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寫四年級下冊的古詩蜂

寫四年級下冊的古詩蜂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2-23 00:30:53
《蜂》是唐代詩人羅隐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詠物詩,前兩句寫蜜蜂飛到平地山尖,經曆了無限美麗的風光,不辭勞苦,不畏艱險。後兩句寫蜜蜂采集百花,釀成蜂蜜,供人享受,為人辛苦,給人甜蜜。這首詩通過描寫蜜蜂采花釀蜜供人享受這一自然現象,比喻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被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剝削的現實,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這首詩體物工妙,詞近旨遠,夾叙夾議的手法配合默契,語言叙述中不尚辭藻,平淡而具思緻,清雅輔以言深。

寫四年級下冊的古詩蜂(四年級語文古詩詞鑒賞之蜂)1

蜂(fēnɡ)——朝代:唐(tánɡ)代(dài) 作者:羅(luó)隐(yǐn)

不(bú)論(lùn)平(pínɡ)地(dì)與(yǔ)山(shān)尖(jiān),

無(wú)限(xiàn)風(fēnɡ)光(ɡuānɡ)盡(jìn)被(bèi)占(zhàn)。。

采(cǎi)得(dé)百(bǎi)花(huā)成(chénɡ)蜜(mì)後(hòu),

為(wéi)誰(shuí)辛(xīn)苦(kǔ)為(wéi)誰(shuí)甜(tián)?

譯文:

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山峰,及其美好的風景都被蜜蜂占有。蜜蜂啊,你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嘗香甜?

注釋:

山尖:山峰。

無限風光:極其美好的風景。

占:占有,占據。

采:采取,這裡指采取花蜜。

《蜂》鑒賞: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無論是在平原還是在山野,到處都可以見到蜜蜂忙忙碌碌采蜜的身影。越是春光明媚、鮮花盛開的地方就越能吸引蜜蜂。這兩句語氣十分肯定,盛贊蜜蜂盡占美好的春光,表現了詩人對蜜蜂的羨慕與贊美之情。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這兩句急轉直下,由前面盛贊蜜蜂“占盡風光”轉而詠歎它終生徒勞,所獲甚少。采花、釀蜜本是蜜蜂的天職。它辛苦釀成的蜜主要是用來供養蜂王,或被人所用,自己享用的卻很少,而這完全是出于它的本能,根本不會意識到這有什麼不公平。可是詩人卻從這裡發現了問題,并替蜜蜂發出了“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不平之鳴。

蜂與蝶在詩人詞客筆下,成為風韻的象征。然而小蜜蜂畢竟與花蝴蝶不同,它是為釀蜜而勞苦一生,貢獻甚多而享受甚少。詩人羅隐着眼于這一點,寫出這樣一則寄慨遙深的詩的“動物故事”。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詩藝術表現上值得注意的有三點:

一、欲奪故予,反跌有力。此詩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歎上,慨蜜蜂一生經營,除“辛苦而外并無所有。然而前兩句卻用幾乎是矜誇的口吻,說無論是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領域。這裡作者運用極度的副詞、形容詞——“不論”、“無限”、“盡”等等,和無條件句式,極稱蜜蜂“占盡風光”,似與題旨矛盾。其實這隻是正言欲反、欲奪故予的手法,為末二句作勢。俗話說:擡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對前二句反跌一筆,說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屬誰有,将“盡占”二字一掃而空,表達效果就更強。

二、叙述反诘,唱歎有情。此詩運用了夾叙夾議的手法,但議論并未明确發出,而運用反诘語氣道之。前二句主叙,後二句主議。後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議。“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議不同,末二句有反複之意而無重複之感。本來反诘句的意思隻是:為誰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卻分成兩問:“為誰辛苦”?“為誰甜”?亦反複而不重複。言下辛苦歸自己、甜蜜屬别人之意甚顯。而反複詠歎,使人覺感慨無窮。詩人憐惜之意可掬。

三、寓意遙深,可以兩解。此詩抓住蜜蜂特點,不做作,不雕繪,不尚詞藻,雖平淺而有思緻,使讀者能從這則“動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覺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說此詩實乃歎世人之勞心于利祿者;有人則認為是借蜜蜂歌頌辛勤的勞動者,而對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以無情諷嘲。兩種解會似相龃龉,其實皆允。因為“寓言”詩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作者為某種說教而設喻,寓意較淺顯而确定;另一種是作者懷着濃厚感情觀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訓,但“寓意”就不那麼膚淺和确定。如此詩,大抵作者從蜂的“故事”看到那時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隻把“故事”寫下來,不直接說教或具體比附,創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較大靈活性。而現實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義的辛苦人生,與蜂相似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所謂“終朝聚斂苦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紅樓夢》“好了歌”);一種是“運鋤耕劚侵星起”而“到頭禾黍屬他人”。這就使得讀者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時代的前進,勞動光榮成為普遍觀念,“蜂”越來越成為一種美德的象征,人們在讀羅隐這詩的時候,自然更多地傾向于後一種解釋了。

拓展資料:

羅隐(833—909),唐末文學家。字昭谏,餘杭(今屬浙江)人,一作新登(今浙江桐廬)人。本名橫,以十舉進士不第,乃改名。唐光啟中,入鎮海節度使錢鏐幕,後遷節度判官、給事中等職。其詩頗有諷刺現實之作,多用口語,故少數作品能流傳于民間。有詩集《甲乙集》,清人輯有《羅昭谏集》。

大中十三年(859)底,羅隐至京師考進士,考了許多年,都沒中第,史稱“十上不第”。詩人對當時的考試制度、朝廷很失望,在這樣的情緒下,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産生憤滿。這大緻是羅隐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