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廣州本土方言客家話

廣州本土方言客家話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0 00:17:35

廣州本土方言客家話(珠三角的閩方言隆都話)1

編者按: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方言則是其中多姿多彩的一部分。方言既是集體記憶與民族文化的載體,其交彙和輸出也在對外交流和傳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即日起,南都、N視頻推出“走讀嶺南方言”系列報道,帶你了解廣東特色方言故事。

晾曬讀為“曝”、鍋讀為“鼎”、人讀為“侬”……在珠三角粵語文化的“包裹”下,廣東中山沙溪、大湧兩鎮流行着一種閩方言——隆都話。即使受到了周邊粵語的強烈沖擊,隆都話至今還保留着閩語的核心特征。有趣的是,當地還衍生出了一種專門用于文教場合或與外人打交道的“省岐隆”文讀音。

2021年,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建設啟動,中山隆都話為廣東設立的5個瀕危漢語方言調查點之一。近日,南都、N視頻記者專訪了正在中山市沙溪鎮進行中山隆都話調研的方言學者、汕頭大學文學院講師張堅。他告訴南都記者,當地人對隆都話有着強烈的認同感,很多年輕人至今還在講隆都話。他認為,“隻要年輕人還願意講、還在講,隆都話就會有頑強的生命力。”

廣州本土方言客家話(珠三角的閩方言隆都話)2

珠三角地區的“閩方言島”

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山市,沙溪、大湧俨然是一個有别于周邊粵語文化的“島”,這裡的居民講着一種有别于粵語的閩方言——隆都話,已故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語言學家黃家教認為這是一種“粵語化的閩方言”。

多年從事中山曆史文化研究的甘建波曾在《中山文史·香山鈎沉》中提到,在古代,閩語在中山也有一定的分布範圍,是除了粵語外最多人講的語系。

隆都話,俗稱西鄉村話。何為隆都?張堅向南都記者介紹,清代中期,沙溪鎮與大湧鎮曾被合稱“隆都”,舊時也稱“龍眼都”,居民們所講的方言即被稱作隆都話。後來,語言學者把講閩語的沙溪、大湧一帶稱為“閩方言島”。

據《香山縣志》記載,來自福建的漁民常年出海捕魚,後遷徙至香山,并在這裡留居。這部分福建人,正是隆都人的始祖。丹麥語言學家易家樂在《隆都方言》也提及過去的一個傳說:隆都的先人在宋朝時由陸路從莆田經南雄抵達中山。雖然傳說并無依據,但至少說明了外人和隆都人都把隆都人看成來自福建的移民,而非中山本土居民。

随着時間的推移,方言之間互相滲透、相互交雜、相互影響,隆都話在漫長的發展中吸收了粵語的成分,内部也出現了一些差異。張堅向南都記者介紹,沙溪、大湧兩鎮都講隆都話,但兩鎮人的聲調略有不同,個别詞彙的說法也不一樣。

廣州本土方言客家話(珠三角的閩方言隆都話)3

吸收了粵方言與外語的詞彙

隆都話至今保留着閩方言固有的特色,從其語音、詞彙、語法上皆可體現。

“它具有很多閩語的特征詞”,張堅以“人”字向南都記者舉例,隆都話把“人”讀作“侬”,這是非常典型的閩語詞彙。此外,隆都話稱“曬”為“曝”,稱“筷子”為“箸”,稱“鍋”為“鼎”,都體現了隆都話的閩語本色。

沙溪、大湧兩鎮地處廣府,被粵方言區域包圍,在長期的發展中,隆都話不可避免地融彙了粵方言詞彙的色彩,吸收了不少粵方言詞,如稱“宰”為“劏”、稱“美”為“靓”、稱“東西”為“嘢”等。

因為華僑衆多,隆都話也吸收了外語元素。張堅向南都記者談到,隆都話中有一些詞語來自英文單詞的直接音譯,比如扳手(spanner)被稱作“士巴拿”,西紅柿(tomato)用“都嗎打”表示。

隆都話中,也有一些有别于周邊方言的有趣說法。張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在親屬稱謂中,當地人會用“老子”背稱父親,這在嶺南地區頗為罕見。“在向别人介紹自己父親時,他們就會說‘我老子’,但是當面則會稱呼父親為‘阿爸’。這也可能來源于近代漢語的詞彙,其他方言裡這個說法比較常見,但在廣府還是很少聽說的。”

廣州本土方言客家話(珠三角的閩方言隆都話)4

不少年輕人未放棄這門母方言

“行行行,行渡渡,阿婆買豆腐。買唔到,跋跋倒(跌倒),執個金龜母。”

“無杆喇叭——長得把嘴。”

“谷倉麻雀——吃飽等趕。”

張堅在調研中發現,這些富有生活氣息又生動有趣的隆都童謠、歇後語在當地流傳,男女老少多少都能說出上幾句。

自六百多年前就流行于沙溪鎮申明亭村的隆都鶴歌更是别具一格。《香山縣志》記載:“元宵燈火裝演故事,遊戲通衢。舞者擊鼓以三為節,歌者擊鼓以七為節。又春宵結對彼此酬畣,曰唱燈歌,又曰唱鶴歌。”刻畫的正是節日慶典時當地盛大的鶴歌鶴舞表演之景。

南都記者了解到,鶴歌最早起源于舊時學堂的唱書歌,為學生們讀詩書的一種方式,後發展為風格獨特的民歌。更值得一提的是,鶴歌演唱者所使用的語言,融合了廣州話、石岐話和隆都話于一體,當地人也稱之為“省岐隆”。

張堅告訴南都記者,“省岐隆”可以看作是隆都話的文讀音系統,用于吟誦、朗讀經文、祭祀文等,“有閩語隆都話的特色,但又混雜了粵語的成分,這是方言接觸而産生的一種很特别的文讀音。”

他介紹,早期的隆都人隻會講隆都話,但一旦走出“家門”,去到臨近其他地方做生意或學習,就必須得學習可以跟外人交流的語言,這時“省岐隆”可能就應運而生。

“省岐隆”的存在,也是隆都話被周圍的強勢方言所影響的有力證明。張堅發現,沙溪、大湧地區很多年輕人,已經逐漸難以明确區分母語隆都話和粵語的邊界。盡管他們也會講一些隆都話,但越來越多的字音、詞語被粵方言所取代。

2021年,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建設啟動,中山隆都話為廣東設立的5個瀕危漢語方言調查點之一。幸運的是,張堅在調研中遇到了不少熱愛鄉土的年輕人,他們踴躍報名參加此次調研的發音合作。在他們身上,張堅看到了年輕一代對母語隆都話強烈的認同感與親近感。

“此行尋找發音合作人的過程意外地順利,聽說我們來,很多人都踴躍報名。有海外的隆都人,也有很多年輕人,他們不僅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母語,更願意為之出一份力。我認為,隻要年輕人還願意講、還在講,隆都話就會有頑強的生命力。”

“走讀嶺南方言”系列報道

總策劃:戎明昌

執行策劃:王佳

統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采寫:南都記者 黃小殷 實習生 吳浩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