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米線翻譯成“a noodle”(面條);将出入樓門請刷卡翻譯成需要刷credit cards(信用卡)……在剛剛結束的“外語标識全民糾錯月”活動中,廣大熱心市民給身邊的外語标識标牌來了場“體檢”。
“外語标識全民糾錯月”活動以“迎冬奧 促提升”為主題,由北京市政府外辦、北京廣播電視台、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主辦。4月18日至5月18日期間,通過網站線上專題,以及“北京外事”微信公衆号所開通的外語标識糾錯“随手拍”小程序,市民得以參與到糾錯隊伍中來。市外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糾錯月”共收到市民随手拍345處,後續将針對這些差錯或不規範情況核實整改。
争做“啄木鳥” 為語言景觀“捉蟲”
傍晚時分,陽光為植物與建築鑲上柔和金邊,常營體育公園迎來三三兩兩的鍛煉者。從西門進入略向前走,迎面便是一塊碩大的指示牌。蹦床館、田徑場、衛生間……白色幾何造型石闆上,依次列出園内各處重要運動設施,并用箭頭标注行進方向。黑色字體清晰醒目,且均配有英文标識。
常營體育公園“6号7号足球場”翻譯錯誤
然而,若細看這些标識,隻要稍通英文的人很容易就會發現一處明顯差錯——位于指示牌中心的“6号7号足球場”,被翻譯成Basketball Gym(籃球館)。若是按照英文标識去尋找這處籃球館,怕是要無功而返了。
在東城區寬街社區衛生服務站,入口屋檐正上方的标識與門旁牆上所懸挂的标識,雖然漢語名稱一模一樣,英文翻譯卻有不小差别。
東城區寬街社區衛生服務站小牌匾翻譯錯誤
兩處标識中,“東城區”與“寬街社區”均用拼音與英文單詞相結合的方式來表示。至于“衛生服務站”,一處标識譯為“health station”,可以體現保健站、衛生站的意思。而另一處标識僅譯為“street”(街道),“衛生服務”的概念完全沒有體現。
勁松中街與勁松路交叉口東南角,立着一塊綠底白字的“勁松中街”路牌,并有南北方向指示。可如果從這塊路牌的東西兩側望去,一側将“南”标注為S,“北”标注為N,另一側則将“南”标注為N,“北”标注為S。
勁松中街路牌南北指示字母标注錯誤
在英語中,南的單詞為south,北為north。顯然,路牌有一側的南北标記是錯誤的。若不認識漢語,剛好看的又是錯誤一側路牌,真真是要南轅北轍了。
以上各處差錯,均是此次“外語标識全民糾錯月”活動中,熱心市民、志願者等響應“争做糾錯啄木鳥,為語言景觀捉蟲”倡議,随手拍攝并發布在活動頁面上的。記者依次探查發現,這些差錯的确真實存在。
也有差錯得到了迅速修正。一張5月6日市民發布的照片顯示,北京中醫院候藥區懸挂的指示牌,将表示“等候”的waiting錯拼為wcaiting,多了一個字母c。而5月12日記者探查時,這塊牌匾上的錯拼單詞已改為正确形式。
北京中醫院候藥區的拼寫錯誤已經得到修改(上為網友拍攝,下為記者拍攝)
常态化糾錯 提升國際化意識
翻閱了上百張“随手拍”圖片,記者發現此類“低級錯誤”并不多,大部分是圍繞具體表達的斟酌考量。這與北京市多年來不斷提升譯寫規範、将糾錯活動常态化是分不開的。
“以前确實見過特别搞笑的,剛拖完地,立上一塊牌子“小心地滑”,譯成“carefully slide”,仿佛是讓人小心翼翼地在上面滑行。現在基本都是mind the floor(注意地面),Caution!Wet floor(小心!地面濕滑)等表達,已經可以達到警示目的了。”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學生李鵬飛,今年9月将繼續在學院翻譯專業,開啟自己的研究生學習階段。出于專業習慣,他對英語标識有着特殊的敏感。
李鵬飛介紹,2008年為服務奧運,北外建立了多語言服務中心,并在奧運結束後保留,繼續在市外辦和北外共同領導下,提供語言方面的志願服務。自進入大學起,他便成為多語言服務中心的一名志願者。
