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的産生既适應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又适應了社會發展的需求。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都具有獨特性、具體性,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特長,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學習方式,綜合實踐活動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了空間。
(一)社會層面 當今社會迅猛發展,産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環境問題、道德問題、國際理解問題、信息科技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具有跨學科的性質,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參與、探究、理解這些新的社會問題提供了機會。綜合實踐活動的産生既繼承了我國早期基礎教育的優秀傳統,又體現了當前素質教育的内在要求。義務教育法頒布後推出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積極倡導活動課程,但是由于社會競争機制的病态發展延伸影響到教育體制上的病态效應,即基本以應試教育為核心,忽略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性,加之沒有與當地教育特點相适應的課程方案,使活動課程在實施中遇到許多問題。此次我校課程改革設立的綜合實踐活動方案是對活動課程的繼承、發展與規範。當前舉國上下積極推進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亟待改革與創新,設置綜合實踐活動是應對這一需求的重要舉措。(二)學生層面 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基本成熟,同時可塑性強,是人生道路中第二次性格定型期。他們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思維活躍,具有強烈的探究欲望,不滿足于對書本知識的簡單地死記硬背,在知識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礎;初中生的生活空間不斷擴大,對人生、對社會、對自我形成了初步認識。由于這代人生長環境的社會影響加之獨生子女居多,其特點為:思路開闊,頭腦聰明;專橫跋扈,缺乏合作;家庭富有,缺少溫情;自私自利,感情脆弱;盲目攀比,安于享受;目标模糊,缺少動力;環境優越,失去珍惜;思想浮躁,眼高手低;口出髒言,行為散漫;寵慣有加,缺憾不受;目無尊長,倫理喪失;養尊處優,懶惰成性。初中階段是培養有責任感的生活、有創意的生活、有個性的生活方式的關鍵階段,是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階段;初中生不滿足于單純書本知識的學習,具有參與社會生活的願望。拓展初中教學活動空間和活動内容,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應用中學習,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并服務于社會,成為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要求。初中階段是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關鍵階段,初中畢業生的素質狀況,直接反映了我國國民的基本素質水準。我國的國情決定了一部分初中生,特别是農村初中生,畢業後便後直接面向社會生活的實際,參與社會生活和生産勞動。因此,加強培養初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初中教育必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克服片面的書本教育的弊端,引導初中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以适應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初中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是各學科的延伸、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是培養學生情感、态度、個人品質的活動平台,能夠緩解師生矛盾,改變校園氛圍,彌補管理不足,寓德教于活動中,使學生樂學、想學,激發其求知欲,将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到各學科中去。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具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和價值。與其他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如下特性:(一)實踐性 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曆,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創作”、“想象”、“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二)開放性 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目标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其課程内容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過程,關注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其學習活動方式與活動過程、評價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三)自主性 綜合實踐活動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導教師,自己決定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指導教師隻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活動。(四)生成性 綜合實踐活動是由師生雙方在其活動展開過程中逐步建構生成的課程,而非根據預定目标預先設計的課程。随着實踐活動的不斷展開,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深化,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新的活動目标和活動主題将不斷生成,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形态随之不斷完善。所以,綜合實踐課程的目标和主題是動态的,目的是唯一的。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一)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要以學生的直接經驗或體驗為基礎,将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活動主題,積極開展活動,在活動中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二)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個性發展空間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要克服當前基礎教育課程脫離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傾向,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引領學生走向現實的社會生活,促進學生與生活的聯系,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開放的空間。(三)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積極實踐,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強調學生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和勇于實踐,注重學生在實踐性學習活動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要求學生超越單一的接受學習,親身經曆實踐過程,體驗實踐活動,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展信息素養、探究能力和創造精神。 綜合實踐活動是由國家設置、由地方和學校根據實際開發的課程領域。因此我校根據目前實際情況制定了适合我校特點的活動類型、内容和具體活動方案。
(一)組織線索以學生為核心,主要圍繞三條線索進行——1.學生與自然的關系。2.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3.學生與自我的關系。(二)内容範圍:觀測、考察、實驗、探究一個重心:學生都得到發展兩個闆塊:上半年----陽光春天;下半年----金色之秋三個層次:研究性課題,應用性課題,科技普及知識與勞動意識培養以及道德教育1.研究性課題學習。羚牛生活習性;野生動物飼養;闆栗常溫保鮮;家用砸核桃機械;墨水瓶包裝改造;“賭文化”與“酒文化”的危害;林下種植項目探讨;植物防腐項目探究;橡子的綜合利用;學生早戀問題讨論;“厭學”與“樂學”的探讨;礦産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探讨;養殖與植被矛盾解決方式的探讨。2.應用性課題研究。子午古道調查以及文化沉澱挖掘;野生植物經濟價值探求;奇石玩石根雕藝術學習;農村實用技術;标本制作基礎;微生物對生活污水處理;西漢高速對當地經濟的影響。3.普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建立勞動教室,實習工廠,主要針對農村的機電、種養殖相關實用技術的學習與經曆,使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的多方面發展為目标,且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征的學習領域。它強調學生通過人與物的作用、人與人的互動來從事操作性學習,強調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通過該領域使學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的技術意識和技術實踐能力。信息技術教育。滲透信息技術教育,是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綜合實踐活動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發展适應信息時代需要的信息素養。這既包括發展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還包括發展學生對浩如煙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倫理。(三)選擇原則1.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設立愛好分組,打破班級,建立縱向體系,興趣一緻,形成氛圍,互相探讨。2.體現每一班級的特色,以課代表負責制方式結合班委會組織實施,突出重點。3.反映學生所在每一村鎮社區的特色,分鄉鎮村組織課外活動單元,探求當地特色産業和發展項目。4.