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廉頗與蔺相如之比較

廉頗與蔺相如之比較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13:04:51

大家好,我是讀者。關注我,帶你走進一個不一樣的文化曆史世界。

上一講談到,蔺相如升職了,從上大夫升為上卿,廉頗雖然也是上卿,但蔺相如“位在廉頗之右”,級别比廉頗高。#将相和#

所謂上大夫和上卿,是從西周和春秋時代的貴族傳統來的,在戰國時代的涵義已經和當初不同了。廉頗的實際職位是将,這從後文對話的内容可以知道;蔺相如的實際職位是相,這從出土兵器的銘文内容可以知道。

廉頗與蔺相如之比較(廉頗和蔺相如都是上卿)1

(蔺相如在和親信們談到廉頗的時候,稱呼是“廉将軍”。這在今天看來自然而然,但在先秦年間,這種姓氏 職務的稱謂方式相當不合習慣。也不知道這件事到底是透露出時代的變遷,還是司馬遷根據自己時代的稱謂習慣做了加工,又或者連價值觀的背景都是屬于漢朝的,而不屬于戰國。)

1981年,吉林省的一座小村莊裡修建學校,挖出了一支戰國時代的銅戈。從銘文來看,制作時間是趙惠文王二十年,正是渑池之會的當年,監造人正是蔺相如,職位是相邦。

那麼,《史記》為什麼要把廉頗和蔺相如的官職都稱為上卿呢?

如果不是司馬遷筆誤的的話,那就隻是形容他們都做到了官制裡的最高級别而已。而所謂蔺相如“位在廉頗之右”,先秦時代的禮制主流是吉事尚左,兇事尚右。也就是說,慶典類的事情,以左為尊;和死人有關的事情,以右為尊。體現在官制,就是政務官以左為尊,軍官以右為尊,隻有楚國反着來。

那麼問題來了:雖然蔺相如後來也有帶兵打仗的時候,但大體上說,蔺相如和廉頗一文一武,左右關系沒法比較,隻能說蔺相如“位在廉頗之上”,而不能說“之右”。司馬遷之所以這樣講,大概有兩個原因:

一是他沒看到文武分職,把廉頗和蔺相如一并當成上卿;二是因為司馬遷是漢朝人,而漢朝官制在相當程度上沿襲了楚國傳統,文官尚右,武将尚左,右丞相比左丞相級别高,左将軍比右将軍級别高。而司馬遷既然沒看到廉頗和蔺相如的文武分職,或許不自覺地就按自己時代裡文官尚右的标準說蔺相如“位在廉頗之右”了。

廉頗與蔺相如之比較(廉頗和蔺相如都是上卿)2

總而言之,廉頗對蔺相如的上位很不服氣,總想找蔺相如的麻煩,而蔺相如采取鴕鳥策略,時時處處地避讓廉頗。蔺相如身邊的親信們實在是咽不下這口氣,有牢騷了。蔺相如必須安定人心,于是問大家:“你們覺得廉将軍比秦王如何?”

親信們說:“他哪裡比得上秦王嘛。”

蔺相如等的就是這個答案,接下來說出了一段名言:“秦王雖然那麼威風,而我不但當面罵了他,還折辱秦國群臣。我雖然不成器,難道唯獨就害怕廉将軍嗎?我隻是想到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輕易動武,隻因為我和廉将軍在。我和廉将軍一旦内讧,就相當于兩隻老虎打架,注定要死一個。我之所以忍氣吞聲,隻因為把國家安危放在個人仇怨之前罷了。”

話語總是可以不胫而走的。廉頗聽說之後,大感羞愧,于是打着赤膊,背着荊條,來蔺相如門前請罪。兩個人就此冰釋前嫌,結為刎頸之交,這就是“将相和”的經典傳奇。

這段内容,司馬光是從《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抄過來的,稍微做了一點删繁就簡的工作。司馬遷的原文很有文采,給我們留下了3個直到今天依然令人耳熟能詳的成語:兩虎相争、負荊請罪和刎頸之交。

我們讀李白的詩句:“戰國何紛紛,兵戈亂浮雲。趙倚兩虎鬥,晉為六卿分”,其中“趙倚兩虎鬥”這一句用的就是蔺相如這段話裡兩虎相争的典故。但李白性格豪爽,不拘小節,“晉為六卿分”這一句就搞錯了。六卿專權時代不在戰國,而在春秋,晉國是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而不是被六卿瓜分的。現在你已經熟悉了“三家分晉”的曆史,有資格給李白挑錯了。

“将相和”的故事你當然不陌生,但你可能沒有想到,這段内容其實很有現代性。

廉頗與蔺相如之比較(廉頗和蔺相如都是上卿)3

在蔺相如的話裡,最耐人尋味的是這樣一句,原話是“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意思是說,秦趙關系是國家大事,自己和廉頗的關系是私人恩怨,私人恩怨應當給國家大事讓路。這在今天看來不過是很正常的價值觀,但在當時,以蔺相如的身份,能夠産生這種國家意識其實相當難能可貴。

