郭德綱已經和前妻離婚,并且和王惠結婚,王惠确實是一位賢妻,為了支持郭德綱,她賣掉了自己的嫁妝和車子,幫助郭德綱成立了德雲社。
這裡就說到重點了,郭德綱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成立了這個社團,說白了這就是一個獨資的組織。
而這個時候張文順和李菁還在郭德綱身邊,郭德綱邀請他們也入股,但是兩個人都沒有同意。
其實現在看來,如果知道德雲社未來發展會這麼迅猛、這麼火爆,張文順和李菁說什麼也得投點錢啊,但當時郭德綱的說服力确實有點弱,畢竟郭德綱混了這麼多年,也成立過一些組織,但沒幹出什麼起色,你這種連個成功案例都沒有,還想讓張文順和李菁拿錢入股,他們也估計也不會同意。
德雲社最開始的一些組織關系還是靠于謙這個從主流相聲界出來的人一路打點,并且和郭德綱完美配合,成為了繼郭德綱之後的第二個德雲社靈魂人物。
但于謙自己倒也很謙虛,他明确表示自己就是德雲社的一個員工,就是一個說相聲的,沒有什麼股份,就是拿一些勞務費而已。
或許這也是德雲社這麼多人來來走走,但郭德綱和于謙這對組合卻始終沒有變的原因,那就是他們每個人都明白自己的位置,都懂得自己的分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