此次“糾錯月”中,除了發動市民線上參與,還舉辦了多場線下活動,志願者和專家共同為一些場所實地糾錯。李鵬飛參加了奧林匹克公園,及延慶世園公園、新華保險中心兩場糾錯活動。他回憶,這些場所已經看不到拼寫、印刷等錯誤,相關表述也比較規範。但由于時代發展,專家提出更為“與時俱進”的建議,令人感受到精益求精的追求。“比如地圖會标出當前所在位置,翻譯成your position(你的位置),專家建議可改為You’re here,更流行、地道,具有親和力。”
北外英語學院退休教授石同雲,作為專家志願者也參與到“糾錯月”活動之中。相較最早1995年為世界婦女大會做翻譯時,在餐廳、酒店等看到啼笑皆非、錯漏百出的外文标識,她認為伴随北京近年來多措并舉加快推進國際語言環境建設,這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改善。“當然有時還會見到一些單複數、大小寫等瑕疵,還有一點點中式英語的影子,但理解上已經不存在障礙。”
石同雲認為,糾錯活動的意義不僅在于具體找出多少個錯,還有提升各個行業、機構、商家的意識。“北京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公共标識不隻是給外國人看,我們‘自己人’也會不斷去審視,嚴格要求。”她建議,針對重要場所外文标識應注意一緻性的問題。“同一個中文詞句,可能幾種英文譯法都對,但如果一塊牌子或一個場所裡出現兩三種,給人感覺就比較混亂。是否能有機構團隊進行把關,而且口徑要小一些。”
譯寫有“标準” 三千餘信息可查
實際上,圍繞公共領域的英文标識,在國家和北京市均有了較成體系的規範。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籌備期間,主管部門便不時收到來自外籍人士和公衆的反映。借由這些意見,以及奧運會等重大活動的舉辦,2006年北京市率先在全國出台《公共場所雙語标識英文譯法》地方标準。2017年,國家标準委、教育部、國家語委等多部門聯合發布了《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叢書,包含《通則》與體育、交通、餐飲住宿、醫療衛生等十本分冊,總計3500餘條公共服務信息的譯寫有了“标準答案”。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戴曼純,彼時擔任着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課題組和專家組成員,也多次參與北京市地方标準《公共場所中文标識英文譯寫規範》的起草和審定工作。據介紹,國家标準出台後,北京市對标國标,對2006年出台的地方标準陸續進行修訂。目前,已完成《通則》、《醫療衛生》、《文化旅遊》、《體育》、《商業金融》等标準的修訂,餐飲住宿、郵政電信、教育等領域标準正在制定中。2022年冬奧會前,北京市将形成覆蓋全面、規則清晰、具有時代特色和示範引領作用的外語标識地方标準體系,為全市外語标識設置使用提供技術指引。
美國、英國、新加坡……全世界多個國家講英語,對一條信息可能有多種表述,采用哪個?對“小草微微笑請您走便道”等詩意的公示語,翻譯時要直截了當還是體現出文學色彩?……在戴曼純看來,制定規範之難,并非這句話翻不出來,而是各環節認識的統一。“以目前話語環境,推薦以美式、英式、加拿大英語為主。原則是不要産生歧義,隻要是說英語的人,都能夠通過譯文基本解讀原意,還要與世界接軌。”
不斷努力下,已經有可喜的變化在出現。例如交通工具上的“老弱病殘孕席”,之前是将每個字對應的英文詞語都列出來,能夠體現準确性,卻不夠委婉。“目前,北京不少公交地鐵已經做了優化,采用更為委婉的priority seating(優先席),底下用一行小字标出具體優先誰,甚至連漢語也改為優先席,這是一個進步。”
對于糾錯活動,戴曼純認為很有必要。他認為相關部門的工作紮實且具有可行性,但公共場所的标牌涉及不同的歸屬單位、相關預算等問題,并不似人們想象中“立等可改”。誰去落實、怎麼協同?舉辦糾錯活動是很好的督促方式。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魏婧
編輯:王雯淼
流程編輯 邰紹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