先秦文獻談及“國家”,通常國是國,家是家,而不是我們今天的“國家”概念。封建關系是建立在宗法血緣基礎上的,所以在貴族而言,家和國之間存在着血緣紐帶,簡單講,國是更大的家。

戰國時代禮崩樂壞,宗法關系日趨瓦解,中央集權逐步成型,因此家和國的關系越來越淡。所以我們看到吳起、商鞅、甘茂、張儀這些能人根本就沒有什麼國家意識,永遠把個人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上,從這個國家跑到那個國家,就像今天的職業經理人在不同公司之間跳槽一樣。

即便是孟嘗君,被父親靖郭君指定為家族繼承人,那麼在齊國論血統,他算得上國君的同姓貴族。齊國于他而言既是國,也是家,他明明應該成為齊國的屈原。但他的一切選擇都是先小家,後國家,隻要條件好就不惜投靠敵國。

這才是當時的人生觀主旋律,而蔺相如論出身,不會比吳起、商鞅他們更好,走職業經理人的路線才是時代的正途。就算他想有所效忠,報答趙惠文王的知遇之恩的話,最多也隻應該像當年“三家分晉”時候的豫讓一樣。效忠對象是趙惠文王這位主君,而不是趙國這個國家。

廉頗與蔺相如之比較(廉頗和蔺相如都是上卿)4

更加耐人尋味的是,當蔺相如的這番話傳到廉頗耳朵裡之後,廉頗深受感動,負荊請罪。這顯然說明廉頗對這種國家利益至上的價值觀高度認同,而正是因為核心價值觀的一緻,“将相和”才有條件成為可能。

但是,從廉頗日後的人生軌迹來看,他完全走的是吳起、商鞅式的職業經理人路線,在趙國不受重用了,就跳槽到外國去,完全沒拿趙國當祖國。那麼,這樣一個廉頗,真能認同蔺相如的國家至上的價值觀嗎?

從廉頗負荊請罪的态度來看,這份認同怎麼都應該是真的。今天我們提到負荊請罪,重點在“負荊”,而如果還原到當時的場景,重點其實是在“肉袒”,《史記》原文是“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蔺相如門請罪”。肉袒才是正戲,負荊隻是加戲。

肉袒,顧名思義,把肉袒露出來。通常有兩種袒露方式,一是上身全部赤裸,今天所謂打赤膊;二是隻露出一隻胳膊,有點像古羅馬貴族的造型。露胳膊具體還能分出兩種形式:露出右臂叫右袒,露出左臂叫左袒。按照古代禮學家的主流解釋,右袒有刑罰意義,表示主動認罪,甘願被砍掉右手;左袒有禮儀意義,大多用于喪禮。

貴族社會的通則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所以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打赤膊也好,露胳膊也好,都沒人管。比如夏天幹農活兒,不打赤膊的話,實在熱得受不了。但貴族沒有這份自由,天氣再熱也必須穿戴整齊。尤其當身邊有尊者、長者的時候,冠不能摘,肉不能露,再累再熱也不能沒規矩。

廉頗與蔺相如之比較(廉頗和蔺相如都是上卿)5

所以對于貴族來說,露一點肉就算是很嚴重的懲罰了,這就像日本人隻要不說敬語就算罵人一樣。當貴族表示誠懇認罪的時候,之所以要右袒,意思就相當于“我不配當貴族,你們就當我是個犯了罪的平頭百姓,對我施加肉刑吧,砍掉我做事用的右臂吧。”

在一個國家行将滅亡的時候,國君本人也好,國君的全權代表也好,向戰勝國表示屈服的最高形式就是肉袒牽羊禮——不但肉袒,還要膝行,也就是跪着向前挪動,手上牽着一隻羊。意思是“我有罪,我和我的國家交給您任意處置,我願意做您的奴隸來服侍您。”

正是在“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傳統裡,形成了孔子所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價值觀鴻溝。

對于貴族而言,面子比生命重要;對于百姓而言,好死不如賴活着。戰國時代雖然貴族階層遭受重創,但以廉頗這種身份,能夠以肉袒的姿态去見蔺相如,謝罪的誠意顯然已經無以複加了。

至于他的肉袒到底是打赤膊還是露左臂或者露右臂,這就不得而知了,也不重要。可以确知的是,廉頗能夠肉袒,姿态已經沒法更低,誠意已經沒法更足了。

所以我們很難想象,廉頗後來的表現竟然還屬于戰國時代最主流的職業經理人模式。到底是他的價值觀有過動搖,還是“将相和”的故事被後人添枝加葉了呢?

廉頗與蔺相如之比較(廉頗和蔺相如都是上卿)6

這種問題很難會有答案,我們不妨試着回答一下下面這個問題好了:當趙國一将一相這“兩虎”結成了刎頸之交,最緊張的會是誰呢?是秦國嗎?

我們下一講再談。

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下期再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