合理利用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探究課題或問題(四)綜合實踐活動與各學科領域的關系第一,學科領域的知識可以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第二,綜合實踐活動中所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可以在各學科領域的教學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況下,綜合實踐活動可與某些學科教學打通進行;第四,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涉及到的學科知識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官能動性反饋與各學科的學習中,從而産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開發與實施的。教師和學生既是活動方案的開發者,又是活動方案的實施者,通過實踐形成初中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和實踐意識與能力,在我校也許沒有得到“急功近利”的成效,但是可以對學生的成長起到“授人以漁”的效果。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需遵循下列原則:(一)正确處理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實踐與教師的有效指導的關系 倡導學生對課題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實踐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關鍵。第一,學生要形成問題意識,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第二,學生要善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第三,在課題的展開階段,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組織方式,主要包括: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級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級與跨年級同類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地區、跨國界合作探究的方式等。第四,在課題的探究過程中要遵循“親曆實踐、深度探究”的原則,倡導親身體驗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持續、深入地探究,防止淺嘗辄止。教師要對學生的活動加以有效指導。在指導内容上,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在根本上是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适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導方式上,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團體指導與協同教學。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權隻賦予某一學科的教師、或班主任、或專門從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的教師,而應通過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師的智慧集中起來,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協同指導。慮及我校教師科任重,為應試教育所累,如何協調這個矛盾,暫時沒有好的方法,這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領導以及校委會和全體老師共同探究尋求解決方案,目前隻能做到點燃學生的求知火花,激發其學習的動力,自動尋找課任老師得到幫助和指導。 總之,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放任學生,而應把自己的有效指導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二)恰當處理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統籌規劃與活動具體展開過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題的關系 綜合實踐活動要集中體現我校的特色,逐步完善“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計劃”、“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計劃”以及“班級綜合實踐活動計劃”。随着活動過程的展開,學生在與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會産生出新的目标、新的問題、新的價值觀和新的對結果的設計,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要求教師首先要認識到這些生成性目标與生成性主題産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價值,并加以運用,從而将活動引向新的領域。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統籌規劃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應當使其生成性發揮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三)課時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 建議學校将課時安排成彈性課時制。即将每周的綜合實踐活動時間根據需要靈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時間集中在一個單位時間使用,也可将幾周的時間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據需要将綜合實踐活動時間與某學科打通使用,等等。(四)整合校内課程與校外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要打破班級、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課程與校外課程整合起來,把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融合起來,按照學生鄉鎮村的地域差别、學生的愛好選擇縱向分組進行,積極鼓勵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等機會充分接觸社會,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考慮到目前學生的安全因素和社會對學校老師安全責任的苛責,我校不可能大規模組織集體走向社會進行實踐活動,所以以社區村組或者個人分散活動,回到學校集中研讨交流為主。(五)以融合的方式設計和實施四個指定領域 以科技空間、子午漫步、标本制作、奇石異根四個項目為主題探究活動,進行研究性課題、應用性項目、普及型運用三個層次的融合,往複銜接。自編實用性教材作為學生課外讀本,面向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村民起到指導性作用。(六)把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内容和實施過程有機整合起來 綜合實踐活動要把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有機地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内容與實施過程之中。首先,信息技術領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術内容與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的其他内容有機整合。其次,在綜合實踐活動和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積極運用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以拓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時空範圍、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水平。逐步建立“江口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網站”,為學生進行跨國家、跨地區、跨學校、跨班級的合作探究開辟空間,為教師進行跨國家、跨地區、跨學校、跨班級的合作指導提供條件。再次,信息技術手段的設計與運用要緻力于為學生創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和問題情境,防止陷入純粹的技能訓練。(七)組織形式1.小組活動 小組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最基本的組織形式。鼓勵初中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小組的構成由學生自己協商後确定,教師不過多介入他們的選擇。小組成員的組成不限于班級内,為使實踐與探究走向深入,允許并鼓勵各班之間、不同年級之間、甚至不同學校、不同地域之間學生的組合。第一學期“金色之秋”先開展:動物标本、植物标本、礦藏探索、奇石收集、根雕藝術、農村機電、手工制作、科技發明、民間傳奇故事收集整理等小組;第二學期“陽光春天”繼續追加開展:書法、篆刻、模型、樂器、體育、盆景制作、子午古道文化調查及人文景觀考察、食用菌種植技術探讨、手工藤編、農村經濟發展探讨和野豬娃娃魚養殖等小組,按照興趣自主選擇,分組進行,有些是第一學期的深入和延續,有的是新開小組,慮及精力和時間每人至多隻能選三項。2.個人活動 個人活動的組織形式能夠有利于發展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初中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允許初中學生獨立進行的活動,并完成活動任務。在學生個人完成活動後,應鼓勵學生積極與他人進行交流與分享。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采取全班活動的組織形式。(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時間分配 初中階段的綜合實踐活動在時間安排上,以一個學期為單位,統籌安排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時。每學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時是每周3課時(包含信息與校本),建議校委會将綜合實踐活動在實踐上予以統籌安排,進行有效整合,克服課時分配過細造成課時資源浪費。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采取活動項目的方式實施。研究性學習每學期組織1-2個研究課題或項目,根據研究課題的難易程度,安排不同的課時;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每學期進行2-3次活動;勞動與技術教育可按集中或分散的方式,統籌安排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要求新的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它反對通過量化手段對學生進行分等劃類的評價方式,主張采用“自我參照”标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強調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對彼此的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進行鑒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