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要過生日,不管年幼未成年的孩子還是成年人。不過對過生日者來講,每個年齡階段的生日感受頗不相同。時下每逢生日之時,大家祝福時多用生日快樂這個詞組,我總覺得這句來自英語世界的成語,不足以表達中國人對生日的感受和思考。更何況Happy Birthday裡Happy,含義也不僅是快樂,還兼有幸福的、滿意的等等内涵。對未成年的孩子說生日快樂還算恰當,人過中年還對他說生日快樂,總覺着味道不對。
中國傳統祝福生日,從來都與祝福長壽有關。詩經上講,“樂隻君子,萬壽無疆”,可見在有限的生命時間裡盡可能追求無限,才是傳統文化中對生日的理解。另外,中國人過生日叫做壽,這壽字的本義也正是長久的意思。不過大家也理解,有生就有死,萬壽無疆僅是一種祝願;唯其是祝願,才成為生日祝福裡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生命有限天地無限,先賢們對此已有深切感知,因此發出了人生如白駒過隙的慨歎。大約産生于兩千前兩漢之間的古詩,對生命的憂患意識已經有了全面深刻的思索和表達。他們感悟到“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塵”;他們在外出遊曆時,“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正因為生命短暫,他們才發出這樣的怒号:“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在生命的憂患面前,先哲們沒有被吓倒,而是奮力争拼,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生活中去。
如今人們的壽命都普通延長了許多,人生七十古來稀已經不适應當今的時代。然而,傳統裡文化裡衆多對人生各階段的精辟論述卻是千古一理,依然對當今人們的生活有指導意義。比如夫子講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對人生這幾個階段的深刻解讀,如今依然有着無限魅力。如果在中年以前的忙碌中尚未顧及生命的憂患意識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在不惑或天命之年之後,依然沉浸在生命的懵懂狀态中,那實在令人心痛。
每當生日之時,已過中年的人們真應該多多體認有限與無限這對矛盾統一體。老莊哲學向來有齊生死、等壽夭的論斷;佛學則對生死持薪盡火傳的觀點。不過我總覺着儒學對生命的體認最切合我們的普通生活。它告訴我們要不惑,就是要有定力,能夠認準生命的意義與自己努力的方向;它還告訴我們要知天命,那就是要敬畏自然和人心,要依照自然之理去調劑好自己的工作與生活。這是多麼積極向上的生活态度啊。
先人們在過生日時,往往既感受到了生命的憂患意識,同時又生發出奮發向上的決心和勇氣。古籍上記載說,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孔子對他這種年屆知天命之年卻積極改錯的精神大加贊揚。那我們在過生日時是否應該想想,以往哪些工作做得不給力?哪些事情處理得不對頭?今後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和提高?過一次生日能達到這種目的,這生日才不算白過,這生日蛋糕或者長壽面才算沒有白吃。 文 許秉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